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2020-05-22钟瑛,陈盼
钟 瑛,陈 盼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武汉430074)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得到初步控制,各地、各行业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积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在内的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60%,石油石化、通信、电网和交通运输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开工率更是达到95%以上。此外,广大中小企业在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下,正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共享”模式,抱团取暖,共渡难关。包括美国在华企业在内的众多外资企业也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开始有序复工,并表示“相信中国一定能很快战胜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应该说,这场暴发于乙亥年末的重大疫情所带来的阴霾正在逐渐散去,庚子年的春天即将来到。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和影响。今年又恰逢“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顺利实现,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虽然目前疫情尚未结束,全面复工复产也面临许多困难,但是“中国终将战胜疫情”的基本判断不容置疑,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复工复产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经济“满血复活”的时间指日可待。在这一背景下,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系统评估疫情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从2014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就与卓创咨询合作每个月分3次共同向社会发布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监测结果。其行业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煤炭、石油天然气、非金属建材、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林产品等,监测范围覆盖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数据会在每个月的4日、14日和24日在国家统计局网站联合发布(遇节假日顺延)。这50种产品都是在生产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原材料,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代表性产品,因此,其价格变动情况对于引导大宗商品市场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控宏观经济都具有巨大作用。下面,基于该数据展开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暴发是在2020年1月下旬,正值农历新年假期,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春节后的上班开工日期被大幅推迟,这就意味着正常运行的国民经济突然被踩了刹车,直接导致2020年2月上旬我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中只有7种产品价格出现了上涨,17种持平,其余26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对于2020年1月来说,2020年2月上旬下降的商品种类数量没有出现明显增加(1月中旬和上旬均有24种产品价格下降,1月下旬有20种产品价格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远超出合理范围。
表1给出了50种重要生产资料从2020年1月上旬到2020年2月上旬价格的波动幅度。从中可以发现:首先,2月上旬,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2.212个百分点,远高于1月中旬的0.362个百分点和1月下旬的0.254个百分点(1月上旬的平均价格为上升0.104个百分点);其次,2月上旬,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石油天然气、农业生产资料和林产品中,除了无缝钢管、角钢、尿素和纸浆等4种产品以外,其余各种降价产品的降价幅度均超过3个百分点,其中,液化石油气的价格降幅甚至接近20%;最后,在为数不多的7种涨价商品中,有3种是农产品,4种是煤炭,意味着几乎所有工业原材料都出现了价格显著下降趋势。
表1 50种重要生产资料在2020年1月上旬到2月上旬的价格变动幅度表
这种工业原材料价格普遍下降趋势是否由于新年假期造成的,我们结合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说明。2019年的农历新年假期是2月4日至2月10日,正好比2020年的新年假期晚了10天,因此,使用2019年2月中旬的数据(见表2)与2020年2月上旬的数据进行对比。与此同时,表2还给出了2020年2月中旬的相关数据以进一步说明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动态变化。
在表2中,虽然同样是农历新年假期结束,但是2019年假期结束后50种重要生产资料的平均价格却上升了0.192个百分点,说明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假期结束之后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尤其是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会出现普遍下降。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2019年2月下旬重要生产资料的均价进一步上涨了0.456个百分点,但是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2月中旬重要生产资料的均价却下降了0.328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官方公布的复工时间恰好为2月10日,也就是2月中旬的第一天,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只有少部分企业开始上班,但是这些复工带来的需求增长已经使经济出现回暖的迹象,这也是2020年2月中旬生产资料均价降幅缩小的重要原因。
表2 50种重要生产资料在2019年2月和2020年2月的价格变动幅度表
综上所述,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确产生了直接负面冲击,但这种冲击是暂时的。可以预期,随着疫情防控的成功推进和全面复工的顺利实现,我国宏观经济将逐渐回暖并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回归正轨。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以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需求、财政收支和物价水平等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1.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我国就业出现“前紧后难”态势,并对未来的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严厉的防控措施,并集中表现为限制辖区内人员流出和禁止辖区外人员流入两种类型,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时间内出现断崖式下跌。即使目前已颁布了“复工令”,各地方政府的防控措施也在不同程度上取消,但是在国家宣布疫情正式结束之前,劳动力对于病毒的惧怕心理仍然会在短期内限制其供给规模。所以,在疫情正式结束之前,劳动力的供给将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一旦疫情结束,一方面,由于应届毕业生和受疫情冲击而陷入失业人群的加入,劳动力供给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弹甚至会超过往年的正常规模;另一方面,企业受疫情影响利润降低甚至是陷入破产,导致投资规模缩减,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有限,导致供需结构失衡。因此,预期疫情结束之后“就业难”问题会再次出现。进一步分析,此次疫情会使相关企业意识到线下经营的弊端,因此推动实体经济线上化的大发展,而国家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也使相关产业和部门获得发展的制度红利;相反,如那些以野生动物养殖食用加工为主的行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些都会使未来的就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2.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我国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而内需则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一定程度不利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限制各国对中国的贸易旅行,但疫情对中国外需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外需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且这种不确定性高度依赖于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的蔓延和应对情况。国内需求来看,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业、娱乐业和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需求严重萎缩,叠加工业生产的停滞,导致投资性需求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作为疫情防治配套产业的防护用品和医疗器材等产业需求激增,甚至出现大面积断货现象,同时由民众恐慌情绪引起的囤货和抢购现象也使某些日用品和药品需求暴涨。需要注意的是,疫情期间被压缩的需求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大幅反弹,并在特定时间内“集中暴发”,但近年来受到严格管控的房地产市场即使在疫情结束之后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原有的景气,致使国内需求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
