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茹芳:化解矛盾是初心,解决矛盾是使命
2020-05-23铁宣
文>>>铁宣
戴茹芳在职期间,获颁最高人民法院“为法院作出贡献三十年”荣誉证书及特别奖章,荣立江苏省委、省政府二等功。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30年时光里,她办理了大量疑难复杂行政案件,灵活使用多渠道、多样化的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被称为工伤类行政案件的“高手”、“老大难”案件的“克星”,被弱势群体亲切地赞为“人民的好法官”。
退休后,她受聘于南京铁路运输法院从事诉前及诉中矛盾化解工作。“戴茹芳调解室”是该法院专门成立的以她名字命名的调解室,自2018年4月至今,共收案662 件,办结570件,诉前化解纠纷273 件,诉中疑难杂症案件化解成功43 件。她因从根本上解决当事人问题,当事人先后送她18 面锦旗。
当事人向戴茹芳赠送锦旗
“戴茹芳调解室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当事人侯某某说。2018年5月31日晚,侯某某驾驶重型半挂牵引车运输货物,途经南京某路段时由于捆绑货物的线网垂落遮挡住了号牌,被执勤交警拦下,给予扣留驾驶证并罚款200 元的行政处罚。侯某某不服,来到法院后非常激动,在立案大厅一度情绪失控。这样棘手的案件,第一时间交到戴茹芳手上。侯某某说:“我是特意从老家山东赶过来的,一辈子本本分分做人做事,从没想过要和政府打官司,来法院也是迫不得已。”从侯某某的叙述中,戴茹芳了解到,侯某某家里条件不好,一家老小都靠他开大货车养家糊口。他辛辛苦苦干了好些年,有了一点儿积蓄,贷款买了辆货车,想着终于可以多挣点钱而改善生活,却突然因为交通处罚而被扣了驾驶证,还要降级处理,不但以后开不了货车,一大笔货车贷款也没能力偿还。
戴茹芳仔细询问货网为什么会松脱垂挂在牌照上这个关键问题,侯某某肯定地说:“长期拉货,自己担心有遮挡牌照的可能,每次拉货前都会反复检查确认,这一次可能是拉货路段太颠簸,把货网给颠松了,绝对不是故意而为。”说到伤心处,侯某某数次落泪。戴茹芳轻声安慰:“我马上联系交管部门来处理这件事情。”经过戴茹芳的沟通协调,公安交管部门同意通过综合执法证据比对,对于货网松脱前后过程重新认定。“基于事实证据,公安交管部门最终认定侯某某遮挡牌照非主观故意行为,同意撤销行政处罚,归还驾驶证。”戴茹芳向侯某某转达了公安交管部门的最终决定。侯某某喜极而泣,感激地说:“还好有戴法官这样的良心法官,不然我家的日子真是没法过了。”从受理案件到解决,只用了一天时间,第二天法院还没上班,侯某某就等在门口,给戴茹芳送来写有“办利民之事,怀爱民之心”的锦旗。
“化解矛盾是初心,解决矛盾是使命。”这是戴茹芳挂在嘴边的话。胡某某案就是一个典型。胡某某与栖霞区拆迁办签订房屋拆迁协议时考虑到小儿子早逝、小儿媳改嫁后生活较艰难,她心疼小孙女,就从自己房屋面积中划出一部分给了户口尚在此处的小儿媳。大儿子和大儿媳得知后急忙上门劝说,胡某某意识到协议是将自己的既得利益转给了前儿媳,对大儿子一家也不公平。胡某某起诉到法院要求撤销拆迁协议。
戴茹芳接手此案后,首先分析了矛盾焦点,经反复确认后了解到,原、被告和第三人对于协议本身的补偿内容是完全没有异议的,案件的本质是拆迁协议下的家庭纠纷。多年的工作中,戴茹芳经常会遇见与民事纠纷交错在一起的行政案件,单一处理某个方面往往没有办法解决根本矛盾,即使案件结束,事情也无法了结。她直接从根本点入手,分别和原告与第三人进行沟通。毕竟是一家人,虽然儿子不在但是孙女还在,考虑到孩子也不想把关系弄得太僵,双方就该纠纷最终达成和解。戴茹芳的调解不仅化解了纠纷,更弥合了一段亲情裂痕。胡某某在结案后,不顾高温特意让家人陪她一起来法院送了一面锦旗。
2018年5月,戴茹芳接手了一个长达9年的房屋拆建纠纷案,原告当事人因房屋质量问题,未经行政部门许可,擅将新购房屋自行拆除进行复建,被阻止后延搁至今。“房址上一堆垃圾,房主每年还着银行贷款,居然连抵押物都灭失了。”经过两次实地走访,在跟邻居了解和物业沟通后,戴茹芳把相关各方以及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请到了调解室。该案看似复杂,但很快经戴茹芳调解成功。
原地址原面积原高度,房屋重建。关于这个案子,戴茹芳强调要去看现场。她认为,当事各方所说真假,无论法官还是调解员都一定要眼见为实,准确了解和掌握事实情况是每一次调解工作开展的必然前提。
在戴茹芳看来,“民告官”案件中,许多看似不合法,但又有合情合理的因素。早在2006年5月22 日,戴茹芳就给国家立法部门和立法专家应松年教授写信建议,行政案件必须安排案外协调原则,以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真正做到“官了事了民了”。她的建议得到采纳,并被写进了相关司法解释。
“民告官”案件,赋予法官和调解员更具深度的职业内涵。在戴茹芳印象中,行政诉讼中长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案件屡见不鲜。
沈某买的商铺被开发商改成厕所,其向行政部门举报开发商后又对答复不满意,先后在省市区三级法院打了179 起官司。戴茹芳从沈某的5 起诉讼入手,多方协调,最终将矛盾彻底化解。随后,沈某陆续撤诉,179 起官司最终全部息诉。面对在职法官的感慨,戴茹芳说:“虽然有179起诉讼,但最根本的其实就是一个侵权行为。人民法院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能把当事人根本问题化解,那么这179 个复议案件,要浪费多少社会资源,浪费多少司法资源。”
结案后,戴茹芳语重心长地对沈某说,“老沈,我以后不要再见到你,不要再诉了,人生苦短。”这几句话说到老沈的心坎上,60 岁的他眼圈红了:“戴法官,我也不愿意这样,这些年我太累了……”
戴茹芳用心建立起了法律和当事人之间的桥梁,将阳光司法的理念带入普通人的心里。对戴茹芳而言,退休后做调解工作很辛苦,报酬也不多。她愿意担任调解员,更多源自她对法律工作的“初心”。“这里走一批、来一批,每天有好多拨人,我希望他们都能心平气和地走出这间调解室。”戴茹芳说。
现在,每周一到周四,戴茹芳铁定坐在“戴茹芳调解室”里,耐心地做着当事人的调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