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命题”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23王丽玲

物理之友 2020年4期
关键词:交流电示数升降机

王丽玲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8)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的课堂练习普遍是由教师课前挑选设计好,关注所学知识的应用。学生长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下,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惰性,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依赖现成答案的态度,课堂上也缺乏活跃气氛。

设计课堂练习是教师必备技能,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堂练习题目的挑选往往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既要考虑题目的难易程度,又要考虑知识点的覆盖面,而一道题目往往无法达到全部预想,所以就需要增加题量,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把控上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半命题”模式,只给出部分基本的、带有引导性的题干,让学生利用新知出题,具体案例如下。

2 案例分析

2.1 学生半命题,容易掌握新知

案例1: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已知一正弦交流电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1所示,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一道相关的物理题。

图1

生1:这个交流电电压的峰值是多少?有效值是多少?周期是多少?(考查基本物理量)

生2:这个交流电是线圈从什么位置开始旋转产生的?(考查中性面等特殊位置)

生3:写出该交流电的电压瞬时值表达式。(考查物理与函数相关知识的结合)

生4:写出该交流电的电流瞬时值表达式。(考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分析:这节课是前一节“交变电流”的延伸,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对前一节交变电流产生原因的巩固、对正余弦函数图像的理解。虽然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也有数学中函数知识的基础,但是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初步学习之后,分不清基本物理量,如瞬时值、有效值、最大值。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半命题”模式,发现效果较好,通过同学之间互相设置问题,促进了同伴学习行为的发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模式,这种“半命题”模式更新颖,也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在相互设疑、探讨、思考中,也更容易掌握新知识。

图2

2.2 学生半命题,延伸弹性课堂

案例2:超重和失重

如图2所示,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一个升降机中,用体重秤可以测出视重。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一道题。

生1:升降机静止时体重秤的示数是多少?

师:升降机匀速运动时体重秤的示数是多少?

生2:当体重秤的示数是60kg时,人和升降机一起在做什么运动?

生3:当人和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时,体重秤的示数是多少?

师:当人和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向下运动时,体重秤的示数是多少?

生4:当人和升降机一起以12m/s2的加速度向下运动时,体重秤的示数是多少?

师:体重秤的示数有没有可能是零,什么时候示数是零?

分析: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超重与失重的知识,设计了很多相关的问题。生1说出他设计的问题时,其他同学觉得太简单,但是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因为知识学习本身就是从简到繁的进阶过程。接下来学生设计的问题就不断加深难度,通过“半命题”模式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潜能之大。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种互问互答的形式中,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完善,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深度进行挖掘。此外,几乎每次上课都会有几个想法很大胆的学生,他们会问:“当人和升降机一起以12m/s2的加速度向下运动时,体重秤的示数是多少?”往往这个时候,其他学生会犯难,感觉摸不着头脑,发现按照常规计算得到的体重秤示数是负值。这时候笔者会进行一些补充说明,让学生思考:体重秤的示数有没有可能是零,什么时候示数是零?这样一来,可以很顺畅地介绍在失重的状态下的特例状态——完全失重状态。再回到生4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回忆电影《盗梦空间》中电梯急速下降时人会飘起、顶在电梯顶部的场景,这样就可以解决并理解他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的半命题和问题解决,让课堂教学从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满堂谈”,学生对于不同运动状态对应的示数变化以及完全失重状态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猜你喜欢

交流电示数升降机
“升降机”
直流电大战交流电
更正声明
升降机
例谈温度计的示数
浅谈建筑施工升降机的使用管理及事故预防
偷换参考系引起的困惑
电阻变化引起电表示数变化类试题小结
线圈动与静 交流电流生
台秤示数的最小值是出现在摆球的最高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