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用助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打造社区防线
2020-05-23高凡
文|高凡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智慧战“疫”、科技战“疫”成为热点名词,政府、行业、企业推出了各类智慧应用抗击疫情。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社区作为重点防疫的对象,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采用了智慧社区防疫平台、出入口控制系统、社区防疫二维码、视频监控系统、红外测温设备、人脸识别技术、非接触电梯控制技术等多类型的智慧手段进行防疫,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治理与疫情防控水平。
严防出入口,非接触与实名制是关键
在疫情防控中,“出入口控制”被广泛提及,社区出入口疫情防控的核心要素就是“非接触”与“实名制”。
“非接触”就是要避免出入人员产生交叉感染,例如青岛海尔海纳云通过“海纳云防疫管控平台”,保障社区业主在闸机处通过扫描手机二维码的方式进入社区,避免接触传染,同时禁止了人脸识别功能,减少居民摘下口罩的次数。还有部分厂商对人脸识别功能进行了完善,只有佩戴口罩的情况下才可以进入办公建筑。
华为和旺龙智能联合开发的非接触电梯,基于园区物联网平台实现电梯、门禁、摄像头、蓝牙等设备的统一接入管理及多子系统联动,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手机蓝牙等方式远程呼叫电梯并自动点亮目的楼层,解决传统电梯的身体接触、长时间等待,陌生人使用等问题。
而拒绝陌生人使用,所表现的重要一点就是“实名制”,现在还有很多社区采用了智能卡开门的形式,例如,北京八角中里社区设计了新一代智能出入卡,卡内录入了居民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在社区门口刷卡信息同步显示。一方面刷卡开门减少了人脸识别的暴露风险,另一方面实名制的出入卡,可以有效的防止陌生人进入社区。
“非接触”“实名制”都需要智能化设备与系统进行支撑,同时对于社区居民的信息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与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其它公共安全系统、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资源的协同共享,并且要重视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包含身份信息的智能卡应采用国密CPU卡,防止信息被破解、盗用。社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要按照“自主可信、安全可控”的原则,在《密码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下,采用国产密码算法和行业密钥,用技术手段保障“隐私保护+数据共享”。
从社区到城市,数据上传、治理下沉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位,防控疫情责任重大。此前,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的通知》,其中重点强调,要切实为城乡社区工作者减负减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区防控工作效能。
在社区防控疫情工作中,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二维码、社区小程序、业主APP 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小步创想推出的网格化防疫情管理平台,由全民战“疫”微信公众号、网格化防疫APP、网格化防疫联动指挥中心组成,结合大数据、3D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实现社区防疫体系化、精细化管理,在社区、居民、医院、网格员、疫情防控监管部门之间构建管理闭环,充分调动和发挥卫生健康委、医院、各级政府、网格员、社区等各类组织的力量,群防群控,共抗疫情。
当前全国智标委正在组织行业开展《智慧城市 建筑及居住区 第1 部分:智慧社区建设规范》国家标准、《中国绿色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编制工作,也将会在标准与指南中增加疫情防控相关内容,进一步完善社区针对火灾、地震、疫情等应急预案方面内容。同时《中国绿色智慧社区建设指南》也将在全国智标委2020年工作会议暨第五届智慧住区及智慧城市产业峰会上正式发布。
小结
受到疫情刺激,既有社区、老旧小区的纷纷加快了智能化改造的进程,智慧物业得到了用武之地;同时因为社区居民囿于家庭难以外出,智能家居备受青睐;而居家办公、线上办公用户的快速增长,也加速了5G 进入社区的进程。
2018年在智慧社区建筑智能化建设方面,根据前瞻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随着建筑智能的提升,新建住宅建筑的市场规模约为1670.4 亿元,存量住宅建筑改造市场规模约为889.37 亿元。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智慧社区智能家居产业规模为920亿元,智慧社区通信产业规模为198亿元,而未来智慧社区整体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后疫情时代,在新基建背景下,5G、人工智能、物联网如何与智慧社区进一步融合应用,需要行业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