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儿童”的诞生:重思《世界图解》中的儿童立场

2020-05-21陈乐乐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

【摘要】夸美纽斯在儿童研究与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是开拓性的,西方近现代儿童观念与教育观念的确立得益于夸美纽斯的奠基性工作。《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专门为年幼儿童编写的一本入门教材,它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以事物的自然进程与儿童内在自然性发展为基本线索,揭示出不同于传统儿童观念的“新儿童”,具体表现为夸美纽斯对儿童观念的“破”与“立”,即由“成人的”转向“儿童的”;其次是他对儿童研究的推进,论述了自然的儿童与儿童的自然教育;最后他力图证实儿童在世界中的位置,即从“消极的弱小者”到“积极的重建者”。这就需要今日之儿童教育研究回到“夸美纽斯”,寻求儿童与儿童教育学发生的近现代源头。

【关键词】夸美纽斯;《世界图解》;儿童教育;新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4-0002-06

【作者簡介】陈乐乐(1985-),男,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

重新反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遗产,特别是他在晚年编写的《世界图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洞见他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受雷科克兹伯爵的邀请,在匈牙利的波托克创办泛智学校时,为年幼儿童认识世界所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其内容以图画与文字的形式表现。之前的《语言入门》和带有导言性质的《语文初阶》,这两本教科书是年幼儿童无法理解和学习的,因此夸美纽斯再编此书[1]。这本书完成于1654年,当时他已62岁高龄。它与上述两本书共同构成了夸美纽斯系统的语言教学三部曲。此书也被视为为学龄前及初学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和启蒙教育而编写的[2]。在教育学界,大家熟知《大教学论》,而鲜有提及《世界图解》,原因之一可能以为它是一本儿童读物。纵观夸美纽斯的哲学与教育思想,如果简单地视《世界图解》为儿童启蒙读物,不免有些轻视这位17世纪新教育的开拓者了。《世界图解》又被译作《图画中见到的世界》[3],意指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图画的方式进行的,这就是说儿童对于世界的知识不是通过传统抽象或理性的方式去把握,而是通过感知事物经验的方式来理解的。夸美纽斯首次对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进行了阐述与实验研究。相对于西方古典儿童教育中侧重理性学习而言,夸美纽斯以其教育哲学之眼,发现了儿童、认识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儿童第一次在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中有了位置。转向此书的背后,一种“新儿童”观正在被孕育,以至影响了后来的诸多学者。

一、儿童观念的“破”与“立”:由“成人的”转向“儿童的”

在夸美纽斯之前,西方思想中对儿童的谈论,基本上沿用“成人的”话语体系。这种“成人的”更多突显出成人立场,儿童是“原罪”或“缩小”的人,概言之,儿童的价值是成人赋予的。如在斯巴达教育中,儿童是属于国家的,由国家负责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其目的在于使所有儿童达到国家需要的标准[4]。因此,斯巴达的婴幼儿生下来必须经历残酷的“拣选”。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儿童是没有理智的,直到成人之后才有[5]。为了培养国家“护卫者”,儿童从小接受以“音乐和体操”为主的教育,在音乐中一些不好的、假的、争斗的故事以及不好的诗歌等,都要经过严格审查并淘汰。反过来,音乐教育(文艺教育)最重要,因为它可以陶冶年幼儿童的心灵,音乐之后才是体育,体育要求儿童从童年期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这两种教育共同服务于儿童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即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6]。古代的儿童教育映射的是成人主义立场。到了中世纪,“成人的”话语依然占据主流地位,真实的“儿童形象”在艺术上的缺失,不能说是当时的人们笨拙无能,实在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的表现[7]。

古希腊时期的城邦或“理想国”未能关注儿童,儿童在这个时期是“政治的人”,它体现出对儿童群体最初的认知定义,即“国家的”。中世纪时期“成人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宗教成为遮蔽儿童显现的主要根源。儿童没有自己的地位尚且不论,儿童教育充斥着儿童自己不感兴趣、不易理解甚至幼小时期就要背诵长篇大段的“经文”等内容。比如在希伯来的儿童教育中,儿童从非常小的时候(学龄前期)就要背诵祈祷词、圣诗、格言、谚语、圣歌和神学著作上的内容等[8],这与斯巴达儿童所经受的身体存活并无二致。欺侮儿童、虐杀儿童、摧残儿童等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无儿童,夸美纽斯指出了儿童时期的独有价值,我们应该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和内容教育儿童。这即是“儿童的”话语体系转向之深层逻辑。儿童时期必然需要接受教育,康德说的很清楚:“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造物。我们所理解的教育,就是指连同教养在内的保育(养育、维护)、训诫(训育)以及教导。据此,人是顺沿着婴儿、学童和学员成长的。”[9]夸美纽斯之前,儿童也有年龄上的划分,但却没有按照儿童内在生长的顺序进行教育。夸美纽斯以“儿童的”来研究和实践儿童教育。他在《世界图解》献辞第一页写道:“本书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和命名世间事物及人生活的全部基础。”[10]为什么以图画的形式呢?

