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省落后与失衡分布:清代湖南武进士考论

2020-05-22

关键词:光绪康熙湖南省

王 毓 伟

(湖南科技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201)

清朝定鼎中原后,为维系统治,选拔守内防外之人,以武举方式抡才。自顺治二年(1645)举行武乡试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宣布永停武科,共开科109次,涌现了大批武备人才。前辈方家在论述清代科举时未对武举进行深入考究,区域性武举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清代湖南省情复杂,历经湖广分闱、改土归流和湘军崛起等事件后,在全国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湖南省权扩张,带动了省内人才的兴起。湖南省内汉族苗族杂居,各府州民风不同,武科又有其特殊性,故人才分布与文举有所区别。探究清代湖南武进士人数及地域分布,对深入了解清代湖南省情大有裨益。

一、清代湖南省武进士人数及时段分布

清以骑射取得政权,对武举十分重视,乾隆曾言道:“周家以稼穑开基,我国家以弧矢定天下,又何可一日废武。”[1]但受困于历代科举重文试轻武试的传统,清代武进士并未像文进士般留有题名碑录,这对统计清代武进士信息造成极大困难。湖南省志《体育志》中认为“清代,湖南有107人中武进士”[2]。但笔者查阅光绪《湖南通志》《清实录》《光绪朝上谕挡》以及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申报》和《京报》有关武进士的报纸信息等资料,统计得到的湖南武进士人数远超过107人。自顺治十八年(1661)周于愷和胡来贡首中武进士,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秦鳌、严中甲和胡善城中末科武进士,湖南共产生165名武进士。由于清代湖南省情复杂,各时期武进士数目并不平均(表1)。

表1 清代历朝湖南武进士人数

有清一代共录取9 514名武进士,但湖南省只有165名,可见是武科落后之地。从表1还可以看出,清代湖南省武进士数量在不同时间段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将其分为5个阶段,探究此种分布的原因。

第一阶段:顺治朝极度落后时期。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尤见中外同心,共相拥戴,特允所请,定于十月初一日即位”[3],清从法统上取代明成为统治王朝。但天下并未一统,湖南反清斗争尤为激烈。湖广地区是南明与清激战之地,人才是双方争夺的重要力量。湖湘文化受理学影响深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深厚,很多湖湘子弟或誓死不降或退隐山林不仕清廷。如“(王夫之)曾走桂林,依桂王,图恢复。旋知事不可为,遂决计不出”[4]。加之兵祸造成人口大减,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时,南明溃兵“历益阳、宁乡蹀血五百里,过湘乡分札四十六里,焚掠三月,杀死男妇数十万口,牛种罄绝,田土荒芜,寻遁去,湖南始平”[5]279-280。除南明溃兵蹂躏湖湘外,清军也在此地大肆屠杀。顺治六年(1649)正月,清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因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坚守湘潭,以“余贼未靖,下令屠城,自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方止”[6]。至顺治十八年(1661),南明永历帝在咒水之难中被俘身亡,湖南省才暂时摆脱兵祸。长期的兵祸造成湖南地区人丁稀零,“历年仅得老幼一千二百人,逐名搜括入册,遂无留余以待缺额”[7],酃县在顺治朝人口几近全无。尽管顺治朝广纳人才,每次武科都有一二百人得中,但以上两个原因致使湖南省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才有周于愷首中武进士。据王金龙考订,顺治朝7科共有武进士1411人,湖南省仅2人,可谓落后至极。

