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2020-05-22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CQMM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20年5期
关键词:冲击疫情经济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CQMM)课题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就像一只庞大的“黑天鹅”,打破了中国经济2019年底的疲弱企稳。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部环境较差的背景下,这场疫情的发生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对此,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分析:一是初步探讨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冲击;二是深入剖析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三是从数量上评估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GDP增长。

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冲击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GDP增长、物价水平和就业等都将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

为了更方便地揭示疫情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考察图1所揭示的GDP增长的内在机理可以看出,疫情对中国GDP增长的冲击可以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侧着手进行分析。由于供给侧反映的是诸如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所决定的GDP增长潜能问题,这些因素在一年半载这样的短期之中通常是不易发生太大变动的,甚至在短期的经济波动分析中也主要是以存量的方式出现的。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冲击主要还是体现在需求一侧。而从需求侧来说,疫情的爆发及其防控工作将分别对消费、投资和外贸这“三驾马车”构成直接的负面冲击。

图1 GDP增长机理

从消费来看,国内疫情的发生及其防控工作集中于2020年春节假期这一全年中消费的黄金时段,因此,其所受到的负面冲击是十分明显的。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春节假日期间,居民花在吃穿用、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较往年出现明显下滑,导致与此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零售业、电影和娱乐业、交通客运业等行业的销售收入锐减,个别行业甚至近乎为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1~2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大致可以估计,截至2020年2月底,疫情所造成的消费支出减少约2.8万亿元。

而在春节过后,疫情的防控工作仍在延续,人员密集行业如餐饮、住宿、旅游、百货、电影、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仍然无法开业,并且在疫情完全解除之前,即便开业也难以回归正常水平。按恢复期为2个月、相应的居民消费支出减少10%~20%计算,预计这段时间内的消费支出降幅在1.0万亿元至1.5万亿元之间。

从投资来看,受疫情及其防控工作的影响,全国90%以上地区的正常复工时间延迟了7个工作日,湖北省推迟了11个工作日,其他省份延迟了2个工作日,在此期间,投资的三大构成部分——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陷入了全面停滞的状态。同时,即便复工,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顺畅运转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要恢复正常的生产水平也仍需时日。因此,2020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滑也是在所难免的。

外贸方面,新冠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冲击需要分两个阶段加以考察:第一阶段是国内疫情发生及其防控期间,由于人流物流不畅,企业复工复产普遍延迟,供应链中的部分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出口交货无法及时进行,出口订单减少,出口出现明显下滑。另外,由于交通不畅,进口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两相比较,容易出现贸易逆差的格局。第二阶段是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蔓延,加大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导致国际需求进一步萎缩,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如此,在全球供应链中,疫情的扩散可能会中断我国零部件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的进口,从而对国内生产活动构成进一步的逆向冲击。

就供给侧而言,首先,从历史经验看,疫情对一国经济造成冲击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季度,最长也不超过两个季度;而在如此短的期限内,疫情虽会对GDP增长的驱动因素造成一定的干扰,但一般不会造成关键性的影响。

其次,我们知道,全球经济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步入电子信息化时代,即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得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大幅度提高,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全球经济开始步入产能过剩时代。从国内情况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四万亿”计划之后,去产能就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考虑到总体经济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疫情对供给侧的冲击似乎不应给予过高的估计。

当然,即便如此,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还是给供给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三大产业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就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来说,生产方面,受限于部分地区交通封阻,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难以畅通,种植大户的帮工不足,技术下乡服务等被迫停止,这些因素阻碍了春耕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由于本次疫情发生的源头很可能是野生动物,消费者可能会排斥那些即便是家养的“野生动物”,如孔雀、野猪、鸵鸟、蛇等,特种养殖可能因此陷入低迷期。流通方面,部分秋冬季节成熟的果品或者大棚栽植的蔬菜等农副产品,由于前来集中收购的商家减少,加上因交通管制力度加大而造成运销队伍的减少,导致农副产品出现滞销现象。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受疫情及其防控工作的影响,正常开工时间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加上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的短缺,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受到不小的干扰,产能利用率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这将导致工业增加值显著回落。

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前文已提及,与居民消费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零售业、电影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受到较大的冲击。另外,与居民投资支出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由于疫情期间线下售楼处被迫关闭,房产销售额预计减少1万亿元以上,近几年来楼市“去库存”的努力也会因此遭受一定的挫折。

