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国家工程建设防疫体系创新医院防疫建设模式

2020-05-22

中国勘察设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门诊防疫设施

2020年开年,正当全国人民普天同庆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新型冠状病毒悄然来袭。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封城、驰援武汉,短时间内控制住了国内疫情。在疫情全球持续暴发的今天,我们紧抓内部防疫、复工复产,也尽自己的能力提供援助,驰援境外抗疫工作。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比17年前的SARS 疫情更加凶猛。笔者作为17年前非典小汤山医院设计的亲历者与组织者之一,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期,与医疗团队同仁一起第一时间研究发布多篇关于呼吸道应急设施在护理单元、发热门诊、ICU 等环境的战“疫”技术文章,首次提出模块化装配式建设设计要点,为抗疫应急建设献计献策。目前,国内疫情高峰已过,作为医院建设者之一,关于未来的医院建设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参考。

疫后反思:建立国家工程建设防疫体系,迎接未来未知疫情的挑战

通过此次疫情的暴发可以看出,未来疾控的预防工作仍需要提升改进。此次疫情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视吹哨,造成暴发;第二阶段,全民动员,救治隔离;第三阶段,防止输入,全球协作。从疾控预防的源头改进,将能有效避免未来类似疫情在大范围内的暴发。

在疫情暴发初期,国家卫健委和住建部相关部门就及时通知各个规范编制组,提出针对疫情出现的问题,梳理检查国标、行标中急需修改完善的内容,同时两部委联合发布了2个实施技术指南,有效指导了全国应急设施的建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既往认为大面积疫情暴发不是常态,但近年来全球区域性传染病疫情时有发生。由于未能找到真正的源头与宿主,没有有效的疫苗,且病毒还在变异,很有可能卷土重来。在加强疾控预防的前提下,仍然要重新审视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能否应对未来疫情的挑战、我们的公共建筑及住宅设计是不是能够满足防疫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源头思考,将防疫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1918年西班牙流感世界范围内流行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疾病几乎绝迹,这得益于全球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对防疫工作的高度重视。尽管有2003年的SARS,但范围小、涉及面窄,且一阵风后就销声匿迹;尽管美国2009年新H1N1(猪流感)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但很快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截至4月12日,全球已确诊达170多万例、死亡10万多例,给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会带来严重冲击。反思疫情对医疗工程建设的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疫情的发展趋势,在当下就显得极有必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我国在新时代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疫情发生后,国家已经提出建设国家防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国家防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涉及医疗设施的建设,医疗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医疗设施工程建设防疫规范体系的建设现代化。

基于此,笔者建议建立国家防疫在工程建设中的管理体系,将国家对防疫的要求落实到工程建设中,建立相应的区域规划、工程设计规范、验收标准。这其中涉及到公共建筑、学校、住宅、老年建筑等各类建筑,其中,医院建设将是重中之重。

疫情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回顾:抢建应急医院、方舱医院

为应对疫情,各地紧急建设发热门诊、应急医院、移动CT、移动P2实验室、方舱医院,境外还出现帐篷医院。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全国医护人员舍身投入,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此次战“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是应急设施使用寿命的问题。目前采用临建材料建设的应急设施,不能够长期使用,也无法拆收再利用;

二是医疗设施是复杂的系统,特别是传染病病区,不同于地震等灾害后的人员掩蔽场所,是否能够建立一套装配式、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病区,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是疫情期间平时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疗,因医疗资源不足,如血透、化疗等常规治疗受到影响;

四是发热门诊有设置,但因平时不用,则能小尽量小,平时利用率不高,疫情暴发时又发挥不了大的作用;

五是传染病医院平时少病患,难以良好运营。

综上,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为建设人民美好生活,应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目标,建立平疫结合的应急防疫体系的医疗体系,以及相适应的工程建设标准。

医疗建筑防疫设计的思考:增加防疫设计专篇

为应对突发疫情,笔者建议在医院设计中增加防疫设计专篇,所有的医院均应考虑防疫设计;在现有的传染病医院建设体系中,增加建设平疫结合的医疗设施的内容。

建立平疫结合医疗设施的建设体系,应当从区域医疗规划的角度,确定平疫结合的医疗设施布局;建立平疫结合医疗设施的建设标准、设计规范、验收标准;开发平疫结合的设施装备;明确平疫结合的建设范围、技术路径以及达标要求。