第二阶段:康熙朝相对落后阶段。这一时期除三藩之乱外,湖南整体处于和平时期。“及吴三桂反,湖南州县俱陷”[8],吴三桂进据湖南省后,一直以湖广为前线与清军对峙,甚至“十七年(1678)戊午正月朔,吴三桂称帝于衡州”[9]。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彻底平定。为恢复民生,康熙诏令:“恤兵养民,布宣德化,务以廉洁为本,共致太平。”[10]承借康熙的休养生息政策,“康熙三十九年(1700),湖南通省地丁杂税等项钱粮著一概蠲免”[11]23,湖南省经济逐渐复兴。顺治和康熙两朝亦不断推动江西省等地人口迁入湖南省,湖南省人丁逐渐兴盛。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规定每科武举共选100武进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每科各省武进士数额差距较大才不定额数。湖南省在康熙朝属于湖广行省,武科乡试名额也统归在湖广之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划定湖广每科50名武举人。当时,湖广总督驻扎于湖北省荆州,湖广中心在湖北省而非湖南省,乡试中湖南省试子处于弱势地位。在此情况下,21次殿试湖南省能出现17名武进士,相较于顺治朝而言已是极大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康熙时湖南省每科都有武进士涌现,实际上这17名进士出现的年份是:康熙三年(1664)3人、康熙九年(1670)1人、康熙十二年(1673)1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1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1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2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1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1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2人、康熙六十年(1721)3人、临湘人余昌志中进士时间无考。可见,康熙时期湖南武进士人数虽有发展,但仍有11科次未出现武进士,此时武举仍可谓相对落后。

第三阶段:雍正至道光朝发展阶段。由于考生在文试中屡屡失利,湖南要求独设贡院的呼声不断高涨。雍正元年(1723)清朝终于颁布上谕:“于明春即分湖南、湖北两闱考试。倘为期已迫,预备不及,则于下科举行。”[12]湖南省独设贡院后,“分湖北、湖南乡试额,湖北中式五十名,副榜十名,湖南四十九名,副榜九名,武举各二十五名”[11]2845。武举人数量有了充分保障,对于考生考取武进士更为有利。这4朝共开科59次,湖南省除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和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等8科无人得中外,其余科均有武进士。相较于前两个阶段而言,此时期无论是进士总人数还是平均得中人数都有较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嘉庆朝湖南省武进士较为颓势,12科中只有11名武进士,平均一科不足1人。但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科考试是凭借自身实力获取功名,嘉庆时期武进士人数相对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第四阶段:咸丰朝暂时衰落阶段。“清治至道光而极敝”[13],内忧外患导致清朝统治危机深重。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自广西省起兵,与清分庭抗礼十数年,南方各省再次陷入战祸之中。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湘潭之战失利后,再也未能对湖南省发动大规模战事,但小规模的战役依旧时有发生。湘军崛起后,众多湖湘子弟投身军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武科人才匮乏。太平天国战争导致湖南省损失惨重,人口和经济均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停开了壬子和乙卯两科武乡试。整个咸丰朝,只有安福人彭化龙于咸丰十一年(1861)得中武进士。然而,整个咸丰一朝5次武殿试也只取中172名武进士,湖南在这一时期武进士人数稀少也在情理之中。太平天国战争后湖南省崛起,在全国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嬗变,故而咸丰时期武举的衰落只是暂时的。

第五阶段:同治和光绪两朝辉煌阶段。同光时期是武举走向衰败直至消失的时期,但于湖南而言,却是武举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湖南)咸丰以来,武职繁众”[11]3059,官至提督者高达数百人,总兵和副将之数更甚,这大大刺激了湖南人投身军旅以获取高官之位的想法。当时湘军被裁撤,国家额定士兵人数减少。对于非世袭兵的湖湘子弟而言,若想建立军功,只能仰仗武举。湘军回乡后,带回大量财物,“诸将帅还者,挥霍煊赫”[14],奢靡之风浓厚。在挥霍财物的表象下,湖南省经济得以畸形复兴,武备人才猎取功名也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这一时期,湖南省武进士人数总量是历朝以来最多的,总数达到70人,17科次皆有人得中。其中武进士人数在5人以上的科次有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5人、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8人、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5人、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7人、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5人、光绪二十年(194)甲午科5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5人。虽然武科最终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废止,“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着即一律永远停止”[15],但同光时期是湖南省武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众多的武科进士也使“无湘不成军”之言更有说服力。