夸美纽斯在没有写这本书之前,就已经说明了原因:“应当把它(指《世界图解》)直接放到儿童手上。在这个年龄,教导应当主要通过感性知觉的媒介来进行,因为视觉是最主要的感觉,如果我们将物理学、天文学、光学、几何学等的最重要的事物以图画的形式给予学生,并按我们刚刚概要地说明的各学科知识的顺序加以安排,我们的目的就能达到。”[11]这个目的就是他的泛智论,即通过一种合适的方法将所有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同时,在年幼时期,知识的传递不能通过“抽象的理性练习”来达到目的,也不能通过成人单方面的知识逻辑来进行,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就是“图画”,学科的知识顺序需要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顺序相一致。他看到了年幼儿童的学习不能以抽象的文字或事物为基础,借由图画的方式认识世界和万物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其一,绘画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其二,命名的事物通过绘画和实物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其三,“如果孩子们说想做某件事情时,就允许他们用手临摹图画,而且鼓励他们继续进行下去。”这样做可以促进他们对最初的事物的注意、观察和手的灵敏度。其四,无法显现的事物不宜用实物直接展示[12]。

通过这本书,儿童可以获得什么呢?夸美纽斯认为,其一,在学校所作的是引导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强迫压力。其二,儿童可以具有面对事物时的更加敏锐的注意力。这是因为感觉是儿童的第一位导师,儿童的思维还没有发达到对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程度。其三,通过一种玩游戏的方法将世界上主要事物的知识教给他们[13]。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遵照了“儿童的”教育立场,这种变革引发了由“成人的”向“儿童的”之时代转变。“儿童的”较之于“成人的”,是儿童立场的确立和儿童观念的转折。由此延伸出“儿童的”想法、“儿童的”看法、“儿童的”情感、“儿童的”体验等新儿童观。

二、儿童研究的推进:自然的儿童与儿童的自然教育

夸美纽斯并未停留在“儿童的”这一讨论中,他在《世界图解》及其他著作中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念:人的生长遵循着内在自然法则,教育必须敬畏自然的儿童。一方面,成人不得不以此而承认儿童——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现象;另一方面,儿童得以从漫长的“成人主宰”之境遇中逃离出来。自然的儿童不允许任何力量对儿童进行外在异化。“上帝还严厉警告那些要欺侮儿童的人,哪怕是最小的限度,命令这种人要尊敬他们像尊敬他(基督)一样并且用严厉的惩罚谴责任何人对儿童中最小的一个的冒犯。”[14]在夸美纽斯那里,“成人的”“政治的”和“审美的”儿童趋于消散,他曾在一所普通小学将台下的儿童视为“牧师、博士、准传教士、监督”以及最高贵、最聪慧、最有学识的“贵族、市长、审判官、地方行政长官、宰相、县长、教授们”等[15]。夸美纽斯的这些话是振聋发聩的。

这是一个哥白尼式的转折,即新儿童观的诞生。其实,从个体的自然发展进程来看,我们忽略了儿童的生活是如何转变和生长的。在这一点上,周作人说得好:“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准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的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16]儿童是一种自然的存在,针对儿童的教育,必须要遵循内在的自然法则,这在夸美纽斯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尤为凸显。

首先,儿童的学习应遵照自然界万物产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夸美纽斯认为,我们过着三重生活:植物性生活、动物性生活和精神性生活[17]。这三种生活是一起作用于我们的。既然我们的今生是为永生作准备,因此,为永生作准备必须经历三个阶段:认识自己(认识万物)、管束自己和皈依神[18]。认识万物是永生生活的第一个步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幼童时期夸美纽斯就想要把一切的知识教给所有的孩子。《世界图解》中包罗万象,从天上、地上到认识人自身。人是理性的造物,如果想要成为“理性的人”,就需要说出万物的名称,思考世上的万物。如此才能成为万物的主宰和神的形象[19]。《世界图解》的内容安排同样遵循着自然万物产生的先后顺序,如神、世界、天空、大地、人类、神意、末日审判等[20]。

