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个人方言构建的言语风格形成
2020-05-21蔡季愚
蔡季愚
摘 要:个人方言的构建基于标准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个人方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贯穿于外语学习者的整个外语习得过程。外语习得是一件长期的语言活动,学习者的词汇不断丰富着,句法更加多样化,受着渐变的语音的改变,其个人方言必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改变也会在个人方言的变体中得到反映,在语言交际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体现出个人方言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标准方言、个人方言、语言交际、 言语风格
1、引言
英语中的“方言”(dialect)是指不同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特征:它是“不同使用者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同一语言社区,不同的人群操不同的方言”。有人以英汉两种语言区别“方音”(accent)和“方言”认为:汉语的“方音”与英语的“accent”虽都表示一种“語言特征”,但意义并不完全对等。汉语的“方音”指标准音以外的地方口音,而英语的“accent”可指包括标准音在内的任何方音。汉语的“方言”与英语中的“dialect”也有类似的意义差别:汉语的“方言”“指标准语以外的地方语言,而英语的“dialect”可指包括标准语在内的各种地域性或集团性语言变体。”所谓“个人方言”反映的是其它方言——时间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标准方言或非标准方言的特征总和。它包含了句法上、语言上和词汇上乃至年龄、性别、职业和社会地位等等的个人标记。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方音只表明此人地域或集团归属的语音特征,而一种方言则具有该语言变体在语言、语法和词汇等多方面的特征。操某种方言的人必定也带方音,但反之不然,带某种方音的人未必也带那种方言”。显而易见,一个人在某个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必然以某种方音(标准音或地方音)来展现自己独特的个人方言。
2、个人方言的构建
2.1 标准方言与个人方言
个人方言一般是以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为终极目标的。标准方言被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变体,与社会某一人群的言语直接相关,但任何语言社会都可能使用着,而不考虑他的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和年龄”。但在外语习得中,由于个人的目的、要求、动机、使用的教材、语言材料、兴趣、师资、个人天资等等具体情况不同,最终他们必然形成自己不同于其它任何人的个人方言,从而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个人的言语风格。
2.2 个人方言特征的句法、语法成因
外语学习者都有自己喜爱、熟悉、习惯的语句。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对某种句型或表达方式的特别留意。在中国,相当多的学习者从教材或课堂上的某些句式中逐渐获取了某种思想的表述手段。这在以后交际活动中的正面效应使该语句或表述方式得以强化并逐渐内化,从而成为引发不同于他人言语风格的一个因素。在交际活动情景下个人言语的展示中,大多数人都有并能觉查到我们自己习惯的语句,也能听出某个人所习惯的语句。当然,就标准英语而言“句或语法方面的差异往往不如语音方面那么广泛”。尽管如此,Leech列举出了英语语法的三种发展趋势。他指出:现代英语在它的整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一种喜用进行时态的倾向。他认为这是一种句法变化,具体表示在以前极少用于进行时态的动词。例如:What were you wanting? I am hoping you will help me.
2.3 个人方言的词汇、语汇环境
词汇学习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方面。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一些学习者有时会采用突击扩大词汇量的学习策略。采用这种策略是基于以下认识:当句法知识发展到某种完备阶段的时候,只要有了足够大的词汇量,就能完成相应的交际需要。这种认识的可行性暂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核心;另一方面也说明词汇学得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因此说词汇的习得是一个终生认知的过程。事实上,词汇的存在决定了句法规则的形成。句法规则、词汇量及个人的语音特征构成了外语学习者的个人方言,可以认为:外语学习者当前的词汇量与其所使用的个人方言相关。或者说,外语学习者的言语只能限制在其所掌握的词汇之内。这里提及的个人词汇应当等同于Chomsky所说的词库(lexicon),即具体词项的所有属性。这些属性包括每个词项的音位形式表述、句法范畴的说明和语义特征。戴曼纯认为把词汇分为认知型词汇、活用型词汇和核心词汇更具有语言习得的心理语言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
核心词汇被认为是语言的共核部分,对此Carter提出了一套检测标准:1)核心词具有非核心词的所有句法属性和语义属性而反之不然。2)一个词越不靠近核心便越难为之找到反义词。3)越靠近核心的词越能与其它词搭配。4)一次检测一组用法不足以确定一个词的核心属性。5)核心词具有类(generic)特征而不是具体特征,但反义词不一定是核心词。6)一个词越靠近核心就越不能只限于具体文化。7)核心词一般不易于识别其语篇范围。8)核心词在正式检测中呈中性。除此之外,戴曼纯认为还应考虑词的使用频度。
认知型词汇指的是能够识别但尚不能自由运用的那些词汇。这部分词汇应大于活用型词汇和核心词汇,不能运用于产出型的交际活动中,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接收技能。
活用型词汇知识被Laufer分为两类:一是任务促使的单词运用,即控制型知识,如“The garden is full of fragrant flowers.”中的“fragrant”一词;二是自由运用知识,即随意运用单词而无需特别的促成条件,如自由作文中运用词汇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活用型词汇与外语学习者个人方言的发展关联程度较高。一个人的词库中活用型词汇量越大,其使用起来词汇手段也就越丰富,其表述方式更呈多样化。
