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餐:与文明健康同行

2020-05-21老树

老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勺分餐分餐制

老树

摒弃误解

3月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分餐用公筷,也是中国传统》一文称,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围在一起不分彼此地吃饭,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但这一认知是偏颇的。实际上,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分餐制的国家,也是分餐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进食方式,才是我们餐桌仪式里的真正主角。根据《周礼》《礼记》等古代典籍的记载,早在周朝,我国就实行了分餐制。而在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餐具,就有分餐的餐盤,叫作案。举案齐眉,这个成语便是指夫妻间吃饭,一人一案。直到宋朝,合餐制才在舆论上被贵族阶层和民众所接受,而到了清朝,合餐制才真正取代了分餐制,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吃饭方式,并延续至今。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实行分餐制,并非违背中国的传统,反倒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继承和恢复。

3月24日新浪网的文章《推行分餐制,对传统饮食习惯发起挑战》说,推行分餐制,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中国传统观念中,合餐制是表达热情和友好、追求愉悦和欢乐的主要就餐形式,用自己的筷子给家人夹菜,是中国人餐桌上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其实这极易导致疾病传染。一些饭店也为消费者提供公筷,但是基本都被顾客视而不见;在家中就餐时分餐制就更难,尤其对老人来说,他们认为用公筷见外,有的甚至还认为是子女嫌弃自己。说到底,这都是由传统的饮食观念引起的。

3月27日新华网的文章《分餐只是形式,不会分隔情谊》认为,饮食是生活的根本,用餐方式则彰显中华文化印痕。恰当的用餐方式,更能为文化增彩。分餐制会令个体的美食体验更为纯粹,令人们自然而然与隐形毒素保持距离。如果人们能够适应正向的饮食模式,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会更上一个台阶。分餐只是形式,并不会分隔情谊。分开碗碟,也不会阻碍交流。反而,在这种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大家的交情会得到深化。

因势利导

3月25日中国经济网的文章《让分餐制的梦想照进现实》认为,分餐制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观念的,二是技术的。显然,观念是内因,技术是外因,革新观念才是根本,改进技术则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个体的观念相对容易改变,但群体性的、社会性的观念是极难改变的,需要付出更多更大、更长更久的努力。即使绝大多数个体的观念都转变过来了,还是要克服一些群体和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从众心理、面子思想等。因此,推行分餐制需要有榜样带头示范,需要有舆论营造氛围,需要有制度形成推力。分餐制面临的技术问题更多:一是厨师、服务员的服务方式有较大改变,这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二是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要完整性;三是自主、自助地分餐、选餐,顾客用餐会更劳累一些,而如果提前由服务员分好餐,品种、分量等又无法做到针对性、个性化。

4月5日人民网的文章《推广分餐制要让制度细化可操作》指出,推广分餐制,重在引导。分餐是方式,不是目的。推广分餐制的初心,是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和礼仪。我们要发挥好业内专家和各类媒介的引导作用,也可充分挖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的宣介作用。推广分餐制,要有管长远的“制度设计”。最近,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共同组织起草了《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从行业倡议提升到标准化层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分餐制实施指南。这些做法为常态化推广分餐制奠定了基础。推广分餐制,还要避免“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就餐习惯也各不相同。这是今天中国的国情,我们要认同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因势利导。

3月26日光明网的文章《推行分餐公筷制要防范“三个忘了”》认为,推行分餐公筷制需要带着问题思维,加强防范“三个忘了”的举措。一是围绕防范“吃着吃着就忘了”,这是分餐制在推行中遇到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应加强就餐过程的提醒与监督。二是围绕防范“重视城里忘了农村”,着力解决“一头冷”。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本身不应该有城乡之分,但从推行情况来看,城市一头热、农村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意味着,要针对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尽快在乡村发起“餐桌革命”,逐渐督促农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用餐习惯。三是围绕防范“顾了大人忘了孩子”,坚持分餐分筷从娃娃做起。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更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因此,家有儿童更有必要实行分餐制,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只要带着问题思维,盯住“堵点”“难点”,打通各个环节,做细做实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促使分餐公筷制的普及更进一步。

