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21陈晓娇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幼儿教师

【摘要】本研究基于人际交往的视角调查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现状。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家长自身的一般人际信任呈中等偏下水平,其对教师的特定人际信任水平较高。进一步分析教师的人际交往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发现:交往认知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内容;交往过程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水平;交往情境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层面。为提高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本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了解交往认知,优化人际信任内容;深化交往过程,提升人际信任水平;重视交往情境,巩固人际信任。

【关键词】人际信任;人际交往;幼儿家长;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1-0051-06

【作者简介】陈晓娇(1994-),女,安徽六安人,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幼儿园教师,硕士。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正确的教育取决于父母和教师。”幼儿教育的良好发展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合作。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建立关系的基础,建立稳定的人际信任对于幼儿家长和教师来说尤为重要。相比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幼儿家长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沟通更为直接和密切,其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往往与教师的人际交往紧密相连。本研究基于人际交往的视角,探讨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在上海、南京等地的4家幼儿园里,选取了377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详见表1,下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戴晓阳的《人际信任量表》(ITS)[1]研究幼儿家长自身的一般人际信任现状。量表分数范围由22分(信任程度最低)到110分(信任程度最高),中间值为66分。此外,在借鉴相关人际信任量表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现状调查》,其维度划分为幼儿家长对教师专业能力(环境的创设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实施能力、激励评价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反思发展能力)的信任、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信任、对教师专业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的信任。最后,为进一步探索教师的人际交往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自编问卷《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在借鉴杨中芳的人际信任和交往等相关理论[2]的基础上,将维度划分为交往认知、交往过程、交往情境。

二、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概况

(一)幼儿家长自身的一般人际信任状况呈中等偏下水平

《人际信任量表》结果显示:样本最低分为40分,最高分为102分,平均分为63.44分,低于中间值66分(详见表2,下页);以中间值66分为分界线,将幼儿家长分为A组(得分为40~66分的幼儿家长)和B组(得分为67~102分的幼儿家长),将两组幼儿家长自身的一般人际信任得分进行均值差异比较(详见表3),发现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p<0.05),即A组和B组幼儿家长自身的一般人际信任现状具有显著不同。进一步对幼儿家长的一般人际信任状况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高分前27%和低分前27%)的差异性检验,发现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得分间也存在显著差异(t=0.023,p=0.000,p<0.05)。可见,幼儿家长自身的一般人际信任状况呈中等偏下水平。

(二)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总体水平较高

幼儿家长对教师的总体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各维度均分在4分以上(详见表4),且幼儿家长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信任要略高于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以及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任。

聚焦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信任维度(如图1所示),幼儿家长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任趋势图整体呈现类似楼梯的形状。其中,幼儿家长对教师的环境创设和利用能力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和保育能力信任度位于趋势图的高峰处,说明幼儿家长对教师的环境创设和利用能力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和保育能力信任度最高;幼儿家长对教师的沟通与反思能力的信任位于最低处,表明幼儿家长对教师的沟通与反思能力的信任最低,对教师专業沟通能力存在疑虑。

聚焦幼儿家长对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的信任维度,幼儿家长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信任程度高,即信任教师能做到关爱幼儿,为人师表,不会做出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但家长对教师的保教态度中是否重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存在疑虑。

三、人际交往在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中的影响分析

(一)交往认知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内容

依据杨中芳的人际信任理论[3],人际交往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认知,并随之衍生出以既定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类型、以工具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类型和以感情成分为主的人际交往类型。通过对这三类人际关系类型下的交往认知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工具理性”交往认知和“感性”交往认知两类,且这两类交往认知均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内容。

其中,以既定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和以工具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中的幼儿家长对教师持有“工具理性”的交往认知。以既定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的幼儿家长,其人际信任内容侧重于“规律性”和“合理性”[4],即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交往认知是要求其履行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所以这类幼儿家长的交往认知相对安全,因为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在接受过师范教育和职后培训后,能较好地履行其基本责任和义务。以工具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的幼儿家长,其人际信任内容侧重于“效率”,即幼儿家长的交往认知更看重教师实际表现出的能力和成果的有效性,较于以既定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的幼儿家长,这类家长交往认知的风险性较大,因为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幼儿家长的要求难免存在差异,对于少数家长而言,教师可能是无效率、没有能力、粗心大意的。最后,以感情成分为主的人际关系的幼儿家长对于教师的交往认知属于“感性”特质认知,即这部分幼儿家长的交往认知侧重于情感交流,因此这部分幼儿家长和教师的来往更为亲密。

(二)交往过程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水平

1. 幼儿家长的交往经验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1)“过去的交往经验”对人际信任水平影响不显著