2.4 个人方言的语音来源
个人方言具有该语言变体在语音方面的特征。应当承认,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模仿是基本的方法。外语学习者所接触的有声语言材料极大地影响着个人语音特征。中国很多外语学习者深受英式发音的熏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英语材料几乎毫无例外地用英音录制,但在大学阶段,四、六级考试和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都是地道的美音。崔海健认为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的困惑,因而产生了对美音的不熟悉和不适应。但也有一些外语学习者对美音的喜爱,并且能讲一口流利的美音英语,以至于其所操的英语“发的美音比一些美国人还标准”。实际上,个人方言的语音特征反映了在交际活动中个人角色的认定,一定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态度。个人喜好也应包括在内。
3、讨论
个人方言不应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语言在使用时都要符合“得体”的要求。换言之,一个人在任何场合讲的话都可以部分地反映其身份。因为所使用的语言类型必须适合当时的情景。他必须使用一种“得体”的言语。另一方面“在任何讲话社区中没有一个人只以某种固定的方式讲话”。任何人都要面临不同的社交情景,正式的、非正式的、工作者的、休闲的等等。所以不断变换的言语风格应属于使用策略的变化。再者,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不断地改变,这种改变也会在个人方言的变体中得到反映,在其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个人方言的变体。外语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学习者的词汇不断丰富着,句法更加多样化,受着渐变的语音的改变,其个人方言必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较而言,因为受着一门外语的语法框架所限制,一个人的句法和语法的改变是最为缓慢的。
而词汇和语音方面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汇不断涌现,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纳这些新词汇,这是改变个人方言的一个原因。已经掌握的外语词汇,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认知型词汇也有可能转化为活用性词汇而应用于产出性的交际活动中。
相对来讲,语音的渐变更易让人感知。RP(Received Pronunciation)作为英语的标准发音正在受到挑战,一种被称之为EE(Estuary English)的发音颇有取代RP之势。EE尚未见到标准译名,有人译作“港湾英语”,也有人译作“河口英语”。左飚认为这种英语的语音特征是介于RP和伦敦土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没有明确的界限。他还进一步指出:EE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原因是RP在日常交谈中会使对方觉得自己故作高雅;来自上流社会的学生为了合群,自觉“修正”自己的RP,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学生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土语。两个修正的结果便是EE普及的原因所在。
4、结语
个人方言反映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言语风格中,个人方言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学习者一生都会有不同的言语方式,每一种言语方式都反映了其当时的个性特征。对于外语学习者个人方言成因的研究将会给外语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带来某种启示。个人的言语风格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其对“语言美”的认知和理解。作为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吸取“优美”、“高雅”、“规范”、“标准”的语言,还应能识别某些“非标准”、“污染”的语言;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能对学生用语的特点了然于胸,对其用语的是非对错做出裁决,应能感知、归纳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交际环境中的特征和功用并能够进行明确的解说和恰当的使用,从而促进语言交际活动的目的实现。
参考文献:
[1]Rivers,Wilga.English Teaching Perspectives [M].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2] 左飚. “河口英语”的崛起[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02)
[3] 戴炜栋,何兆熊,华钧. 简明英语語言学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4] G.N.里奇. 英语语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 蓝纯译. 外语教学研究.1995.(02)
[5]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2)
[6] 崔海健. 也谈美音与英音的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1)
[7] 颜静兰. “美音热”与美国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2)
[8] 亚军. RP危机和“港湾英语”的兴起[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1)
[9] 朱跃. 论“港湾英语”的特征和兴起的原因[J]. 外国语.1997.(04)
[10] 韩子满. 英语方言汉译初探[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