长久之计

3月9日光明网的文章《让公筷公勺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提出,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等各类经营主体均守土有责,应积极响应有关部门的倡议,当好排头兵,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同时,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认真考虑是否可以出台一些具有强制性的举措,加强公筷公勺及分餐的推广和执行,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餐饮和生活方式。多一双公筷、一把公勺,多一份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月30日新华网的文章《推行分餐,让小习惯带动大文明》认为,让美味佳肴可品尝、可欣赏、可传情,需要给用餐方式来一次大升级:对于供餐者,要多创造一些适合分餐的特色菜品,隔离餐具不隔爱;对于摆餐者,要适时将菜肴分类,对于不适合分餐的菜品及时配置公勺公筷;对于用餐者,最重要的是增强卫生意识,在取用合餐菜肴时坚决不直接使用自己的餐具。只要安全、文明的就餐理念深入人心,使用公筷、公勺形成习惯,“改不好”的分餐之虑并非难以破题。以防控疫情为契机,形成现代饮食文化的更高文明,从这个意义上看,分餐制不仅是应急之需,更应是长久之计。

3月16日人民网的文章《在战“疫”中学会文明生活方式》指出,战“疫”的特殊时期,培养一套新的生活方式并非难事;但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后,已经提升的文明水位也可能降回去。原本觥筹交错的围桌合餐,却要坚持“分案而食”,有人难免觉得少了些热闹的烟火气;在流感多发季戴好口罩,也不乏有人会觉得“出洋相”“瞎矫情”。殊不知,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种种文明习惯既是对自己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就需要每个人在知识和理念上除旧布新,在日拱一卒的自省与自律中主动培育文明习惯,将文明风尚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文明生活习惯的保持,能够助力抗击疫情;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也是培育文明生活习惯的重要契机。如果我们能将防疫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下去,无疑将为这场战“疫”留下一笔宝贵遗产。

链接:国外如何做到分餐

欧洲:直到中世纪,欧洲人还没有实行现代意义上的分餐制,人们在同一个餐盘中吃饭被视为理所当然之事。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西欧开始抛弃中世纪的狭隘视野和生活习惯,进行日常生活的革命。人们日益为以前的诸种习惯感到羞耻,迫切感到有必要为在餐桌和其他场合的行为制定新的规则。许多作家响应这种需要,著书立说,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到了17世纪,人们的就餐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新的饮食风格,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和勺子,汤则由专门的公共工具分配。

日本:在日本,人们用餐时实行严格的分餐制,分餐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日本的学校一律实行分餐制,公用餐具与个人餐具分开,学生餐具每天严格消毒。孩子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回家后实行分餐制也就很自然了。宴会上的套餐也是按每人一份上菜,一道菜一个盘子。宴客时,主人会让客人点自己喜欢的饭菜,自己点的自己吃,从不相互掺和。为了适应日本人的习惯,日本的中餐馆也采用了分餐制。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横滨中华街上的中餐馆,大都实行了日本式的用餐服务,一道大菜端上桌子后,服务员会将其摆在圆桌上旋转一周,讓客人先“眼尝”一番,也就是过目欣赏,之后服务员会将菜端下去,分成小份供客人食用,且为了防止不同的菜在盘子中串味儿,分盘时都用新的小盘。由于这种餐饮习惯科学、卫生,中餐得以在日本进一步普及。

尼泊尔:尼泊尔绝大多数家庭用餐是实行分餐制,通常由主妇负责为大家加饭加菜,用餐的人一般不会自行到共用的餐具里拿饭菜。直接或间接碰过嘴的手、餐具或食物,在尼泊尔人眼里是“不干净的”,这种行为被称作“族托”。所以,外人到尼泊尔人家里做客,尽量不要用接触过嘴的手或餐具去碰公用的餐具或食物,否则会被视为“不干净的行为”,严格的尼泊尔人是不会吃“族托”的。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公勺分餐分餐制
分餐小组长
分餐,餐盘里的“战争”和“自由”
安吉:百名基层代表力推“公筷公勺”
用餐新时尚 健康好习惯 宿迁市举办“文明餐桌·筷乐行动”主题活动
分餐制:将“餐桌革命”进行到底
礼多人不怪之公筷公勺用起来
公勺公筷能否成为新风尚
中国餐制的演变
我们家的“分餐制”
合欢花(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