综上分析,疫情的发生及其防控工作,无论是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来说,在短期之内都会对2020年的中国GDP增速产生比较明显的负向冲击。

接下来看新冠疫情对物价的影响。短期来看,受限于部分地区交通封堵,蔬果生鲜、大米等部分农产品无法顺畅流通,短期内供应不足,加上恐慌性的抢购,使得多地发生产品价格的陡然暴涨。此外,防治和控制疫情蔓延所需的口罩、防护服、部分药物等在短期内面临供应不足的局面,难免出现价格暴涨的现象。由于上述物品,尤其是在反映通胀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占有较大权重的农产品出现价格暴涨局面,因此在短期内必然会助推通胀水平的上升。

不过,随着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启以及政府平抑物价措施的出台,生活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很快得到化解,民众恐慌性抢购现象逐渐消失。口罩等医疗防护物品紧张的局面在短时间内尽管难以消解,但是,一般性的医用外科口罩等由于行业门槛相对不高,凭借国内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不难实现产能上的扩张与转换,以满足相应的需求。因此,总体说来,随着生产和供应的逐步铺开以及恐慌性抢购现象的消除,疫情初期出现的部分产品价格暴涨问题逐步得以化解,物价也很快会回到企稳的轨道上来。

在收入和就业方面,疫情的冲击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员工的工资、奖金等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像餐饮、住宿、旅游、百货、电影、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尤其是涉足其中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受到疫情冲击的程度较深,员工的报酬容易受到比较明显的冲击。另外,不少行业和企业中采用弹性薪酬制的员工,如快递、滴滴、外卖以及部分制造业中采用计件工资的员工,他们的基础保障比较低,收入波动比较大。

我们知道,在最近几年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服务业的扩张较为明显,这使其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最主要部门。而在企业层面上,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则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疫情发生以来,这些部门和企业受到疫情的冲击较大,这无疑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

从行业层面考察疫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多数服务类行业造成了负面冲击,而诸如餐饮、住宿、旅游、百货、电影、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受到的冲击堪称严重,实体教育培训、房地产业等也受到不小的打击。在服务业之外,建筑业、汽车业以及农、林、牧、渔等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不过,也有一些行业在疫情冲击之下“因祸得福”。疫情的最直接受益者首推医疗物品制造和供应行业,像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品生产企业、病原体检测技术企业、医疗物资供应企业、医疗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企业,以及隔离病房服务机器人、消毒服务机器人以及医疗网络、智能医疗等行业,预计将在本次疫情中受益。

其次就是在疫情发生及其防控期间,多数人只能待在家里生活和工作,这就给一些线上行业,如在线生鲜、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影视、在线游戏开发等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二、疫情冲击与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和“四万亿”计划以来,供求两侧决定因素的变化导致中国经济开始步入缓慢下行的通道之中。从需求侧看,随着世界贸易扩张的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多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红利开始消失。从供给侧看,人口红利和房地产红利逐渐消失,随着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价格的抬升以及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能趋于减弱。在迈向以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为驱动因素的新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即从原先的高速增长换挡为当前的中高速增长。同时,相较于原先以要素数量扩张为主要驱动力的传统增长模式来说,当前追求的创新因素驱动的新增长模式尤其注重品质、品牌、附加值等方面的提升,而这种新型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被决策层界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于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既有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一直处于艰难的再平衡之中,世界贸易增速的下滑和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无法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结果是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持续下行的格局。当然,由于中国经济固有的韧性和稳健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中国经济下行的过程是缓慢且平稳的,更重要的是,服务业领域行政壁垒的减少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也使之成为吸纳劳动力最为主要的部门,这使中国能够在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确保了令人满意的就业水平。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加大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给试图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中国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么,疫情在给中国经济带来直接冲击的同时,会不会改变甚至逆转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呢?