其次,儿童的学习是一种内在自然性向外展开的过程,这源于夸美纽斯的认识论哲学基础。他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在他自身中包括着整个被创造的世界,即宇宙的缩影。从这个哲学基础出发,夸美纽斯认为学习就是内部的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从外部获得知识[21]。人是宇宙的缩影,因为人在心灵上能够理解宇宙万物。如果人脑是一粒种子,那么确实不需要外在的任何东西加以影响。这就是说,种子种入土中,就在土里生根,然后发芽出土,由于内在的力长出枝叶,幼芽自然就枝繁叶茂。这样看来,没有任何的必要从外部给人注入任何东西,只需要人自己固有的蜷缩在内部的东西伸展和显现出来[22]。知识、德行和虔敬的种子之所以天生地存在于儿童身上,在于人是神的形象、人与宇宙的天生和谐。

最后,个体的生长是自然的目的而非其他目的。作为一个人的三种使命概括地讲就是学问、德行和虔敬。夸美纽斯认为这三者的种子已经天然地种植在我们身上,我们需要回到天性上来,就是回到初始的、原本的状态,我们必须回到那种状态,如同回到起点一样[23]。回到这种天性上来的途径是倾听“自然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指从不停息地作用于万物的普遍的天意或天的影响,换言之,就是为了预定的目的而不断促使每个创造物生长的天的影响[24]。总而言之,夸美纽斯的著作中贯穿的教育法则是“向自然学习”,即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虽然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开始已有研究,但是真正开启这项工作的却是夸美纽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从属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在植物、动物和人的一切活动中都发生着作用[25]。“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中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应当能够、也只能从大自然运转的源泉中借鉴。一旦这条原则得到彻底确认,人事的进程就会进行得像大自然的运转那样容易、自动。”[26]在儿童的认识上,夸美纽斯认为感性先于理性,理性先于神的启示。也就是说,外部感官对事物的知觉先于概念,因为意识到的一切,无不是先从感觉到开始的[27]。这与康德的理性产生的三个阶段是相吻合的,即感性直观、知性概念到理性知识。因此,夸美纽斯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自然的方法,“它根植于人的本性,这本性是上帝赋予来驾驭万物的,它的形成是与万物相配合的,它本身含有目的、手段和自趋完善的力量”[28]。

过去的教育方法是如此地不确定和扭曲事物的本性,因此,新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因为只有将人事的过程尽量与自然的过程相符,才能恰当地奠定这个基础,我们要遵循自然的方法,以鸟儿孵化小鸟为榜样。”[29]这就需要我们自然地遵循适当的教育时机,如夸美纽斯认为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能接受教育,因为理解力的根子还在表面以下的深处。所以,凡是儿童不能理解的,就不要给他们学习[30]。在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中,最为紧要的是我们要知道生长的源泉是来自内部。“在一切自然运转中,发展来自内部。”[31]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关注的不是外在的知识,而是儿童本身。因为自然是从根基开始发展一切事物,而不是从其他源头开始。“一株树的木质、树皮、叶子、花和果实都来自树根,而不是来自其他源头,因为虽然雨可以淋在树上,园丁可能为它浇水,水分一定全部通过树根取得,然后扩散到树干、树枝、大枝、叶子和果實。”[32]此外,夸美纽斯相信通过教育可以使种族和个体更新,因此所有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还应按照自然之道进行[33]。因为“每一个单个的生物不只是容许自己被引导到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方向,而且事实上被驱向向往的目标,而在遭到障碍时遭受痛苦”[34]。

三、儿童在世界中的位置:从“消极的弱小者”到“积极的重建者”

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雅典的最高执政官施米斯塔克莱斯经常用长长的芦苇当做马,而与其子一起骑着玩耍。这件事被一位未婚的青年公民看到,这位青年十分惊异,心想这位伟大的统治者何以如此“稚气”呢?执政官告诉这位青年请他保密,直到青年自己有儿子为止[35]。言外之意在于,这位青年因为自己没有孩子,亦没有与孩子一起相处的体验,进而不能理解和认识儿童,也就困惑于执政官为何要与孩子一起游戏了。夸美纽斯希望成人可以放下传统观念中对儿童的偏见。“如何使上帝的光荣从儿童那里不断增加成为事实”[36],何以上帝的荣光需要借助于幼童呢?夸美纽斯扭转了“儿童是弱小者”这一命题。他甚至指出:“你要把他们不仅仅看做世界的未来的居民、土地的所有者和上帝在其所造之生物中的牧师(当我们去世时),而且也看做和我们共同承受基督教遗产的同等参与者,一个高贵的(王室的)僧侣,一个选民,天使们的同事,魔鬼的审判官,天国的向往者,地狱的破坏者——是永生上帝的最优越、居高位者的继承人。”[37]夸美纽斯眼中的儿童是值得敬畏的。