二、清代湖南省武进士的地域分布

湖南省“东控安成,南连岭峤,西通黔蜀,北限大江”[11]438-439,境内汉、苗和瑶等族杂居,各府州厅在经济、风土人情和人文教育上相异性较大,武科进士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虽然武进士未有登科录和题名碑录等流传,但武殿试金榜、湖南通志、府州县厅志以及晚清报刊资料等对武进士籍贯都有所记载,故而湖南籍武进士的县属较为明晰。但因抄录有误或因错记漏记造成各种资料出入较大,一部分武进士的县属甚至是否为武进士都有待商榷。如: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武进士胡来贡,光绪《湖南通志》中未记录,但光绪《善化县志》中有所记录;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武进士周于愷,光绪《湖南通志》中记录其籍贯为长沙县或善化县,光绪《善化县志》中明确其为善化人,同治《长沙县志》也将其列为长沙县人;光绪《湖南通志》中将靖州人张应奎列为武进士,但光绪《靖州志》中未收录其人。此外,县属无考者还有11人,分别是: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武进士张黄甲和谢松庭;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武进士严宗和与贺鸾翔;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武进士黃开甲;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进士曹云臣;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武进士萧锦、唐高林、甘大鋐、孟藩铭和叶穿扬。笔者以光绪《湖南通志》为主要参考,以府级单位为标准大致描绘清代湖南省各府(州、厅)武进士分布情况(表2)。

表2 清代湖南省各府(州、厅)武进士人数

清代湖南省政区沿革经历了漫长过程,康熙三年(1664)诏令:“湖广右布政使移驻长沙,辖长、宝、衡、永、辰、常、岳等七府,郴、靖二州。”[16]雍正元年(1723)湖广分闱后,湖南彻底独立成省。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新设永顺府,并升岳州府属澧州为直隶州;雍正十年(1732),升衡州府属桂阳洲为直隶州;乾隆元年(1736),升辰州府属沅州为府;嘉庆二年(1797),升辰州府属乾州、凤凰和永绥3厅为特别行政区;嘉庆二十二年(1817),将沅州府芷江县所辖部分土地析出,设置晃州直隶厅[17]149。“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华容县属乌咀地置南洲直隶厅,以洞庭湖涨沙地并析华容、安乡等县隶之。”[17]151终清一代,湖南省辖9府、4直隶州和5直隶厅。从表2可看出,湖南省各府州厅之间武进士数额差异较大,各地武进士在每个时期也并非均衡出现,湖南武进士分布有如下特点:

第一,长沙府武进士数量领先,但在全国并不突出。自雍正朝两湖地区彻底分省后,长沙城的政治地位不断抬升,增加了长沙府的整体实力。长沙府自古以来就是湖南发达之地,顺治和康熙年间因屡遭兵祸而实力倒退,但康雍乾3朝的休养生息使得长沙府得以恢复往日繁荣。“世之习武者只求入彀,博取科名”[18]105,长沙府的武科人才也未能免于俗套。殷实的经济环境,加之武科相较于文科更易获取功名,使得长沙府出现了较多有志于沙场的人才。长沙府武进士数量领先全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沙府所辖甚广,而且都是富庶之地。“康熙三年(1664),以沅抚移镇长沙,分藩于郡,隶湖南布政使司,额州一县十一。”[5]85

长沙府的41名武进士包括长沙县12人、湘潭县6人、善化县6人、浏阳县4人、湘阴县4人、攸县2人、醴陵县3人、宁乡县2人、益阳县1人和安化县1人。除茶陵州和湘乡县外,其余10县都有武进士,这说明长沙府武进士人数领先全省是府内各县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一县独强。长沙府武进士人数在全省较为领先,但于全国其他府而言实则不算突出。