3.新冠肺炎疫情加大政府财政面临的增支和减收双重压力,赤字规模进一步扩大已成定局
两组睡前均给予服用硝苯地平(福建中合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5020579),起始剂量为10 mg,2次/d,根据病情可酌情增加,最大剂量≤40 mg,3次/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氟伐他汀(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0168),起始剂量40 mg,1次/d,最大剂量≤80 mg,1次/d。基于此,观察组加用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73014),起始剂量80 mg,1次/d,最大剂量≤160 mg,1次/d。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大量的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收窄,甚至陷入生存危机,投资需求也持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宽松型的财政政策势在必行。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减税的方式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以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并尽可能缓解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因此,可以预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在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加支出以提振市场信心。这些支出既包括用于改善民生和拉动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包括用于引导投资和消费的补贴性支出以及政府购买支出等。此外,受到疫情直接影响的还有中国的房地产业以及与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密切相关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即俗称的“土地财政”[1]。疫情期间住房交易市场几乎完全停滞,使得对于流动性资金高度依赖的大量房产中介和中小土地开发商陷入经营困境,住房库存显著增加,对疫情结束之后的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形成冲击,地方政府的减收压力难以在短期内缓解,赤字规模进一步扩大已成定局。
4.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我国物价水平波动加剧,并存在诱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重大外部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最直接影响就是导致总供需的不均衡,从而使物价水平的波动加剧。具体来说,短期来看,与疫情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由于总需求的急剧膨胀而出现价格大幅提高或者短缺排队现象,而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则由于总需求的断崖式下跌而出现价格不同程度下跌问题。随着疫情的逐步结束和复工的加速推进,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由于短期内供给缺乏弹性和投资需求的突然释放而出现价格回暖的现象,而以休闲娱乐、度假旅游和餐饮服务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则由于需求的集中释放而出现短缺排队甚至是价格大涨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行业在疫情期间产生的收入损失。中期来看,随着生产生活恢复到日常节奏,社会总供需逐步趋于均衡,物价的波动也将日益缓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短期和中期主要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度。此外,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大概率保持适度宽松,社会流动性也会逐渐充裕,再加上财政政策的需求刺激作用和赤字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生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总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我国就业出现“前紧后难”态势,并对未来的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还会使我国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内需则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新冠肺炎疫情会加大政府财政所面临的增支和减收的双重压力,赤字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已成定局,此外,还会导致我国物价水平的波动加剧,并存在诱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
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的对策建议
虽然从经济基本面来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是暂时的,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态势,但是仍然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影响就成为决定此次冲击损害程度的关键所在。
根据相关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预计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但由于此次疫情的冲击,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关停风险,很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也在不同程度地裁员,一方面,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需求减少,使我国的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所以,面临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毕业季,如何有效扩大就业和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对策,比如,扩大今年的研究生招生数量、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等[2]。与此同时,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也要积极进行网上招聘,实现岗位信息和求职信息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应届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上措施主要是针对新增就业人口,在疫情中我们还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存量就业人口的再就业问题。虽然疫情尚未结束,但是偶尔见诸报端的“复工难”和疫情结束之后可以预见的“就业难”,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目前来看,南方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为“农民工”报销返程路费的方式来解决“复工难”问题,很多省份也采取减免疫情期间商铺租金、缓缴社会保障金和减免税费等方式来减轻企业负担,但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相关措施缺乏行业针对性。不同行业受到疫情冲击的程度是不同的,遇到的困难也不同。如房地产业面对的主要是需求断崖式下跌所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问题,而且这种需求低迷的状态即使在疫情结束之后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因此其主要问题是在需求侧。旅游餐饮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也是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但这种需求在疫情结束之后是可以迅速恢复甚至出现“井喷式暴发”的,因此其主要问题是在供给侧。此外,对于已经复工的企业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流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协调问题,因此其主要困难是在中间环节。