APP下载

高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2020-05-23滕翠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摘 要】高校本、硕、博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和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课程目标一致、课程编排设计有差异性及课程方法具有支撑性等原则。可以围绕把握思政课总体要求以一贯之,实现本硕博思政课理念一体化;统筹安排思政课的内容特点,打造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内容;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合作,建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教学互动机制;结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岗位要求,建立完善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实现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有效衔接、循序渐进的建设路径。“本硕博”

【关键词】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优化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建设,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本硕博思政课”)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时代新人塑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如何立足新时代,将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德育过程中的重点系统工程,深刻认识并着力推进本硕博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化衔接和循序渐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巩固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内容

思政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和重要渠道。客观审视,当前本、硕、博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存在内容重复及交叉的问题,极易引起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政课堂上出现厌课、厌学、无聊等现象,从而影响思政课的整体实效性的提升,影响铸魂育人“生根”工程的推进。为此,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尊重不同学段的学生思想学习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进而实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持续性提高,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2.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当前,我国虽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尤其西方国家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渗透日益严重,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建设具有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高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因此,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角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依托,加强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具有重要作用。

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党中央和国家统筹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做出的重要判断和战略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核心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国家取得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创新型人才成功的重要基石。如何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之上,根据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深化、改革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政治性和学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统一,是构建体系完备、内容充实、运行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本硕博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要一致

构建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树立“大思政课”理念,统一“大思政课”整体建设目标,它们都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散”,“靶心”不乱,全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有机统一。以文化自信这一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为例,在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以强烈的使命和担当感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主题主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都紧紧围绕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而展开。

2.本硕博思政课的课程编排有差异性

任何一门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征,同样,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要注重内容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1]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同属于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梯队,但是三个学段之间在的学生在认知、成长及理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应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本科阶段重在“拔节孕穗”期的价值引导,其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是侧重于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完成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思想引领和素质提升,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硕士研究生阶段重在能力的拓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培养硕士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国家认同和制度认同,增强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而到了博士阶段重在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专业提升,其思政课的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博士生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此,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等方面,要尊重规律性、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突出思政教育“步步高”的要求。

3.本硕博思政课的课程方法要有支撑性

相比较于中小学生,由于阅历和知识的积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思维创新性有一定优势,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提高,单薄、浅表化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再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关注,而且,他们在实践、研究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且对事物的质疑和判断能力也有所增强,有着更加强烈的怀疑精神,不再满足于单一向度的知识接收,在此状况下,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有效深化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可以多采用一些探究型的教学方法,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与层次的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研讨、主题辩论、课题研究、实践调研、师生共研等方式,主动去深入思考和探究表面事物及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力和创新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三、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实现本硕博思政课的课程理念一体化

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住教学的总体要求,一方面要把“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贯穿始终,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作为依据,对其从思想认识、理论知识、实际情境以及实践行动等进行有效引导,切实以思想引领、政治引领来推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一体化的理念指导下,在对课程标准进行制定时,要符合本、硕、博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本、硕、博不同阶段的具体教育目标和定位要求来制定差异化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由于群体特征的不同而在理论认知和需求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层次性和差异性[2],从而真正推动本硕博思政课建设向内涵式、高质量地的方向发展。

2.打造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内容

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在认知能力、成长需求和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在突出各学段特色的基礎上,推进不同学段的有序衔接,统筹安排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效避免三个学段之间在教育内容方面的简单重复赘述,构建具有层次化、梯度化和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创新体系,形成具有完整性的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内容,努力搭建本硕博一体化育人平台。例如,本科生重在启发型内容的安排,研究生重在探究型内容的安排,而博士生重在实践应用型的内容安排。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针对本硕博三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的问题,探索并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教学方案[3]。

3.建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互动机制

相比较于大中小学之间教师的交流,本硕博的思政课教师在交流互动方面更加便捷,因此在推进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效强化本、硕、博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沟通与互动。积极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协同合作就是重要的发展思路,可以以此来引导本、硕、博阶段在思政课教学体系方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方面的一致。其中,集体备课、精品示范课就是加强本、硕、博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这一形式对于实现本、硕、博课程教学一体化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相关部门要注意搭建相关交流、沟通平台,促进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现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衔接性、时代性的示范课,从而有效发挥不同学段、高水平专家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天津市成立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联盟,每月联盟都会围绕党和国家以及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运用线上线下形式,定期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备课会,实现了全市乃至京津冀大中小学千名思政课教师同时在线集体备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4.实现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评价机制

深入推进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完善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课程评价机制,实现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一体化并不是一致化一样化。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思政课的教育评价事关思政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思政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思政课的课程评价机制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为遵循,一方面要切实推进本、硕、博不同学段在思想政治评价体系方面的结合,提高综合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方针,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建立健全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的课堂综合评价系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思政课课程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有效融入智库成果、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内容,并根据国家需要、社会实践要求来不断完善其评价标准,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赵美玲,滕翠华.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建设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2):61-65.

[2]杨晓慧.“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下的思政课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12):93-95.

[3]狄涛.牢牢抓住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纲 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88-90.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