第二,湘西和湘南少数民族地区武进士人数稀少。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指出,武科弊端之一就在于“力士多出藜藿,而试事之费十倍于文,寒素不能与”[19]42。湘西和湘南为湖南省偏远落后之地,经济不甚发达,难以培养应试于武科的人才。家庭困难的武备人才投身军旅以获仕进,而非投身制科之中。由于湘西和湘南为苗疆和瑶疆聚居之地,因此每遇天灾人祸则动乱多发。乾嘉年间屡兴兵伐,也导致湘西和湘南本已落后的面貌更甚,自然更无余力培养人才。加上武科考试,须行文试,“而世之习武者,武经尚属茫然”[18]203,更遑论少习汉文的少数民族之人,故而湘西和湘南少有武进士。

湖南省17个府级单位中,只有永顺府、郴州直隶州、永绥直隶厅、晃州直隶厅和南州直隶厅5地未产生武进士。其中,南州直隶厅成立之时,武科也走到了尽头。除永州府外,其他湘西和湘南之地武进士也数量极少。靖州直隶州下辖会同、通道和遂宁3县,只有2名武进士;沅州府下辖芷江、麻阳和黔阳3县,只有1名武进士;凤凰直隶厅、桂阳直隶州和乾州厅都只有1名武进士。广阔的湘西和湘南地区武进士人数匮乏,实与经济和文化落后有关。

第三,常德府武科颇具特色。湖南通省在清前中期武科人才匮乏,咸丰之后武科进士激增。但常德府却与此相反,该地在清前中期武科人才兴盛,同光年间却少见武进士。顺治四年(1865),清军攻占常德府,其是湖南省较早被纳入清朝版图的地区。此后,“国家轻徭薄赋,尽除前代苛政,与之休息,每遇水旱偏灾无不蠲赈”[20]26。得益于与民休养的政策,常德府恢复较快。同时,“常德为古黔中地,控引巴蜀,襟带洞庭,为往来滇黔舟车要道”[20]33,作为湘西北门户之地,常德府颇受统治者重视。为钳制西南诸省,“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湖广提督移驻常德府城”[20]27。由于领兵提督驻扎于此,常德府武风较为浓厚,故而康熙、雍正和乾隆3朝武进士较多。“嘉庆二年(1797)丁巳,奉议提督移驻辰州府,左营官军全行移驻,并添设后营。”[20]29此后,常德府武进士数量下滑严重。

常德府下辖武陵、桃源、龙阳和沅江4县。除沅江未见武进士外,桃源县有16名武进士,武陵县有13名武进士,龙阳县有2名武进士。就县属来看,桃源和武陵两县遥遥领先于湖南省其他县州。同治《武陵县志》中曾论“国朝二百余年来,仅得十二人,又皆品秩不甚”[21]。虽放眼于全国,武陵武进士人数确属中下,但就湖南省而言,桃源和武陵两县可称为武进士之乡。

三、清代湖南省武进士的名次及仕进

清制武科进士依例除官,武科进士初授官职品秩一般高于文进士。“初制,一甲进士或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及蓝翎侍卫,营、卫守备有差。”[22]3171较之文举人才老死于科场,武科功名相对容易获取,一些地方“当岁试(武会试)之年,辄搜罗充数,往往不及额而止”[23]。对武科人才而言,武进士功名既是对自身实力的肯定,也是获取上层地位的最快途径。对一省而言,武进士名次虽不能完全反映一省武风之状况,但也是该省整体状况的一个考量因素。由于缺乏武进士题名碑录,顺治和康熙年间武进士名次大多不可考,《湖南通志》等地方志书上也只是记载了武进士获取功名的时间和官职,故无法全面描绘出一、二、三甲武进士的具体分布情况。笔者仅就能搜集到的湖南清代武科鼎甲人物作简单分析。

清代湖南武进士鼎甲人物只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榜眼武陵人石钧、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榜眼桃源人李世讼和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榜眼祁阳人桂林香3人。石钧和李世讼皆为常德府人,这也说明了常德府在清代湖南省确是武风兴盛之地。此外,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桃源人万岱和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华容人谭鳌均高中传胪,也算湖南省武科中成绩突出者。清代武科各省差异极大,直隶和山东两省鼎甲人物极多,而湖南鼎甲人物稀缺。湖南省共165名武进士,只3人为鼎甲人物,终清一代无状元出现,会元也未见于史料,绝大部分皆二、三甲武进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湖南省武科不兴。

