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政治教学
2020-05-21徐倩胥振香
徐倩 胥振香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等特点,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青睐。为此,本文从借助信息技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知识理解等方面,就如何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政治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 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学手段多样化等各种特点,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推广应用为现代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我们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呢?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技术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可以让枯燥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由原来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使学生的主体优勢得以发挥。因此,我们要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封闭的课堂变成开放型的课堂,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发主动的去获取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黑板和粉笔实施教学,单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更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政治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针对这个现状,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利用其形象直观的表现手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动感直观的展示,创设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政治知识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高中政治内容与初中政治内容有所不同,其内容倾向于枯燥和乏味,并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理论”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邓小平的敬仰之情。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很多学生反应政治知识抽象性强,不容易理解,特别是一些哲学的观点抽象、深奥,已然成为了学习的阻碍。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使之变得生动、形象,降低了思维的难度,理解起来轻松、容易了许多。
四、丰富政治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政治眼界
高中政治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即便有些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那学生的认识也仅仅是局限于教材。这时候我们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们下载播放当天重要的时政新闻,以及与教材所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政治知识,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眼界,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五、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理念不但强调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策略,学生只是出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彻底打破了传统局面,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交互式学习中,学生不但可以平等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具体内容与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有效解放了自身的天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六、二者整合开展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脑知觉所提供的素材,进行精细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知活动过程,从而间接、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人脑的思维过程属于一种高级的认知阶段,是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时,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信息意识,同时对信息资源的加工与处理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逐渐增强。
当然,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鲜明的优势背后必定也有其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加以科学合理运用,发挥其优势和独创性,使其更好的为现代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3).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12(04).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