儿童观的更新带来的是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改造。夸美纽斯坚信,教学不应强迫,给儿童以适当的刺激,儿童就会非常高兴地学习;如果通过鞭打,强迫儿童学习,那么这就是教师的错误了[38]。面对过去的旧学校,夸美纽斯坚信他所倡导的新学校是以前所没有的,改革旧教育是可能的。在他看来,新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实施没有体罚,没有严酷,没有强迫,尽可能温和而愉快,持最自然的态度。”[39]这种教育不是肤浅的,而是彻底的。也就是说,“作为理性动物的人,不是受别人的智力的指导,而是受自己的智力的指导;不仅学习别人的见解,领会其意义,识记下来,背得出来,而是要自己深入到事物的根基”[40]。“事实上,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41]这个前提在于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动物,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教育如何使其成为可能?因为人身上先天地存在着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既然人身上天然地存有这些种子,教育的作用是什么?他们不需要别的,而是轻轻地推动和审慎地指导[42]。旧教育中,“教师几乎千篇一律地把学生看做捡来的,对他们车、打、梳、织,把他们训练成某种样式,期望他们变为制成了的、刨光了的产品;如果结果不如所愿(我要问,怎么可能如愿?),他们就愤慨,发怒,大发雷霆”[43]。因为旧教育的教师不懂得教导的确切的规则,只能从自然借取[44]。

儿童不仅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当下社会的重建者。这一点在夸美纽斯那里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儿童们给予我们的正像一面镜子,在它里面我们就可以注视谦虚、有礼、亲切、和谐以及其他基督徒的品德,基督自己宣称:‘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因为按照上帝的意志就是应把儿童交给我们以代替其他教师。”[45]成人需要以更加整全和虔敬的眼界看待儿童,相对于成人的优越性而言,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更值得成人去发现和学习。其实,在夸美纽斯那里,儿童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百倍千倍。“儿童们则出自我们的本体;由于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应受我们的爱护,自然不应少于爱我们自己;上帝在一切生物的本性中种下了对于幼儿的如此强烈的爱情,以至他们有时宁愿保全其后代而不顾自己的安全。”[46]无独有偶,鲁迅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这路须有一种内的努力,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積久才会发生脊椎。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47]儿童是成人的本体,这一带有隐喻性的哲学思考,对今天的儿童研究亦有深远意义。

四、回到“夸美纽斯”:寻求儿童与儿童教育学的新基点

在近现代教育史和儿童教育史发展历程中,夸美纽斯可称之为“近现代教育理论发生的源头”。受所处时代限制,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人们才发现了夸美纽斯,并将其尊崇为教育发展史上的“哥白尼”[48]。夸美纽斯认识到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不是哪个注定在教会和国家进行统治的少数人的特权。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考虑儿童的本性,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学必须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去适应教学[49]。人必须接受教育,但是教育该如何做?“教育必须从生下来一直进行到他成为具有他本性所允许的人性为止。夸美纽斯所经历过的学校都是给儿童以大量冗词,儿童不得不毫无意义地背诵。这对于他来说,比没有教育更糟糕。”[50]夸美纽斯力求建立一个涵盖上帝、自然与社会的新的儿童教育体系。这反映出夸美纽斯的政治哲学理想,即希望通过从小教给儿童一切知识继而改造并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位的社会。同时,夸美纽斯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其弊端有三:一是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而是为富人建立的;二是学校的教育方法残酷,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和才智的屠宰场;三是学生受到的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51]。如此看来,夸美纽斯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进而重建一个美好的、人本主义的社会。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引用格雷哥利·那齐恩曾的说法:“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52]人的复杂性表现在多方面,既有生物学上基因编码的开放性与未特异性,又有文化环境上的适应性。儿童生活的三重特性,即植物性、动物性与精神性,前两种生活是精神性生活的奠基,没有前两种生活的向外延伸,第三种生活可能就无法产生。人是不同于其他造物的主体,是上帝的形象,是永生的享用者。个体如何成为理性的人?首先必须唤出万物的名字,并思考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如果人能够知道万物的性质,他就可以成为一个理性的动物[53]。夸美纽斯之所以让儿童了解万物,目的是使其成为万物的主宰者。物体的存在价值是为人所用,这样一来,人就异于物,不会成为其他造物的奴隶,人自身就可获得其高贵的尊严[54]。夸美纽斯在这里突出了人的存在中心与地位。最后,人应该成为圣洁的上帝的形象。

