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衣天使:他们托起14亿中国人的生命安全

2020-05-21谭元斌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急诊科光明武汉

谭元斌

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牵动着14亿中国人的心。有这样一群人主动请缨站在战“疫”的最前线,他们在祖国的一声召唤之下,放弃与家人的团圆,远离父母妻儿,投入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他们是人们口中的白衣天使,他们是14亿中国人生命安全的卫士。

“90后”疾控护士的坚守

“就当一块砖,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义无反顾地到哪里去。我相信每个医生都是这样的。”2020年1月31日,在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仅一墙之隔的武汉市优抚医院,紧急回到防疫一线的关宏炜,开始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呵护照料医院的病人。

这个春节,她原本要和对象订婚。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她回到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的老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重,订婚不得不推迟,关宏炜也因交通管制被困在大山中。

“每天看到新闻里病例不断增长,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尽快赶回医院,现在是医院最需要人的时候。”焦急的关宏炜多方联系回武汉的车辆,终于联系上一辆要去武汉接医用物资的急救车。1月30日11时许,急救车顺利到达武汉市优抚医院。深夜疾行,长途跋涉,11个小时的车程,她睡了不到3个小时。“科室里好几个同事都感染了,意识到自己回到武汉的那一刻,我心里有点害怕,怕自己搞不定。但我是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必须上!回到了武汉,我只想说,爸妈别担心,武汉需要我!”关宏炜说。

2020年2月9日上午,山东省临沂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正式集结出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第二团支部书记、七病区护士见申强名列其中。

除夕夜,见申强在单位微信群报名参加援助湖北医疗队,被党委选定成为两名候选人之一。正月初一,另一名候选人李善超接到通知,做好准备驰援武汉。而这一次,名单里没有见申强。这一等就是半个月。眼看着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员纷纷集结出发,他开始着急了。每天,他都要打电话给护理部,询问有没有最新选派队员的消息。

一次次满怀希望,一次次的失落和不甘。

工作之余,见申强特地找来个人防护的一些视频资料和诊疗方案学习,或者和李善超沟通前方情况,希望能尽快熟悉战况。后来,他干脆就把行李箱放在车里,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2月9日,他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梦想时刻”,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在出征仪式上,他难掩激动的心情说:“我父亲以前曾当过兵,他在得知我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后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他鼓励我说,只要国家有需要,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驰援一线。”

见申强的妻子同样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告诉妻子自己已经在第一时间报名的消息时,起初她有些担心,但同样作为医务人员,她很能理解我的想法,慢慢地也就对我表示了支持。”见申强笑着说,感谢有家人成为自己的坚强后盾。

从未感觉如此被需要

2月8日晚9点30分,刚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下夜班的唐光明,终于回到了住宿的宾馆。当天正好是元宵节,得益于当地爱心人士的赠送,唐光明吃到了汤圆。

唐光明是宜昌市中心医院ICU的一名护士,1月22日,快下班的时候接到通知,第二天去金银潭ICU支援护理工作。抵达之前,唐光明只是听说了金银潭ICU重症患者比较多,传染风险比较高。抵达之后,唐明光才发现困难远比他想到的多。

唐光明刚到金银潭ICU的第一天,遇到了一名67岁的女患者,这位患者病症不是特别重,但是情绪一直很低落、悲观,总说:“我不想治了,我肯定治不好,我想安乐死。”唐光明看到后就过去鼓励她:“再坚持一下,我们正在给你治疗,你一定会好的,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自己。”这些呼吸困难的患者,因为一直很憋气,会有一种濒死的感觉,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的防护措施会加深他们的恐惧,而他们一紧张,又会加剧呼吸困难,因此他们常常会处于崩溃的边缘。第二天再来上班时,唐光明发现这位患者的状态好了一些,开始主动和他聊天,倾诉自己内心的孤单、恐惧。后来,这位患者会一直盼着唐光明来,只要一看到唐光明就会喊他:“你终于来啦!”当得知唐光明是宜昌人时,患者还说以后去宜昌一定要去找唐光明。最终,这位患者也成功转到了轻症病房。

唐光明说,疫情期间的重症护理,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技术层面之外的心理看护也十分必要,“有些人就需要你的一句鼓励,他们就挺过来了;有的人可能就是自己把自己给吓坏了,最终就没有挺过来。”

在岳母家里戴好口罩后,饶歆站得远远的,隔着两个房间看8岁的女儿。在重症隔离病房上岗后,这是他特别想念女儿的时候会出现的场景。这位已经在重症医学科工作9年的医生左脚严重崴伤,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可能是骨折了。骨科医生诊断建议他至少卧床休息两周。然而,饶歆被安排在1月18日进入隔离区1区,轮换第一批次的同事。在既定的换岗时间,饶歆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医院。除了那根拐杖,饶歆与其他医生看起来并没有不同。

不是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将压力完全自我消化,甚至转化为动力。ICU3区负责人饶歆曾亲眼见过年轻医生和护士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痛哭。作为医疗组总组长,他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同事不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被感染,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从某种角度上看,鼓励与安慰也是他的工作内容。

200名急诊人的40个日夜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有一群人冲在最前面,扮演着侦查兵、扫雷兵、排头兵等角色,他们就是急診科医生。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党支部书记、急诊科主任艾芬带领200多人的团队,连续奋战40余天,日夜坚守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抢救室,用信心、耐心和爱心护佑患者。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刘天城记不得值了多少个这样的班了。这位1993年出生的医生,始终默默坚守着岗位。他说:“对于急诊科而言,24小时待命是工作常态。”

每天,他都穿上防护衣,戴上护目镜和面罩,在发热门诊接诊一个又一个病人。患者经常把脸凑过来讲诉病情,虽然传染风险很大,但他理解患者急切的心情。为了能让患者听得清楚,刘天城也会主动凑过去,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事项。由于护目镜一直处于密封状态,经常会蒙上一层雾气。为了看清电脑,刘天城常常把眼睛贴近屏幕。“这段时间很多同事的视力都下降了不少,看东西有点吃力。”刘天城说。由于穿脱防护服很不方便,他和同事们都不敢喝水,常常大半天忍着不上厕所。有一次,他硬是憋了4个小时的尿。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被指定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前,急诊科除了接诊发热病人,还要收治抢救日常急危重症患者。急诊科医生彭欢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对病人却寸步不离。在这次防控疫情阻击战中,彭欢始终冲在前面,细心接诊每一位发热病人。每当救护车停在门口,他都第一个冲进抢救室积极救治病人。

在抗击疫情第一线,29岁的李杨宇婧先后转战隔离病房、发热门诊两个阵地,从事重症病人护理、咽拭子采样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高风险工作。

有一线希望,就决不言弃!这是急诊科团队的铿锵誓言。艾芬说:“大家拧成一股绳,一定能迎来抗击疫情最后的胜利!”

猜你喜欢

急诊科光明武汉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姚玉峰:给3万人带来光明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为你守护光明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