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岩煤业工作面煤层注水降尘技术应用
2020-05-22杨向东
杨向东
(山西阳城阳泰集团伏岩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阳城,048105)
1 工程概况
山西阳城阳泰集团伏岩煤业有限公司3109工作面位于二采区,开采3#煤层,工作面东北为3108采空区,南为实体煤,巷道开切眼临近F4断层。3#煤层均厚为4.96 m,平均倾角6°,煤层赋存稳定,结构简单,属优质无烟煤。煤层直接顶为粉砂质泥岩,灰黑色,均厚为12.67 m,基本顶为细粒砂岩,灰色,均厚为3.5 m,底板岩层为炭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工作面走向长度为350 m,倾斜长度为139 m,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为有效治理工作面回采作业时扬尘问题,拟采用煤层注水技术进行工作面的降尘作业。
2 煤层注水降尘机理
煤层注水技术主要是通过在煤体内部施工注水钻孔,随后利用压力将水注入到煤体钻孔内,水在压力作用下会逐渐向煤层内部的孔隙和细微裂隙内扩散,从而润湿煤体内的原生煤尘、有效包裹煤体的每一微小部分和改变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达到降尘的目的,具体三方面的作用机理如下:
(1)润湿煤体内的原生煤尘:在煤体内部的裂隙中存在着原生煤尘,当工作面煤体采落破碎,原生煤尘便会进入采掘空间。当水注入到未被破碎的煤体内后,能够对煤层内部裂隙的原生煤尘进行预先湿润,湿润后的原生煤尘便丧失了扬起的能力。
(2)改变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对煤层进行注水作业后,煤体湿润,煤的脆性降低、塑性增强。当煤体采落破碎时,此时原本出现脆性破坏的煤体便会向塑性破坏转化,进而减少煤体被破碎为微小尘粒的可能,有效降低煤尘的产生。
(3)有效包裹煤体的每一微小部分:注水作业后,煤体内部孔隙和细微裂隙内会均被水充满,煤体采落破碎时,其破碎面上基本有水的存在,从而能够有效抑制煤尘飞扬。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可知[1],水在煤体的运动主要受到煤层内瓦斯压力、煤体内毛细作用力及注水压力形成的孔隙两端的压力差值影响,具体水在煤体内运动的实际动力Δh的表达式为:
式中:Pw为煤层内的瓦斯压力;Pz为注水后在孔隙两端形成的压力差值;Pm为煤层内孔隙的毛细作用力。
3 煤层注水降尘方案
3.1 煤层可注性分析
为有效的开展煤层注水作业,首先对3#煤层的可注性进行分析,在3109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内分别选取一个测点,进行煤的取样作业,将煤样编号为1#和2#,随后进行煤样孔隙率、水份及坚固性系数等参数的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3109工作面区域3#煤层各项参数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与众多工程实践结果表明[2],当煤体内的原有水份<4%、吸水率>1%、孔隙率>4%及坚固性系数>0.4四项指标满足时,该煤体能够进行注水防尘作业,据此可判定3109工作面区域的煤体具有可注性。
3.2 方案设计
本次3109工作面煤层拟采用脉动式注水,方案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注水压力、注水时间、注水钻孔的布置方式及封孔方式等,具体参数如下:
(1)注水压力:在采用脉冲式注水作业时,注水压力应既能够让一定深度的煤体产生松动,同时应保障煤体不至于出现严重的片帮现象,具体的注水压力主要受到煤层吸水率、煤层渗透系数、注水孔的封孔深度和煤层的开采厚度等因素影响[3],众多工程实践表明,注水压力的范围为5~20 MPa,结合3109工作面的具体特征,确定注水压力为10 MPa。
(2)注水钻孔布置: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注水钻孔间距的模拟分析,建立数值模型的长×宽=12 m×10 m,设置注水钻孔的深度为6 m,注水压力为10 MPa,具体分析注水压力为10 MPa时,注水3h、5h、8h和9h下钻孔周围煤体的含水量,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注水时间下注水钻孔区域煤体含水量