第一,毋庸置疑,疫情的确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不过,应当看到,这种冲击主要还是暂时的、短期的,很难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态势。

从国内疫情发展及其防控重点来看,主要经历了从2020年1月下旬到3月上旬这一个月半左右的时间。消费方面,由于春节假期作为消费的高峰期,因此,受疫情的冲击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像餐饮、住宿、旅游、体育、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其中的绝大部分是无法实现消费回补的。当然,随着疫情的逐渐解除,消费将会缓慢复苏。如果全球疫情能够于2020年第二、第三季度全面解除的话,那么到时消费将会出现明显的回补,从而带动经济的恢复。

投资方面,国内疫情的爆发及其防控工作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复工延迟,不过,到3月初,除了湖北省之外,其他地区的企业基本已经全部复工,产能利用率也逐步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预计随着疫情的解除,很多企业将加大马力、加快生产,从而呈现生产赶工、投资赶工的局面,助推中国经济回归原有的增长态势。

外贸方面,境外疫情爆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蔓延,原本有望于2020年触底反弹的世界贸易增长恐难如愿,近几年来深受贸易保护主义困扰的世界贸易或将变得更加疲弱,这将给中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世界贸易回归常态的日期预计要由原先的第一季度末延至第二季度末甚至是第三季度,因此,2020年中国外贸所面临的形势难言乐观。不过,2020年1月中旬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顺利签署,为双方缓和并最终消除贸易摩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乐观情形下,进出口贸易有望于第三季度起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2021年则有望借世界贸易扩张之机,重启向上的增长态势。

当然,除了消费、投资和外贸这“三驾马车”自身的修复能力之外,我们也不应忽视针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财政政策方面,出台了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一些行业复工复产,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集中使用部分中央部门存量资金,统筹用于疫情防控,保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点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倾斜,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尽快形成有效投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证防控经费等。货币政策方面,通过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让整体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进行年度动态调整,让更多达标银行得到优惠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专项债券发行力度;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一段时期内出现贷款逾期的,允许不做逾期贷款报送,并且在贷款风险分类方面也给予优惠支持;等等。外贸政策方面,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箱,重点在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加大力度。

第二,从经济全局来看,除疫情发生初期因地方应对失当而贻误战机外,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总体是及时而有效的。因此,尽管全国各地区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估计还将延续至全球疫情基本结束,但是,从整体来看,受本次疫情冲击最大的主要还是身处疫区的湖北省经济。2019年,湖北GDP占全国的4%左右。这与2003年“非典”时期不同,当时作为疫区的广东省在全国GDP中的权重超过11%。因此,从经济重要性角度考虑,若疫情能够较早消除,那么本次疫情在拉低中国GDP增长方面,有可能是不及“非典”时期的。

第三,现实经济有一个常见的悖论:我们所关注的往往是诸如GDP这样的流量指标,而不是既有财富之类的存量指标。疫情的发生无疑会大量消耗口罩、防护服、药物等医疗物品,而这些都是真实的社会财富的消耗。不过,社会在消耗这些财富的同时,却又拉动了医疗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应,从而又在创造着GDP。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又不能过高估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本次疫情是一只庞大的“黑天鹅”,但它带来的冲击总体上来说是暂时的、短期的和局部的;另外,它一方面消耗着真实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创造着GDP。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大、市场空间广、产业链相对完整等因素,中国经济本身有着很强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从这一意义上说,本次疫情的发生难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态势。

当然,应当看到,疫情的蔓延,正在加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因无法在2020年第二、第三季度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拖延至2021年,那么,2020年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希望可能会因此而中止,甚至很可能陷入衰退之中(1)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标准,全球经济增速低于2.5%即为衰退。。在此情形下,全球供应链中的部分环节可能会受阻,从而在供给侧对中国经济形成进一步的冲击;同时,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则从需求侧给中国外贸尤其是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将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因此,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正在给2020年和202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还应看到,疫情的冲击将会加速中国经济结构的分化趋势。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下行进程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分化。例如,为了维持高增长,就需要加大出口,这就容易发生贸易摩擦;为了追求高增长,就要加大投资,这又会影响消费,带来产能过剩;为了稳增长,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这又会抬高债务杠杆率,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中的这些内在矛盾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日益显现出存量经济的特征:单纯的数量扩张越来越难,因而只能寄希望于质量的提升、附加值的增加等途径。这就必然带来结构上的分化,包括行业、企业、收入、地区、人口的分化等,而疫情的冲击则无疑会加速这一结构分化的进程。

首先,加速了行业的分化。近20年来,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不过,随着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存量的不断增加,楼市库存过高的问题已经出现,依靠加大传统基建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日渐减弱,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基站、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为代表的所谓“新基建”有望接力成为未来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其次,加速了企业的分化。在疫情冲击下,那些经营现金存量不足同时不易获得融资的企业,将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并且很可能被淘汰出局。相反,那些经营现金存量充裕或者较易获得融资的企业,有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以房地产企业为例,那些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依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转向线上销售等方法,在2020年1~2月国内疫情蔓延期间,房产销量虽有下滑,但回落幅度大约为十多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那些非头部企业的销量下滑幅度平均超过40个百分点。这说明,房地产企业的分化现象十分明显。

