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逋:孤山放鹤意自闲

2020-05-21逸舟

中华瑰宝 2020年5期
关键词:林逋高古书法家

逸舟

林逋一生隐逸山林,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他的书法作品同其诗词一样淡泊清雅,脱尽了尘俗之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宋·林逋《山园小梅》之一

这首被广为传诵的咏梅佳作《山园小梅》,以其清幽淡泊、雅致高洁的意境,表达出山林隐士的高逸情怀。诗作者林逋(967—1028年)不只是宋代著名的隐士、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同其诗歌一样与众不同,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清雅之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西台学书  植梅放鹤

林逋,字君复,出身于钱塘(今杭州)儒学世家。林逋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早年致力于游学,游历于江淮之间,寻访古迹,吟诗酬唱,追随风雅,结交了一些墨客、僧侣,后从学于李建中。李建中是北宋初年著名的书法家,年长林逋二十三岁,曾久居洛阳,掌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在当时颇有威望。林逋久慕其名,于是怀揣名刺几次求见李建中,终被李收入门墙,学习诗文和书法。李建中善篆籀草隶,精楷书行书,造诣颇深,其书法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对林逋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李建中去世后林逋曾作诗一首“感存怀没”,追怀李建中一生仕历、品性和文学、书法成就,并忆及早年从学建中的情景。诗云:

清绝门墙冷似冰,野人怀刺昔曾登。

新题对雨分萧寺,旧梦经秋说杜陵。

贫典郡符资月给,老持台宪减霜稜。

开元文字钟王笔,惆怅临风一烬灯。

“开元文字钟王笔”中的“钟王”即钟繇和王羲之,由此可知林逋书法承继了李建中宗法晋唐的风格。苏轼曾评说林逋“书似西台差少肉”,谓其学李书而瘦硬少肉,自具面貌。黄庭坚也曾说:“和靖笔意极似李西台,而清劲处犹妙。”亦有评者说:“林逋伤瘦,建中伤肥。”其实二人书法丰腴或骨感都自得其趣,如果说李建中的书法是丰肌美人,林逋的书法可以说是玉骨仙子,而林书之于李书更多了几分萧散靜逸的味道。

林逋一生不仕不娶,晚年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植梅放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谓“梅妻鹤子”。林逋之名不仅为大众所熟知,也赢得了皇帝的关注。宋真宗和宋仁宗都曾赐其粮食布匹予以嘉赏,并令官员年节岁时去住处慰问。林逋生性孤高自好,恬淡好古,不趋名利,曾自言:“我的志向不在成家立业,也不是功名利禄,只有这青山绿水、梅香鹤鸣才是我需要的。”林逋去世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后世以“林和靖”称之。

林逋追求远离尘嚣,隐逸自适,参禅悟道,修心养德,造就了其孤峭清冷、超逸淡泊的人格意象和清绵淡远、闲静率真的审美品性。他那种山林高士恬淡冲和的超凡境界,为后世文人隐士所推崇。他的书法性格也与此息息相关,这在其书法作品中得到印证。

气足神完  萧散有致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纸本行书长卷《自书诗卷》,是林逋传世书法代表作。《自书诗卷》(又称《松扇五诗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分34行书写诗作5首,采用6段接纸装裱。根据诗后林逋自识推断,此卷应写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是林逋五十七岁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

林逋襟怀高洁,远离尘嚣,笔下也有一种超迈挺拔的风神。《自书诗卷》风骨俊整,瘦劲秀逸,笔法厚重,与李建中的书风极为接近。但是其章法布局和空间处理又独出机杼,与李建中有极大的不同。打开长卷,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胆的空间布白。不仅字距疏朗,而且行距宽阔,以“疏可走马”的大片空白营造出清爽、散淡、疏朗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朴素、平实的自然风貌。字的结体平中见奇,其萧散淡逸之态颇有杨凝式《韭花帖》的神韵。与李建中善于中锋用笔不同,林逋多以侧锋入笔,行笔险劲,字的转折处多方笔,棱角分明,显得瘦硬挺健,骨力铮然。字与字之间揖让顾盼,笔断意连,行气贯通,从而取得全篇“势”的平衡。《自书诗卷》散落的布白与淡逸的结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使得全篇神清骨劲、散逸萧疏、气韵非凡。其疏阔至极的章法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明末浪漫主义书家们所热衷的书写格式,广泛运用于真、行、草书的创作中。

