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
2020-05-22钱泳
钱泳[清]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①,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緩急,潴②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③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④。
昔海忠介⑤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选自《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标点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①掌故:这里指旧的典章、制度。②潴:水停聚的地方。③相度:观察和测量。④胼胝:手脚上因长期劳作摩擦而生的茧子。⑤海忠介:海瑞,明朝著名清官,谥号“忠介”。
【今译】
治水的方法,既不能固定不变,拘泥于旧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缓有急,水停聚的地方有浅有深,流经的路线有曲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查访、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了解实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跋山涉水,不辞劳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野河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绝不扣发一厘钱,并且随同治河的官员、差役也没有强行勒索过一文钱,必须像这样,后面的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远远地躲开嫌疑和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点评】
这篇短文语言精悍、论点清晰,论据具有典型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先提出论点,后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是中学生写议论文常用的方法。本文先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提出治水“必得躬历山川”的论点,让人很容易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接着,作者举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治河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事例很有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如好逸而恶劳……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一句,从反面论证,很好地增强了短文的说服力。本文可以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河中石兽》对比阅读,《河中石兽》主要讲“从水中打捞石兽”,文中的“讲学家”的“高论”却比不上有丰富实际经验的“老河兵”的观点。你能说说读完两文得到的启示吗?
(导读/艺禾)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