武备人才仕进之途较多,武科也未被视为“正途”,武科名次对官位升迁影响有限。沈葆桢曾言道:“然文职以科甲为正途,而武职科甲升阶独居行伍军功之后,则祖宗立法之精意,不可不深长思也。”[24]346“当世为大将、立大功者,行伍多而科甲少,武科之不得人,视文科尤甚”[19]42一语更反映出武备人才若想获取高官必须历经行伍磨练,靠军功晋升。虽然“今夫武科之设为遴选将才计焉”[25],实际上清廷将才多由满蒙贵族和汉人军功出身者充任,武科进士担任参将以上官职者已属成功(表3)。

表3 清代湖南武进士官位较高者一览

湖南省武进士功名不显,获得实权职位者甚少。表3中官至从一品者提督仅1人、正二品者总兵4人、从二品者副将6人、正三品者参将10人。虽是不完全统计,但也能大致得出湖南武进士仕进不顺的结论。“据光绪十一年(1885)刊的《湖南通志军功》,近代湖南因军功而获游击以上职衔者的数量,长沙府提督331人,总兵750人,副将1053人,参将906人,游击1342人,合计4382人。”[26]这仅是长沙一府晚清时期的军功官员数量,遑论整个湖南省在清代200多年的军功人数。与军功人才相比,湖南武进士仕进大为逊色。

湖南省武进士获得参将以上职衔者7人来自常德府、4人来自长沙府、3人来自宝庆府、2人来自岳州府、2人来自永州府、1人来自辰州府、1人来自澧州直隶州、1人来自沅州府。从府属和县属的情况而言,常德府桃源县堪称清代湖南省武科最兴盛之地。清代桃源县不仅武进士人数在县级政区中排名全省第一,而且还出现了5名武进士高官,甚至出现了榜眼李世讼。从时间上看,乾隆朝是湖南省武进士高官出现的高峰时期,有12人。这主要是因为乾隆帝在位长达60年,开科27次,为清代之最,且乾隆时期军事战争较多,“即乾隆六十年中,缅甸、安南、大小金川、廓尔喀诸大役,高宗纯皇帝十全武功,震耀四海”[27]。同光年间湖南省武进士官位不高,一是由于“顾自军兴而后,窃计国家所以收得人之效者,多半由额兵练勇而来,科目之荣,远不逮也”[24]346;二是武科进士脱离时代,未能掌握近代军事技能,不受重用自然在情理之中。

入清以来,湖南省武进士整体状况变化明显。顺治和康熙两朝湖南省百废待兴,武科落后;雍正元年(1732)湖广分闱后,湖南省武科渐盛;咸同年间湘军崛起,湖南省军事地位不断抬升,配合民间武术文化的繁荣,湖南省武进士显著增多。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废除后,湖南省仍被视为武风兴盛之地。虽然武科入仕难度小于文科,但武科前景也远逊于文科,“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指文科庶吉士),其余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22]3165。湖南省武进士大多品秩不高,职权不隆,加之武科重弓和马,湖南人却不善骑射。故而,同样是获取功名的手段,湖南省武科受重视程度却远不如文科。清代湖南省科考文进士一共737人,武进士只有165人,这足以说明湖南通省重文轻武。湖南全省只有桃源、武陵和长沙等县武进士较多,但武进士数量于全国而言仍是落后。武科取士已远离现时代良久,研究武科看似只有学术价值,实则也能为研究现今湖南省体育人才分布提供现实价值。同时,研究清代湖南省武进士的地理分布情况,也可一窥清代湖南省各地的状况,为现今各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光绪康熙湖南省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康熙:阳刚雄健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