“过去的交往经验”即为幼儿家长在幼时是否以学生的身份与幼儿教师进行过人际交往。依据此标准,将幼儿家长分为“接受过幼儿园教育”和“未接受过幼儿园教育”两组,对教师的人际信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544,p>0.05,表明幼儿家长幼时是否与教师有交往经验并不会影响现在其对教师的人际信任。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这类经验时间较长,且现阶段教师各方面的表现也与过去的教师有很大的不同。

(2)“现在的交往经验”显著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现在的交往经验”即现阶段是否以家长的身份与幼儿教师进行过人际交往。依据家长身份,将其分为新入园幼儿的家长(其并没有以“家长”身份与教师有过交往经验)、中途转园幼儿的家长(其曾有与其他教师交往的经验)和老生幼儿的家长(其拥有与现任教师较长时间的交往经验)。比较这三类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差异发现(详见表5),这三类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存在明显差异,幼儿家长的“现在交往经验”对人际信任影响显著。

2. 交往中介的感染性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幼儿是家长与教师交往的纽带,是双方信任关系的利益冲突点,是幼儿家长与教师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中介。

以下有两则案例。(1)A家长:“小宝有一次生病在家好几天没去上幼儿园,一天要我把手机给他,他说想张老师了,要和张老师发语音告诉她马上就能回幼儿园了。我在旁边听着他俩的语音,感觉心里暖暖的。”(2)B家长:“萌萌已经上中班了,前一段时间不愿意上幼儿园,我问她原因,她说赵老师凶,怕赵老师。从那之后我就会比较关注赵老师,也询问了其他家长对赵老师的看法。不知怎么的,我也觉得赵老师有点凶。”通过以上两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幼儿作为交往中介,其表现及话语对幼儿家长有着极大的感染性。若幼儿的表现及话语显示出对教师喜爱等积极情感,则会促进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若幼儿的表现及话语反映其对教师存在畏惧、抵触等不良情绪,则会使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产生消极影响。

3. 主动交往的频率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将教师主动发起的人际交往频率、幼儿家长主动发起的人际交往频率与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分别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幼儿家长主动发起的人际交往频率对人际信任总体和人际信任各维度影响不显著(p=0.633,p>0.05);而教师主动发起交往的频率(p=0.012,p<0.05)以及两个指标的交互作用(p=0.016,p<0.05)对人际信任总体和各维度影响显著。可见,教师主动发起交往的频率和双方主动交往频率交互作用是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对幼儿教师主动发起的不同交往频率下的人际信任进行多重比较。如表6所示,高频率与低频率之间的人际信任出现显著差异。可见,在幼儿家长眼中,教师主动发起的交往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幼儿家长对其人际信任的建立和巩固。

4. 交往内容的时效性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教师的表现难免会有家长所不理解甚至不满的地方,幼儿家长若能及时地与教师沟通,则会化解这份疑虑。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幼儿家长在这一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行动迟缓,从而埋下了“隐形矛盾”[5]。如上述案例中的B家长,“教师凶,不愿意去幼儿园”之后,并没有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真实情况,而是将这份疑虑放在心里,通过其他渠道去收集相关信息,从而错过了最佳的交往时机。

教师也可能会出现未和家长及时沟通交往,从而产生误解,进而影响人际信任的情况。例如,C家长:“有一次孩子回家后,我发现她的手肿了起来,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今天搬椅子不小心压到了。我问她老师知道这件事吗,她说保育员阿姨帮她揉了手。但是我心里总不是滋味,晚上接孩子的时候老师也没和我提这件事。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发了信息给老师。老师才把具体情况和我说了,但也是我问了她才说的。”

(三)交往情境影響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

相关研究表明信任具有复杂层面,包含信任态度层面和信任行为层面,其中情感与认知是构成信任态度层面的重要维度[6]。下文依据相互依赖理论[7],探究交往情境对人际信任层面的影响和作用。

1. 社会文化情境间接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

一旦文化规范出现并牢固地扎根于社会的标准系统中,就会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在很多情境中,社会角色既会影响人们信任的决心,也影响人们达到信任的要求。对某个人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总是与对系统的信赖有关[8]。在幼儿家长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幼儿家长对教师个体的信任态度和行为是由于对“教师”角色、“教师”角色规范、“教师”相关机构的信任。教师的角色规范由自身的准入制度、培训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来保障,且我国“尊师重道”的社会文化传统,使得教师颇有“声誉”。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可见幼儿教师在一开始就有良好的人际信任的基准。

这一点也从侧面解释了幼儿家长自身的中低水平一般人际信任状况与其对教师高水平的人际信任状况间的矛盾。有研究指出,低人际信任个体在规范型决策中更容易跟从群体其他成员的选择,表现出慷慨的亲社会行为[9]。因此,虽然幼儿家长自身人际信任状况呈中低水平,但是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角色,由于社会氛围对其信任程度较高[10],使得幼儿家长对教师也有良好的信任态度和行为。