总之,人的生成需要几个条件: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55]。夸美纽斯的自然哲学与宗教哲学思想在《世界图解》中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儿童认识的万物,皆是由上帝创造,儿童想要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就必须从认识上帝创造的万物开始,换言之,万物即现实性地存在于自然之中,如果自然就是夸美纽斯心中的上帝,不可否认,夸美纽斯将幼儿对万物的直观体验与感知作为教育的开端,可见其熟谙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坚定的儿童立场。“所以,一切生存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目的,都赋有达到那个目的的必要器官与工具。并且它还赋有一定的倾向,使凡事不会不愿地和勉强地去达成它的目的,而能凭借自然的本能,如果加以阻碍就会招致痛苦或死亡,这样迅捷地、愉快地去达成。”[56]通过《世界图解》的学习,夸美纽斯对此寄予了厚望:“奉行这样一种教育原则的学校,终于就成了迈向真正地被感觉所明示的学校和体现了理性的学校的序幕。这就足够了。向事物的本质前进吧!”[57]

在夸美纽斯这里,一条通往“伟大儿童”的道路自此敞开,一种“无儿童”的历史局面开始被打破。儿童,这个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特殊群体,得以在文艺复兴后返魅。反观夸美纽斯之前儿童存在的地位,不可不扼腕哀叹!虽然昆体良、蒙田等有过对儿童的关注,但这种关注远不能颠覆儿童在历史上固化的消极角色。总体而言,古希腊时期的儿童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儿童”,正如前所述,它带有浓重的“国家政治”意图和理想,儿童成为成人或国家以此达到“塑造”目的的机会。中世纪的儿童更谈不上是真正的儿童,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异未被充分认识,抑或被占据世俗政权的教会所淹没。虽然从后来的宗教绘画史可以看到大篇幅的儿童形象,且部分以“裸婴”出现,深究细思,其背后并非映射出一种合乎现代启蒙理性的儿童观念,儿童并未因此受到正当对待,而是被看作纯洁无瑕的上帝婴孩——天使,继而被视作人的灵魂。毋宁说中世纪的儿童是在审美意义上而言的,这种审美裹挟着上帝精神、成人意志、宗教理想。夸美纽斯则站在了异于过往历史的立场,或者说是儿童的立场,进而从教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为儿童的地位摇旗呐喊、躬身实践,一种新的儿童观念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并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蒙台梭利、皮亚杰等一大批儿童研究者与实践者。《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颠沛流离、艰辛坎坷的一生中留下大量教育著作中的一颗“小”珍珠,但是从这里却打开了通往“新儿童”的阳光大道,“成人的”话语体系至此可以慢慢休矣!今天,意大利的“瑞吉欧游戏”和中国的“安吉游戏”,无疑是对夸美纽斯“新儿童”观念的最好继承和印证。反过来看,二者之所以成为“异样”教育体系或者“典型”,不也恰恰说明新儿童观念还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儿童在社会文化和未来秩序重建中的作用远未获得成人的认可,回到夸美纽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新儿童意味着新成人、新文化、新世界。如夸美纽斯这般对儿童的崇拜,不也更是对成人的崇拜和敬畏吗?!

【参考文献】

[1][21][49] [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详,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3,245,244.

[2][11][17][18][19][22][23][24][26][29][30][31][32][34][39][40][41][42][43][44]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8,241,28,35,35-36,41,39,39,95,105,106,111,136,81,79,79,51,82,84-85,93.

[3] [捷克]夸美紐斯.图画中见到的世界[M].杨晓芬,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5][8][38][50] [美]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0,67,41,262,261.

[6]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0-126.

[7] [法]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M].沈坚,朱晓罕,译.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13:51.

[9] [德]康德.康德论教育[M].李其龙,彭正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10][12][13][20][57] [捷克]夸美纽斯.图画中见到的世界[M].杨晓芬,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献辞1,致读者4,致读者1-3,1-50,致读者4.

[14][15][27][28][33][35][36][37][45][46] [捷克]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宝详,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13,249,421,6,43,14-15,13,17,15-16.

[16]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潮流[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2.

[25] [苏联]米定斯基.教育史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J].何国华,吴文侃,译.教育译报,1957(4):14-23.

[47]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N].新青年,1919-11-01(6).

[48][51][52][53][54][55][56]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译文序18,译文序12,4,24-25,25,25,28.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的本科精英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7JYC004)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陈乐乐,clele04@126.com

(助理编辑 王平平)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
乐听“蛙声”一片
新形势下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加强博物馆软件建设提高博物馆儿童教育水平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
关于乐高机器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关于乐高机器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