平疫结合设施的建设体系,既可以独立设置,也可梳理清楚后融入到综合医院标准、规范之中,设置独立的专篇。

对于有平疫结合任务的医院,任务书中要有平疫结合的要求,通过门诊筛查量、平疫转换床位数、疫情期间ICU床位的数量,来确定平疫转换的医技设备配置。在防疫专篇中,明确建筑环境及设施的平疫两种工况(相当于人防的平战结合设计)。工程验收时,关注平疫转换的可实施性。

平疫结合的技术路线:疫时重点关注抗疫的安全、高效及非疫情患者的救治

平疫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门诊筛查的平疫结合。明确发热门诊的规模,解决平时不饱满的问题,可将呼吸道、消化道、肝炎、艾滋病、皮肤病等门诊相邻独立设置,确保疫情暴发时联动使用;门诊筛查的P2级实验室,可以考虑移动式;CT 作为门诊筛查非必须设备,可以考虑移动式。

二是护理单元的平疫结合。平疫结合的护理单元,因疫时短暂,非典的小汤山以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已知病毒风险加强防护并没有产生新的感染。在应急过程中,为提高救治效率,在满足感染防控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小,甚至取消半污染区,病房不必考虑双通道。通过两级缓冲,直接从清洁区到污染区。退出流线从污染区,缓冲(脱与患者接触外层),缓冲(脱防护服),淋浴,清洁区。清洁物品通过包装封闭,在污染区保证清洁。污染物通过包装封闭后到清洁区,确保污染物不扩散。这样设置,不仅符合应急抢救的实际情况、方便平时使用,也可以减少建设面积和初投资。

三是ICU 的平疫结合。疫情发生后,危重症病患激增(尤其是早期病者)。目前,我国的ICU 建设标准是2009年编制的,由于受当时国力综合因素的限制,ICU 没能按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单间设置。北京地坛医院经过后期改造,ICU均改造为单间,以应对呼吸系统传染疾病,防止交叉感染。平疫结合,应明确疫情期间ICU 的大量扩容需求,方便将负压病房转换成负压ICU。

四是手术室、检查、检验的平疫结合。传染病的治疗,手术情况不多,医院手术部可设负压手术室,疫时方便与负压ICU 衔接。有平疫结合要求的医院,应该具有P2检验的能力,需要设置一个可平疫转换的P2检验空间。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超声、内镜、X 光、CT 是必须设置的检查设备。其中,超声、内镜、X 光可作为床旁移动设备。住院部的CT应有设置平疫结合的流程模式。

五是医疗设施下沉,适时加强基层社区的建设,增加一些床位,供平时老年病、慢性病使用,确保疫情期间社区医疗通过隔离等措施,也可以使这类病患继续得到救治。

疫情的防控既要满足疫情防控的临时要求,又要从长远看经济社会运行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因此,平疫结合是最佳的社会治理体系内容。

在此次疫情中,我们看到移动CT、移动P2实验室、机器人送药、机器人消毒、隔离担架等新的设备设施。平疫结合,势必催生一批适应此环境的设施与装备。行业可借势引导推动医院建设的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医院建设水平。

结语

经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医院的防疫(突发传染病)应该从幕后走向前台。医院院内感染防控属于医院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涉及医院建设过程中总图、建筑、通风、排水、智能化等多各专业,以及医院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多个要素。医院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应对、认真学习,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能够从区域卫生规划的顶层设计,明确平疫结合医院的布局,共同解答新时代医院卫生防疫这一新课题。

推而广之,笔者认为,在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乃至城市建设中,都应该对防疫(突发传染病)进行顶层设计。建议住建部与国家卫健委共同在工程建设领域建立防疫建设体系,将防疫上升至与消防、人防同样的高度;编制防疫建设规范,从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施工图各阶段,将防疫贯彻到各类建筑的工程设计中;在建造过程中,指导防疫措施的落实。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契机。保障医疗设施的平疫结合是重中之重,建立平疫结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公共卫生安全防控须时时警惕、警钟长鸣,完善医疗设施并建立平疫结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正是高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门诊防疫设施
“豪华防疫包”
门诊支付之变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