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防范研究
2020-05-21李维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往商业银行分散处理模式的会计业务也逐渐转变为集中处理模式,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过程性风险问题。过程性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渐进式改革所面临的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基于此,商业银行为确保会计业务处理模式顺利变迁,就应在多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进而为各业务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操作风险;防范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在逐渐趋于白热化,这一形势使得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在经营理念方面进行逐渐更新,由以往以账户为中心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导,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对会计业务流程的革新优化展开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对以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为主导的业务流程改革进行大力推进和发展。业务经营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操作风险,而对操作风险的识别、测量和监控等是现阶段银行以及监管当局所共同关注的一大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演进中的操作风险
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依据,基于集中处理模式下的新操作风险以及业务处理模式变迁过程中风险为商业银行业务处理模式变迁过程中主要的操作风险。
(一)集中处理模式下新操作风险
1、系统风险。集中处理模式下的会计业务,需要依托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平台开展大量非及时性办理以及具有较高操作风险的业务处理工作,如此才能确保高效处理大量会计业务。在此背景下,跟随着电子以及网络技术发展步伐,银行的操作平台变化也从根本上逐渐实现。大量物理设备以及较为稳定性的外部通信条件对业务正常运营以及信息传递起到重要决定性因素,而在系统存在漏洞以及缺乏足够技术支持背景下,一些在以往人工操作中并未出现的问题逐渐凸显,而此类客观存在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内部一些会计业务处理操作风险极有可能转变为相应的经济损失。并且一些因自然以及人为等因素引发的操作技术平台软硬件故障问题一旦发生,极有可能造成银行业务的大范围停止或引发系统瘫痪等问题,使得银行业务以及客户和声誉等面临着巨大挑战。
2、规模化处理风险。集中模式下会计业务工作开展虽然使得各基层网站操作风险得以极大程度降低,但在仅对业务环节风险点分布加以考虑的情况下,运用集中处理模式仅仅是将以往分散操作风险点在业务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借此从空间角度重新分配操作风险,这一行为并没有使风险点得以从本质上消灭。在银行会计清算业务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对较大金额进行处理,同时也会有高额的单笔金额出现,对于一般网点来说,普通业务处理人员操作额度较高,而在规模化业务处理模式运行过程中,就会使高负荷的操作风险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会计业务处理中心。在业务高度集中处理状态下,一旦有风险出现,相应的扩大效应就极有可能出现,因而会大大增加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此种操作模式往往会要求具备较高素质及管理水平的操作人员运用。因此,在未针对操作人员进行良好管理和激励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影响到业务处理效率和操作风险控制质量,相应的风险损失也会随之而来。
(二)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过程性风险
在业务处理模式进行变迁演进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不协调以及不合理设置风险控制资源等方面风险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且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对会计业务质量和效率以及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等造成不良风险。以不合理设置的风险控制资源为例进行具体讲解,在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更的情况下,往往会需要重新划分基层行和业务处理中心以及各基层行间的操作风险类型与风险强度等,但在风险检测和控制方面的物质以及人力等资源往往会因不同的产权归属造成难以统一调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银行不能以风险强度大小为依据配置风控资源。此外,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过程性风险还包含风控措施发展与风险控制要求不匹配等问题,这种过程性风险的存在,都难以保障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风险防范
(一)合理配置风控资源,完善风险激励约束机制
在人力资源以及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等方面提供充足保障,能够为会计业务处理模式顺利变迁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重点风险的风险负荷以及劳动强度等研究加强力度,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加强业务处理中心业务环境风险强度研究力度,进而更好地保障风险控制人力资源需求的充分满足。在对风险控制人力资源进行分配过程中需要以风险以及劳动等强度为依据,确保人力资源分配更具合理性。此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将相应的原则应用于银行内部控制强化以及业务发展推动等方面,进而对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进行合理规划,确保风险监控人员配备更具合理性的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一人多岗以及混岗操作等因素埋下的风险隐患。
从完善风险激励约束机制的角度来说,基于这一机制的有效完善,对风险控制人员自身职责的履行提供了积极促进作用。为了对高质量的操作風险控制给予保障,就需要对风险控制人员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将相应的奖励公平合理地发放给防范风险工作成效显著的工作人员,并且给予一些未尽到自身职能的工作人员相应的惩处,确保针对整体工作人员奖罚分明的有效实现,将风险控制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动力有效激发,为风险控制质量给予保障。
(二)有效识别风险特征,实施风险点分层管理
首先,为了实现对风险特征的有效识别,商业银行就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操作风险模型化研究,通过充分研究银行操作风险环节特征和风险损失发生关系程度等方面内容,将风险的强度进行积极确定,同时将研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险评估指标积极筛选出来,基于此积极建立类别不同以及风险类型组合的客观且可比性标准体系,加之适当且符合需求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将量化管理贯彻落实在会计业务处理全过程,借此积极不断地评价以及检测现有风险控制有效与否,积极挖掘一些较为薄弱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环节,更好地支撑操作风险防控体系的逐步完善。
其次,风险点分层管理。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风险点存在。可运用三维分析的方式来分析风险点可能引发的风险损失大小以及控制难度等情况,进而围绕坐标系定位评估风险点,同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围绕不同类别区分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围绕区分的不同类别风险点针对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之后应用人控以及机控综合方式,确保针对性分层管理得以有效落实。
(三)完善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标准化管理操作风险
1、常规化监督检查。为确保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完善,首先需要从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察力度方面不断加强,其次加强针对柜面业务管理和重要部门及其人员等的监察力度,确保自上而下的标准化检查监督防线得以有效建立,为常规化监督检查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的上级行来说,其需要以各类业务风险特征为主要依据,对相应的专项检查进行定期或突击开展;同时还应不断加强针对商业银行支行范围内的总会计以及运行督导员等职能监管力度,确保其日常业务风险防范主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的健全提供保障。
2、标准化控制操作流程。集中处理业务时,应细致地分析业务处理环节,确保标准化流程的實现,也能够有效降低重复操作下一些不必要成本的产生。基于对人员配置和处理步骤以及操作风险等的充分考虑,将专业化岗位设置积极开展,促进作业模式向流水线形势发展的同时,保障操作更具专业化,进而将操作误差有效降低,为核算效率提升给予保障。
三、结语
在会计处理模式变迁背景下,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操作风险形势,以往时间以及空间方面的业务运行操作风险也在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同于传统运营模式的特征逐渐突显。在这一系列变动情况下,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因而针对操作风险及其防范研究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刘晓哲.银行基层网点会计操作风险防控对策分析[J].湖北农机化,2020(01):24.
[2]傅丽.商业银行防范财会操作风险的思考[J].财富时代,2019(12):78-79.
[3]肖雷.如何优化会计内控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9):254-255.
[4]谢舒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研究[J].纳税,2019,13(24):45-46.
作者简介:
李维(1987.1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化内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