最后,加速了居民收入的分化。低收入阶层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收入增幅不会有明显的下滑;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很可能是收入增速本已放缓的中等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则仍将保持较快的收入增长。因此,疫情的冲击可能会加大高收入阶层与中等收入阶层之间的分化。

综上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难以逆转中国经济稳健运行的整体发展态势。不过,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的确正在给下行中的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此外,疫情的发生正在加速中国经济的结构分化,从而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三、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增速

这里,我们从数量上大体评估一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GDP增速。

显然,疫情的发展出人意料,在国内疫情渐趋缓和之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却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与此前疫情主要集中在国内不同,其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需要重新加以评估,而这无疑加大了对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进行评估的难度。

第一,有必要澄清目前不少同类评估报告所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即把2020年春节期间受到疫情冲击较严重的服务业,如餐饮、住宿、旅游、交通客运、电影、房地产等行业共约1.3万亿元至1.8万亿元的销售额损失加在一起,并将其等同于GDP的减少。

应当注意,这样的计算方法其实是错误的。的确,从季度GDP的核算方法来说,我国采用的是生产法,即把各行业的产值进行加总。不过,为了避免对各行业的产值进行重复加总,纳入GDP核算的只是各行业的增加值部分。例如,假设你在酒店吃了一顿100元的晚餐,酒店的销售额增加了100元。不过,这100元是不能直接计入GDP的,它必须扣除酒店为提供这一餐而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如食材成本、厨具成本、房屋租金、人工费用等,余下的才是酒店所获得的增加值部分。而将所有行业的增加值相加,便可以得到GDP的大小,这便是目前生产法核算GDP的基本思想。可见,商家的销售额中实际上只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计为增加值,实际的GDP损失远小于1.3万亿元至1.8万亿元。

另外,在计算GDP时,统计部门还对一些行业使用收入法。即使这些行业无法正常经营,员工难以及时返岗复工,但企业发放的工资、缴纳的税费等仍然要计入GDP。这意味着,GDP的减速往往不像人们直觉上所感受的那么大。

第二,尽管国内疫情基本已于2020年3月底得到控制,不过,鉴于境外疫情爆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何时能够得到有效遏制,从而让全球经济回归正常的运行轨道尚难以知晓。因此,要对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进行评估,有必要区分以下三种不同的情景:

乐观情景:全球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并且于2020年第二季度前结束。在此情景下,各地在2020年2月下旬复工至全球疫情结束前的所有工作日内进行生产赶工和投资赶工,使得平均产能赶上上年同期水准;并且在全球疫情结束后在2020年余下的工作日内,使得平均产能较上年同期提升15%。

中性情景:全球疫情按照一般进程得到控制,并且于2020年第三季度前结束;在此情形下,正常复工周期大大延缓,导致全年平均产能较上年下降15%。

悲观情景:全球疫情由于防控不力、病毒变异等因素而无法于2020年内得到有效遏制;在此情形下,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之中,外部环境将从供求两侧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的负面冲击。

在上述三种预测情景下,基于2020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美国和欧元经济的预测值,综合考虑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顺利签署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结合2020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我们运用厦门大学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CQMM)对2020年的中国GDP增速进行了预测,结果如下:

第一,在乐观情形下,GDP同比增速预计被拉低0.8~1.0个百分点,这样,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大约在5.1%~5.3%。若宏观经济政策得当,“新基建”等能够超常发力,则完成“十三五”规划年增速超5.62%的目标或有希望达成。

第二,在中性情形下,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将从消费需求转到外部需求,进而又对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等产生进一步的逆向冲击。在此情形下,GDP同比增速预计被拉低1.6~1.7个百分点,这样,2020年实际GDP增速在4.5%~4.6%。

第三,在悲观情形下,全球经济将因疫情而全面陷入衰退之中,疫情对消费的直接冲击,对产能利用的间接冲击,叠加疫情的全球蔓延所带来的逆向冲击,将给202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此情形下,GDP同比增速预计被拉低2.0~2.1个百分点,这样,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在4.0%~4.1%。

猜你喜欢

冲击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