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2020-05-23梁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爱国主义疫情

梁明

【摘 要】重大疫情影响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消解爱国主义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可通过弘扬抗疫精神、构建法律法规制度、拓宽教育形式内容、丰富实践活动等路径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抗疫精神的典型特征是“团结”、“担当”和“开拓”,是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关键词】疫情;爱国主义;大学生;抗疫精神

2019年11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各行各业闻令而动,共同谱写了神州大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战疫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举动,感染和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一、重大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消解爱国主义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西方价值观对我国传统价值观不断进行渗透和侵蚀。大学生正处于意识养成阶段,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无法正确认识西方崇尚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从而丧失对我国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等价值观念的自信心和践行力。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西方部分国家面对疫情采取冷漠消极、推诿扯皮的态度。然而我国迅速采取行动,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理念,用最快的时间初步遏制住疫情蔓延局势。此次重大疫情的历史大考,彰显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体现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来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仍存在内容落后、形式陈旧等弊端。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来说接受程度较低。重大疫情之下涌现出的英雄主义,是最形象生动、最具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战役中的典型形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能够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促进青年大学生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大任。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成新时代“抗疫精神”。大学生经过抗疫实践的磨砺,成为具有崇尚科学知识、勇于担当奉献、敢于拼搏奋斗、胸怀家国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一方面要练就过硬本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锤炼品德修为,坚定理想信念,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实际行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重大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增强爱国环境烘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撑。[2] 网络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舆论场面临多重挑战,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创造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应正确利用融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介,做好抗疫精神宣传,讲好英雄典型故事,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高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应开展抗疫精神宣讲,以榜样讲座、论坛、等形式丰富的活动,使抗疫精神深入人心,营造爱国环境。

(二)夯实法律法规制度,提供爱国法制保障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发挥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4] 法制保障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抗疫斗争的重要法宝,也是在后疫情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利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行为准则内容融入到日常管理制度中,用制度规范行动,以行动践行情感。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组织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进行普法知识讲座、宣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规章制度内化为爱国自觉行动。

(三)拓宽爱国教育内容,创新爱国教育形式

继续发挥课堂思政的主渠道作用,将抗疫鲜活案例融入教材,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性和生动性。校园社团作为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阵地,要发挥组织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将抗疫故事融入社团开展的文化活动中。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遵循互联网传播逻辑,宣传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具体而言,学校或学院利用自身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载体,采用大学生感兴趣的动漫、微视频、情景剧等形式将抗疫故事“活”起来,从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

(四)丰富实践活动养成,自觉践行爱国主义

全民抗疫是一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它诠释表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从实践中来,更要在实践中发扬和传承。高校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研讨交流、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以实践促真知,生动活泼地开展宣传教育,激励广大学生学习伟大抗疫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三、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3] 抗疫精神的典型特征是“团结”、“担当”和“开拓”,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教材”。

(一)团结精神促进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

团结精神的内涵是凝聚、集体、协作和互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和弘扬。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局部疫情爆发,全国各地进行人力和物力驰援,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青年大学生在亲身经历了重大疫情,目睹了全国人民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团结精神后,更加强化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了自身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担当精神激励大学生勇于砥砺奋斗

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科学的职业素养和崇高的大爱情怀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担当精神,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以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良作风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广大人民群众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儿女的担当精神。大学生作为全民抗疫的参与者,目睹了中国人民舍身忘己的担当行为,受到思想洗礼和精神感召,增强了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开拓精神帮助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

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建设离不开一批专业的技术工作者。提高疫情预警判断的准确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背后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支撑。以钟南山、李兰娟、陈薇为代表的科学家,对病毒机理的研究和对药物疫苗的开发,更是体现了人才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有热爱祖国的热忱,更要有报效祖国的本领和能力。此次疫情防控体现出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和强人才战略支撑,是中国人民新世纪以来开拓精神的集中体现。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要发扬开拓精神,练就过硬本领,热爱伟大祖国,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2]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

[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爱国主义疫情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疫情中的我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爱国主义教育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