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疫为契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0-05-22张德勇
张德勇
习近平总书记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打赢这场艰巨的抗疫战争,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同时,要以抗疫为契机,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
疫情防控凸显科技强大支撑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科技、卫健等12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五大主攻方向。强大科技支撑,助力我国疫情防控。经过努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企业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经济社会活动正逐步重回正轨。
不仅如此,我国疫情防控的科技力量,也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助上一臂之力。目前来看,要想有效战胜疫情,就必须有新冠疫苗问世。为此,我国科技攻关组从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及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五条技术路线出发,着手进行研发。目前,我国已经有三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灭活疫苗获批,已进入了临床试验;4月13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也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而言,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疫情虽然对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但一系列硬核科技的存在,为特殊时期的日常工作生活增添了一份特有的安定。比如,線下消费转向线上消费,网购、外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以及远程办公等,以无接触为特征的“宅”经济发展迅速,新型消费乘势发展,这无一不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联。如果没有诸如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硬核科技的有力支撑,我们很难想象该怎样宅在家里,也很难想象经济社会活动呈现怎样的状态。而且,这些在疫情期间乘势发展的硬核科技,也为经济社会活动逐步重回正轨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民族兴国家强人民富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缩影,凸现了科技的强大作用。不啻如此,我们更要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高度,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深刻领会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从今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是我们建设科技强国的行动指南。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才有助于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解决之道,最重要的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而且是高质量发展。科技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从小处讲,高铁、网购、扫码支付等与人们密切相关的高科技,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必要手段;从大处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样需要高科技的有力支撑。如此,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入强劲动力。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规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这一大变局增添新的注脚。科技的发展是世界格局重塑的重要动因,谁抓住了科技进步的牛鼻子,谁就能在大变局中竞争而出。历史经验如此,当今及未来世界更是如此。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从未像现在这样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既面临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牢牢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发展提速提质,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产出量质齐升,神舟飞船、北斗导航卫星、高速铁路、三代核电等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由过去的追踪跟跑为主逐步转向在更多领域中并跑甚至领跑,开启了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科技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尽管我国科技领域的应用创新成效显著,但原创性、前瞻性科技创新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比如,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档机床、电脑手机操作系统、高端医疗器械等不得不严重依赖进口,成为中国制造的短板。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能够为当前稳经济并巩固发展经济长期向好趋势赋能添力。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今年一季度我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工业、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虽然综合看,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较大冲击总体可控,没有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也必须充分估计到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抓好经济工作。其中,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大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前瞻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新的增长点增长极,能够产生“乘数”作用,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并将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效对冲疫情冲击,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疫情之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复杂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因此,着眼于因疫情可能出现的变局,从容应对外部各种风险挑战,其中就要把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摆在重要位置,以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科技强国之姿巩固和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等多重角色集一身,让中国经济的“腰板儿”更硬朗。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靶向发力
“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挑战,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一项时不我待的重任,必须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利用好“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自我可控,降低对外技术依赖程度,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消除某些国家利用核心技术大做文章的可能性,让科技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这场疫情冲击下,无论是稳产保供还是转产防疫物资等方面,无论是生产能力、供应能力还是应变能力等方面,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发挥明显优势,就在于实体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因此,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从而以强大的实体经济为支点,撬动我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与制度创新协同共进。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创新释放红利的结果。同样,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比如,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发挥企业紧密对接市场的优势,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再如,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科技供给,等等。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聚天下英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从科技人才的切身关切出发,进一步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激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积极性,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