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2020-05-22荆安娜
荆安娜
摘 要:《千山飞雪图》与《白雪高风图》两幅山水图都是以雪景为题材的绘画,《白雪高风图》以“留白”的表现技法来表现雪景,给人一种寂静空灵的感受;《千山飞雪图》的“留白”空间少,但“留白”形状综观全景形成了山舞银蛇的景象,该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背景、画论原理等,通过具体的审美意象分析。
关键词:黑;白;美学原理;千山飞雪图;白雪高风图
一、研究背景
江必民,字德父,号天际、青螺、天休,安徽徽州歙县江村人;擅长画山水,以画名于世,是同代画家董其昌的弟子,画作风格硬朗而不失气韵,“深秀苍润”可用以形容江必民的画作,乾嘉时期江村人江登云纂《橙阳散志》云:“歙县江一鹤,尝迎董其昌馆于家,教其子必名书画,年馀始去。”后,必名果以书画饮誉皖南,是为新安画派之滥觞也。山水所作丘壑重叠,风格深秀而不失气韵苍润,得沈周唐寅之真诀也。江必民已知国内存世画作仅5幅,其以雪景山水多见,《白雪高风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崔如琢,美籍华人,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生于北京,他的山水画用笔浑厚,不追求色彩的复杂变化,单純中予人丰富的美感,善用浓墨、泼墨,苍茫厚道,枯湿浓重,枯湿浓淡均为笔力。他的画或简朴古拙,深厚浑穆;或清新雅致,充满趣味或淋漓酣畅,妙意横生,《千山飞雪图》崔如琢的代表作之一。
二、江必民《白雪高风图》中“留白”的美学意象
在《白雪高风图》画面中,主要以积雪茫茫的山石为主,只在下方布置了一棵大树。山石的大部分面积用留白的方式来表现积雪,山石的转折处用勾勒皴擦的方式表现,树的枝叶用稍浓的墨勾勒,整幅画面对比强烈,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像是晴朗的天空下的雪景。江必民的《白雪高风图》中的美学意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中国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它表现的是一种不带任何人工修饰的自然本真状态,是事物“天然”的美,《白雪高风图》整幅图以雪景为主题,运用斧劈皴勾勒皴擦,使用“留白”的表现形式使画面苍劲浑厚,意境深远辽阔,为画面赋予了生命力、张力和活力,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大自然的纯粹的雪的美感。在中国画的山水中,对自然的描绘是发自画家内心对大自然真实的感受,再借助于画家自身对大自然的独特理解,运用一定的笔墨技法而呈现出来,表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画家表现的自然并不是照搬的自然景象,而是在表现的过程中有所取舍,寄寓画家内心的 艺术精神以及内心修养。
2、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在绘画中表现的出的是画面气息的安逸和宁静,在《白雪高风图》这幅图中,画家运用留白的方式去表现雪景,画面中呈现出大面积白雪皑皑的景象,笼罩出一种宁静与静谧的气氛。
三、崔如琢《千山飞雪图》中“墨黑”的美学意象
1、高古之美
高古作为审美概念,指的是一种高远古雅,高逸古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画面具有意高情古之美,“高古”是人们在美学理论、文艺理论和诗文中大量、广泛使用的一个美学词汇、概念。它体现出了审美主体对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尊崇,“高古”之美也表现出这幅画具有古拙、朴拙之美。崔如琢的《千山飞雪图》,是在继承运用传统的笔墨技法上,对传统笔墨的创新而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山水雪景图的另一种雪景山水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运用“墨黑”去衬托白雪,整幅画面使人领略到初冬第一场大雪在夜色中悄然降临,整幅图近山运用浓墨去描绘,陡峭的山体用焦墨皴染出岩石的凝重,以此来衬托远处山上以及江面的冰雪难融的景象。画面既有主体峥嵘险峻,又有适度的开阔纵深,也有苍松劲柏古干虬枝,画面丰富,简朴古拙,深厚浑穆。
四、雪景山水中的分黑布白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分黑布白,对山水画来说至关重要,中国传统山水中的分黑布白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黑与白对一幅画面的美感非常重要,在一幅画中掌握好了黑与白,整幅画就会变得很有节奏;在中国山水画中,黑白共同构成了山水画的章法,黑与白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画面中的黑白布局黑的地方靠白的才能实现,白的地方靠黑才能突出。黑与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山水画中的“黑”并不是平涂的死黑,而是相对画面的整体中某一块墨色稍浓就是画面黑的部分。