林逋的书法作品大都是自我意识的艺术抒发,因而具有极强的文人思考特征。《自书诗卷》中,林逋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文字,行笔与其淡逸、超脱、虚静的情怀相适应,通过自然娴熟的书法表现技巧,凸显出一个隐逸山林的文人高古不俗的艺术性格和审美取向。这种平和、虚静的艺术呈现正是林逋性格的本真流露,因而能够直入人心,给人以特别的艺术享受。

《自书诗卷》诗后有苏轼书七言诗一首,其中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眸子瞭然光可烛”句,可见其对林逋的追慕之情。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创者,这段诗文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苏轼罕见的传世佳作之一。两位宋代名人书法相映生辉,堪称双璧。

率意自然  尚意先导

林逋的书法虽然源于传统,但是他试图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长期的隐居生活,使他在书法创作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每次书写“如麾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不如意”。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凝注笔端,直抒胸臆,恣意挥洒,率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林逋的书法作品常常具有率意自然的特征,这在他的手札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林逋的书札—《三君帖》和《秋凉帖》。这两帖都是林逋写给友人的信札,行笔较《自书诗卷》更为自由,字里行间尽显流畅自然之态。《三君帖》纵31.5厘米,横38.2厘米,相当于A3纸大小。全帖共90字,分为11行,每行字数不等,按书信格式错落排列。此帖行距、字距布局疏朗宽绰,字体细瘦挺秀,笔画多细笔游丝,线条粗细变化精妙,沉稳而又灵动。字形大小错落,墨色枯润相间,参差交叉,机趣丛生,浑然天成。林逋不激不厉、虚静平和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更有一种悠然出尘的高古意趣。《秋凉帖》与《三君帖》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此帖更为简短,笔画融合了一些草书笔法,字与字之间有萦丝连带,气势连贯,气韵闲雅,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这两件书札可以看出林逋深厚的艺术修养。

北宋初期,书法风格渐渐变化,由追求遒美奔放而转向静逸简淡。这种基调的转换可以看作宋代“尚意”书风的先导,林逋被看作“尚意”书风的前期实践者。他的书法淡化了晚唐书风余绪,有意突破法度的束缚,将“意”摆在了第一位。其书法所体现的求真适逸的审美理想成为后世“尚意”书法家追求的艺术境界,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都曾对林逋书法有所借鉴。同时,林逋本人高古淡逸的个性品质,也成为后世“尚意”书法家推崇的人格境界。

格调高古  虚静之美

林逋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作为书法家,林逋的影响力虽然不及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但是他的书法格调高古,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被历代书法家及收藏家如谢升孙、沈周、王世贞、王世懋等人推重。

林逋的书法之美是基于个人修养和环境认知的虚静冲和之美,他把人格特征和个人修养融于书法創作,以其高古的格调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这与他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

林逋出身于儒学世家,骨子里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转变,根植于儒家思想的观念也渐渐发生改变。从其大量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的隐居、避世思想和恬淡、宁静的性格,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别是晚年隐居孤山,更是追求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植梅放鹤是他向往道家自由生活的表现,而在书法上的表现就是空灵、简淡、静逸、萧散。在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下,林逋的书法在“任情恣性”的创作状态中走向率朴归真,“寓有意于无意之中”,一种高古的境界随之产生。他的书法看似随意,实则内敛,其平淡虚静之境正合了古人所说“冲和”之美。南北朝书法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林逋书法的格调和神采无疑是符合这一标准的。

有人说林逋的书法因为其长期隐居,导致境界不够开阔,缺少变化。其实,对于书法家而言,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思维就已经足够了。书法变与不变只在乎于一心,真实是最好的艺术表达。从林逋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能真切感知到他超逸高古、孤清淡泊的人格境界。正是这样一股清雅静逸之气,使得林逋书法呈现出独特气象与超脱高格。正如书法理论家曹宝麟所说:“林逋书法之可贵倒不在于学谁的面目,而在于能够充分折射出自我的风格。”彰显自我是林逋书法最显著的艺术特征,高古的格调和虚静的精神都是其个性的自我实现,成为其独立的精神符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书法境界正如其笔下的梅花,暗香浮动,境界悠远,留给我们无限遐思。孤山之下,植一树梅,养一只鹤。也许我们只有远离尘嚣,学会放下,才能真正理解这位书法家的出世情怀。

猜你喜欢

林逋高古书法家
乐高古古治的冒险之旅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高古玉,市场王者始归来
林逋,北宋第一“宅男”是网红
小小书法家
被冷落的高古玉
林逋梅妻鹤子
轻财足以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