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探究
2020-05-23张旻
张 旻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增加0.5%;“受雇工作”比例为82.0%,较2014届减少1.5%。近年来,教育部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职高专院校整体教学计划,对此,高职高专院校应确保该课程真正贯穿大学生整体学习生涯,满足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需要。
一、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
(一)基本内涵
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参考依据,充分结合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及市场需求密切结合,为大学生未来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的生成提供正确指导。围绕思想意识、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道德教育等层面给予学生系统化、针对性教育,致力于将各阶段教育内容相结合,以构成完整的教育系统,确保该教育系统贯穿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引导学生实现由校园人、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与发展[1]。
(二)实施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在推进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在个性、思想认知、兴趣喜好、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注重实现对学生理论认知、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向社会输出具备过硬实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全程化与阶段性结合
处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在认知特征、心理需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对此,要求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具体变化,进行教学重点内容的差异化设计,同时实时监控学生需求、市场环境、社会观念的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寻求到最适宜的职业教育方案[2]。
3.集体辅导与个体指导交叉
在高职高专院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针对学生在就业知识、就业合同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辅导与培训,也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重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技能欠缺问题予以专项训练强化,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实效。
二、构建高职高专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多层次对接教育循环模型,深化教育要素融合
首先,从外循环、长周期层次入手,依据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段、年级段由低到高划分为入学教育、规划教育、就业教育三个节点。在入学教育节点,着重建立职业教育与学生原有中学教育模式间的有效衔接路径,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职业发展模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理念;在规划教育节点,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通用方法与典型案例,建立对于职业发展概念的初步认知;在就业教育节点,针对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给予专业指导,包括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岗位需求信息、明确个人职业选择方向、提供求职应聘指导等[3]。
其次,从中循环、宽周期层次入手,将高职高专现有课程体系与实训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由理论认知逐步向实践演练层面过渡。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院校专业建设情况,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规划,使其明确树立就业导向目标。引导学生借助“第二课堂”、顶岗实习等活动形式深化实践体验,并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自身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与职业认知偏差的了解。
再次,从内循环、短周期层次入手,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渗透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收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由学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辅导,针对学生的职业目标进行综合评估。举办座谈会、实行“一对一”辅导、开展典型案例分析、举办职业训练营、创设团体咨询活动等,并为其制定一个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实现与在岗工作的有效衔接,深化学生的职业认知与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
(二)创设胜任力导向下的教育体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构应以胜任力导向为依托,围绕入学教育导引、专业教育疏导、生涯教育聚焦、专业岗位牵引、专业教育培养、素质教育养成、就业教育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八个维度完成体系结构建设(如图1所示),帮助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密切贴合未来工作场景。这既有助于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目标的落地,同时也为学生职业发展与未来在岗教育的有效对接提供了保障[4]。
图1 胜任力导向下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结构
在就业胜任力设计上,大体分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发展三种胜任力,构建以技能为前提、以素质为支撑、以生涯教育促发展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解构与重构提供参考依据。在“三位一体”覆盖模式建设上,应基于专业设置、专业目标、培养计划三个层面,完成职业教育整体规划布局;聚焦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树立角色认知、完成职业定位;结合学生特征与教学目标,推动个人方向与就业指导有机融合、相互作用,构建牢固的职业胜任力覆盖网络链条。例如:某高等专科院校针对教育学专业学生开设了一门“职业生涯心理辅导”课程,既融入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完成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任务,借助小班体验式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的互动性与探究性,配合社团活动、模拟现场面试等活动的设计,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引入“教学赛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多元教学方法
为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引入“教学赛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项目引领任务教学,将原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转化成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开展有关职业岗位调研、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可每年举办校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聘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家担任评委,引导学生结合任务要求编制出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利用比赛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将职业岗位体验、顶岗实习活动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由企业根据学生实习表现给出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审视自身职业技能与素养,并辅助学校完成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完善,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力。
结语
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促使企业用人观念发生变化,这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把握好职业教育契机,积极推动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帮助学生群体明确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技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