崔如琢的《千山飞雪图》中的分黑布白,表现的雪景就是以浓墨来衬托的,利用散点透视的原理,山石绵延,后部山石的白与前面的黑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整幅画面,使画面赋有节奏感。江必民的《白雪高风图》中的分黑布白,整体是以“白”为主,画面以淡墨为主,利用少许浓墨去勾画面前部的树枝,是白雪皑皑的山与墨色浓的树枝形成强烈的对比。
五、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分析
现代的《千山飞雪图》与明代的《白雪高风图》同样是雪景山水图,但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呈现出来的雪景效果也千差万别,《白雪高风图》相比《千山飞雪图》更为的写实,画面中表现的雪更接近于大自然的雪景,而《千山飞雪图》它表现的是夜幕降临的雪景,更多的加了画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去绘制,使雪这一静止的物像带有了思想,像一条条飞舞的银蛇环绕山间。因此无论是现代崔如琢的《千山飞雪图》还是明代江必民的《白雪高风图》都是画者在对大自然雪景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千山飞雪图》中画者用“墨黑”来衬托雪,表现出的雪深沉,赋有重量感;《白雪高风图》中画者用“留白”的形式表现雪,画面明朗宁静,两幅图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也让观者对雪景有了不同的感受。
画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要经历3个阶段:1、审美意象的形成-艺术构思阶段;2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改造;3艺术表现阶段。无论是《千山飞雪图》还是《白雪高风图》画面都体现出了大自然深邃的美,这种美使得画者感叹,在画者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画者在头脑中对这一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处理,最后运用一定的表现技法和物质媒介材料在画纸上表现出来,所以画者在纸上表现的雪景,与大自然真实的雪景是有所差别的,画者在画纸上表现出来的雪是画者眼中,心中以及手中的雪,画者赋予了雪一定的生命力,是鲜活灵动的。
六、总结
中国山水画诞生在东晋,中国道教思想中的提倡的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中国山水画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密切相关,道家中的太极阴阳图与中国山水画中的分黑布白类似。太极图作为中国意象造型的图像,它在对中国画的启示就是调节阴阳,使画面表现出气韵,也就是山水画中讲究的气势与气韵生动。“黑生白,白生黑”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所谓“黑白相生、虚实相生”就是如此。黑白的分配和布局,是需要画家仔细去推敲和琢磨的,并不是随机意的布局。在《千山飞雪图》与《白雪高风图》中都体现出画者独具匠心的黑与白的布局。两幅图处在不同时期,运用不同的笔墨技法去表现雪景的山水,但是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画者的独特的分黑布白,《千山飞雪图》中,黑多白少,黑块的面积与白的面積占的比例以及形状都是由画家经过思虑的,所以整幅画面生动并不沉抑;而《白雪高风图》中,白多黑少,但是画者将画面黑的部分安排的很精准,所以整幅画面不会因为“白”多而显得轻浮。将两幅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画面的分黑布白的重要性,分黑布白的规则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的雪景山水图中有所体现和重要性,在其它画种中也同样有所体现,因此懂得分黑布白的运用规则对画面的效果与美至关重要,分黑布白规则运用的合理,画面从整体上来说就看起来比较“透气”和“舒适”,画面感比较强,本人以《千山飞雪图》与《白雪高风图》为例来探讨雪景山水图中关于“黑与白”的美学,有关雪景山水的题材无论是现代画家还是古代画家,他们的黑白分布的都恰当好处,分布的都很有规律,不同的黑白分布给人一种独特的富有韵味的感受,本人希望通过对这两幅雪景图中的黑白分布的描绘来观察其它画面的黑白分布的规律,以此对本人的绘画给予一定的启示,使得本人绘画的黑白关系更加得当。
[参考文献]
[1]卢忠仁,说“高古”[J]. 美与时代(下),2018(11):38-43
[2]邢亚君,中国山水画中空白空间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9(1):30-32
[3]艺术大师编辑部,看懂中国画第一本书[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81、163
[4]马东超,浅析山水画中分黑布白要素的表现[M].首都师范大学,2013:1-29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