所以,必须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其次,如何解决疫情期间潜在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这些潜在失业人员既包括可能被公司裁掉的员工,也包括资金链出现问题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对于这部分潜在失业人员,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防止这种潜在失业变成现实失业,比如,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就业补贴防止其过度裁员,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失业的人员,应在通过社保体系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为其再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鼓励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再就业等[3]。最后,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企业提供订单,鼓励其扩大就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基建投资和政府购买必须符合民生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方向,既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能搞形象工程。
2.在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外部需求的同时,未雨绸缪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国内需求结构性分化问题
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严峻,此次疫情的冲击又给这种国际形势“雪上加霜”。目前来看,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态势已基本得到控制,各省复工进度不断加快,但国外的疫情却日益加重。我们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国外疫情的监控,防止新冠病毒的境外输入和二次暴发。此次疫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外部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启动,可以预期今年的出口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在此次全球性的抗疫战争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性的疫情防治,并率先研制出能够对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必将对我国国际形象产生极为有利的正面影响,这可以帮助中国在中长期内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与更多国家建立起稳定持久的经贸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国内需求结构性分化问题。长期来看,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供需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会最终得到解决,但短期的供需不匹配仍然给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来看,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如何应对疫情期间被压制的需求在疫情结束之后的“集中暴发”问题。这种集中暴发不仅会加剧价格波动,而且容易引起新一轮的排队和抢购潮,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此,必须对民众的需求进行科学引导,各相关企业也必须提前做好预案,防止超负荷运行。建议政府可以采取轮休的方式来释放被积压的需求,由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政府的计划自主安排假期。其次,如何应对疫情期间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问题。疫情期间,为了做好防护工作,很多防护用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都扩大了产能,虽然政府承诺会对这些企业的过剩产能进行兜底,但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企业具备更好的生存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对此,政府可以根据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将相关的防控物资输送到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在短期内消化过剩产能。与此同时,政府必须建立更完善的疫情防控物资体系,将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从而扩大这些企业的国内需求。最后,也是最困难的,即如何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景气程度,尽快在稳定房价的前提下消化库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新旧动能转换未实现之前,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4]。目前必须做到两点:一方面,要确保房价不能暴涨,使得投资住房的收益率保持在正常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投资客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则是要保持房价稳定,并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这样购房者才不会因为担心房价下跌而推迟购买决策,让需求得到有效释放[5]。
3.继续实施积极适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有效扩大需求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已经逐渐放弃了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总需求刺激政策,而是通过结构性刺激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温和的货币政策,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面对突发疫情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冲击,应该继续坚持积极适度的宏观政策,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通胀风险,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可能需要更加大胆一些。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赤字规模一直在扩大,但赤字率始终维持在3%以下。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通过减税降费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负担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扩大政府基建支出和公共购买的方式来刺激需求,即在“节流”的同时“增支”。显然,赤字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应适度提高我国政府的赤字率,允许甚至是鼓励超过3%的水平,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其次,地方政府层面所面临的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缓解:一方面,继续上调地方政府发债尤其是专项债限额的上限,这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另一方面,在保持房价稳定、有效释放购房需求的同时,适度发挥土地财政在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中的作用,但是不能让土地财政成为房价上涨的导火索[6]。
4.货币政策方面则要把握好力度,在为社会注入必要的流动性的同时,防止资金脱实向虚,避免造成资产价格暴涨和通货膨胀
一方面,金融机构必须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积极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脱困提供资金支持,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延缓或者推迟企业的还款期限,为企业战胜疫情提供关键性支持;另一方面,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保持一个较低的利率水平,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把控资金的流动方向,防止资金脱实向虚,避免出现资产价格的暴涨和通货膨胀。目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为应对此次疫情已经于2月3日开展了3000亿元14天期和9000亿元7天期的逆回购操作,减去10500亿元的已到期逆回购操作,当日实现流动性净投放1500亿元;在利率方面,则将14天期和7天期逆回购的中标利率下调为2.55%和2.40%。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在2月7日设立了3000亿元的专项贷款以向疫情防控企业提供低利率的信贷资金,中央财政也采取切实措施向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50%的贷款贴息。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宽松型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