分析图1可知,随着注水时间的增长,钻孔周边煤体含水量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注水湿润半径同样呈现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注水时间由3h增大为5h时,注水湿润半径的增长幅度较大,注水湿润半径由3 m增大为4.3 m,当注水时间达到8h时,注水湿润半径达到5 m,此后,注水时间增加,但注水湿润半径稳定在5 m,不再增大。由以上模拟结果判定,3#煤层在10 MPa的注水压力下,注水湿润半径约为5 m。
根据以上模拟结果,3109工作面注水钻孔的各项参数为:利用工作面回风巷原施工的顺层瓦斯抽采钻孔,钻孔直径为0.94 m,长度为120 m,钻孔在回风巷距离底板1.2 m的位置处开孔,孔间距为10 m(原抽采钻孔间距为5 m,间隔利用,未利用的钻孔全部按要求封堵),见图2。注水钻孔采用速凝浆液固管的方式进行封孔,封孔长度为20 m。
图2 3109工作面注水钻孔布置
(3)注水方式:常用的注水方式有连续注水与间歇注水两种,本次注水采用间歇注水方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4],间歇式注水方式下,随着注水时间间隔的增大,煤层注水降尘效果越好,综合3109工作面其余因素,确定间隔注水时间为1h。
(4)单孔注水量:注水量是影响注水效果的主要因素,受到煤的密度、湿润系数及钻孔的各项参数影响[5],见式(2):
式中:q为注水钻孔的单孔注水量;ρ为煤体的密度;N为煤体的湿润系数,取为1.5%;Vc为注水区域的体积;L为注水钻孔深度;M为煤层厚度,B为注水湿润半径。结合3109工作面的地质资料及注水钻孔的布置情况,取ρ=1.45 t/m3,L=120 m,B=5 m,M=4.96 m,N=1.5%,计算得出工作面的单孔注水量Q=6.46 m3。
(5)单孔注水时间: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当注水作业进行8h后,注水湿润半径不再扩展,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故考虑一定的富裕系数,单孔注水时间为8.5h,具体单孔注水时间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当邻近注水孔出现涌水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注水作业。
(6)注水系统:3109工作面注水系统包括2BZ-40/12型脉冲式煤层注水泵、供水管、注水流量计、孔板流量计等部分,见图3。
图3 3109工作面注水系统
3.3 效果分析
为分析煤层水份的增量情况和注水湿润半径,在煤层注水作业前,在注水区域先进行煤层自然含水率的测定作业,测试结果见图4(a)。当煤层注水作业结束后,在煤层注水区域进一步采样测试煤层水份,注水区域内设置4组煤层采样点,采样点间距为30 m,采取的煤样,采用密封袋带到地面测定全水份,进而与注水前煤层自然含水率对比,计算水份增量,根据测试结果得出煤体水份增量沿钻孔两侧的分布状况,见图4(b)。
图4 煤层注水前自然含水率和注水后钻孔周边水份增量曲线
分析图4(a)可知,煤层注水区域的自然含水率在1%~1.25%之间,平均含水率为1.09%。
根据煤层注水效果评价相关规定,注水后煤层含水率≥4%或水份增量大于1%时,可认为煤层注水达到了良好的降尘效果。分析图4(b)可知,当煤层注水作业完成后,注水钻孔半径5 m范围内,水份增量大于1.5%,水份增量随与钻孔中心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总体水份增量达到2%左右,因此可判定3109工作面注水作业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分析注水后煤层水份增量曲线可知,注水的有效湿润半径为5 m,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一致。
注水前后工作面现场粉尘测试统计结果表明,注水前工作面的平均全尘浓度与半尘浓度分别为310 mg/m3和50 mg/m3,注水后工作面的平均全尘浓度与半尘浓度分别为86.8 mg/m3和15 mg/m3,全尘的降尘率为72%,呼尘的降尘率为70%,降尘效果显著。
4 结语
根据3109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结合煤层注水技术原理,确定注水压力为10 MPa,采用数值模拟确定注水孔间距为5 m,并根据理论计算确定单孔注水量和注水时间等参数,并在注水结束后进行注水效果验证,得出注水后工作面煤体水份增量明显,全尘和呼尘的降尘率分别为72%和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