2. 交往突发情境直接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

(1)间接突发情境更易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态度

间接突发情境是指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幼儿家长自身没有直接关系,但由于与幼儿教育相关,能够引起幼儿家长的关注。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易看到或听到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11],最典型的就是近年来社会上所发生的“虐童”事件。类似事件往往在报道之初就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舆论指责,从而给幼儿家长和教师的交往造成突发情境。访谈过程中,当研究者问及幼儿家长对此类事件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和教师的关系是否造成影响时,大多数家长表示,尽管他们对涉事教师的所作所为很气愤,认为“这样的老师不配做教师”“不值得信任”,但是并不会对其和教师的关系造成较大影响,“我们的老师又没有做什么,那也只是个别现象”。

伊莱休·卡茨分析过社会事件所造成的效果会受到个体与特定他人间关系特征的影响[12]。可见,类似间接突发情境虽然会引起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态度层面上的“量变”,但并未对其自身造成消极影响,也不会导致其对教师人际信任的“质变”。人际信任行为方式上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间接突发情境下,幼儿家长依然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学习与生活。

(2)直接突发情境同时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态度和行为

直接突发情境内所发生的事件与幼儿家长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幼儿家长身边发生。研究者整理收集了幼儿家长关于“您与教师日常交往中,哪些事情会影响您对教师的信任?”的回答以及跟进访谈之后,发现在直接突发情境下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事件类型主要有两种:安全问题事件和公平教育事件。

安全问题事件造成的突发情境对信任层面的影响中,传染病事件和意外伤害事件是最主要的问题事件,教师的处理方式影响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层面。因为此类事件能够考验幼儿教师的应变处理能力,若教师早发现早处理,且主动将相关信息与家长及时沟通,可以减少消极影响。尽管部分幼儿家长仍会在人际信任态度上产生疑虑,但人际信任行为层面上不会过分偏激。相反,若幼儿家长未及时得到相应的真实信息,则极易引起幼儿家長的人际信任态度和行为的消极反应。

公平教育事件即幼儿教师的行为或组织的活动是否公平地面向幼儿和幼儿家长,使得幼儿家长感受到被公平对待。若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的交往过程中出现“差别化对待”,或与个别家长交往过密,出现庸俗化关系,极易造成幼儿家长对教师信任态度的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其信任行为。

四、提升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建议

上述研究发现,总体上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水平较高,但制约幼儿家长对教师人际信任的因素依然不可忽视。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期巩固和提升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

(一)了解交往认知,优化人际信任内容

对幼儿家长而言,要克服只重视教师教学效率与结果,而忽视教师教学过程与情感付出的倾向。工具理性认知下,信任违背的可能性更大,且修复的难度也随之上升。幼儿家长须兼具理性和感性认知,对幼儿教师建立合理期望。对幼儿教师来说,事先了解幼儿家长不同的交往需求及其交往认知,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交往与合作,从而建立积极稳定的亲师关系,提升其人际信任水平。

(二)深化交往过程,提升人际信任水平

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家长的交往经验,以此拓展交往合作活动,深化其经验类型。其次,充分发挥幼儿的交往中介作用,家长及教师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心和爱护幼儿,促进幼儿发展。再次,要选择及时有效的交往内容,家长及教师都应做到及时交流、反馈和沟通,保证交往内容的时效性。最后,幼儿教师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人际交往,以自身专业优势引领幼儿家长开展幼儿保教活动,积累交往经验,以稳定和提升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

(三)重视交往情境,巩固人际信任层面

日常交往情境中的突发情境往往极易动摇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因此需规范和实施相应的应急举措。面对间接突发情境,家长及教师需调整情绪状态,不能被社会上盲目的情绪所传染。面对直接突发情境,教师及园方更需沉着应对,按照应急机制处理突发事件,以防不良情绪和不实情况在家长群体间传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应对突发情境,从而巩固幼儿家长对教师的人际信任。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

[2][3]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15.

[4] [波兰]彼得·神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吕冰霞.家园关系亲师矛盾的特点及成因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6]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7] 霍荣棉,马剑虹,何铨,王卫东.依赖结构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基于互依理论[J].心理学探新,2017(2):178.

[8] 彭寅.人际信任研究——普通信任与特殊信任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

[9] 魏真瑜,赵治瀛,郑涌.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从众倾向性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139.

[10]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11] 方士敏.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2] [美]伊莱休·卡茨,保罗· F·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M].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通讯作者:陈晓娇,1451157145@qq.com

(助理编辑 孟 晨)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