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士家轶事拾零
2020-05-21弓有芳
弓有芳
张日士故居
张日士(1866-1947),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人。张日士先世为盂县人,其始祖来徙寿阳时,是一担家什挑到宗艾的。今据张日士同族的孙辈族人保存的一份1933年所立的本支系世谱记载,张日士家的宗艾始祖张继华,本为盂县东梁村人氏,约于清康熙初年来徙寿阳宗艾定居,张日士为宗艾张家第八世孙。
张继华初来时,依附于宗艾一家任姓财主,为任家做地求生活,后娶妻王氏,在任家居住。任姓当时为宗艾茂族,有连片豪宅和长工院,同时在宗艾开有商铺,产业丰饶。张继华以下三四代人皆为任家常年佣工,后又参与任家的商业活动,并表现出富有经济头脑,因而报酬亦丰,张家亦借此积累自家的资本。另有一种说法,说是张家给任家做地时,从田地中挖出无主藏金,因而发家。晋商们有些不愿意直陈其祖辈艰辛创业的历史,而喜欢编造一些祖先得外财而发家的故事。不过张家的这种可能性倒是也许有,因为光凭做地,也难以聚敛大量资金。张家大约从第五代起,即脱离任家而自立创业,买房置地,达到小康了。到第六代时,已是宗艾的富户了。六世祖张廷槐曾于清道光中为县城的文昌宫大修布施白银三百六十三两。到第七世张澄时,张家开始大兴土木,并大力发展商号。此时他家原先所依附的任家已然逐渐衰落,其大部分房产和土地已都被张家购得,张澄已经是宗艾新兴的富豪阶层中人了。因此世传“张澄起家”,说的就是张家此时的财物家用已经相当殷实了。张家的住宅院落都分布于宗艾东关内的路北,往西一直到原土地庙一带,鳞次栉比,迤逦相望。商铺则分布于宗艾长街,直到西关外的麻河之西。张澄毕其一生的艰辛奋斗,为其子张日士的迅速崛起并创造辉煌的业绩,奠定了必要而坚实的经济基础。张澄同族的弟兄们也都发家了,同族的豪宅大都集中在宗艾村东南的南头一带。东阁以里的南半部就分布有张家大宅院二十来座,占东南头一带大宅院总数的一半还多。
张日士故居
关于张澄其人,史料留存的极少。目前仅见有清光绪五年《寿阳县志》刊印时的捐資题名中,有张澄题名。当时这些捐资者大都为寿阳富户,张澄名列第二,第一是赵家。
关于张日士的发家,《寿阳县志》1989年版第七章第四节《商业资本家》中有一段对他的评价:“十户之首的张日士,是宗艾的大地主,也是(当时寿阳)最大的商业资本家。1921年(民国十年)后,他的商店发展到二十八九家之多。‘九天‘十保泰是其中最大的商号。他的商业和孟家不同,是以向商界放账为主的。他一进入商界就在宗艾办起天锡恩等几家放账铺,继而又开设钱庄、货铺。经过数年,在宗艾占了优势后,便把势力伸展到寿阳城、太谷、获鹿等地,达到了张家商业的极盛时期。”
这段话,说明张家极盛时期是从清末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入宗艾的这一阶段。同时也说明,张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其主要原因是他经营钱铺、钱行、放账铺,用钱来赚钱,而不是费时费力的用货物赚钱。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这样才能“发得快”。他抓住发展机遇,用“母鸡下蛋”的办法,利用余资增设或分设钱行,控制了当时宗艾商界的资金运营命脉。从中大赚利润,这一点,我们从他家的“九天”“十保泰”字号中的银钱业比重上也可以得到佐证。他家的字号,目前可知的有31个。这31个字号中,钱铺、钱行、放账铺共有14个,也就是说,张家字号有一半是办理银钱业务的铺子。张家之所以能够迅速做大,看了这个比重,也就觉得不奇怪了。
所奇怪的是,在宗艾长街上,在一般老百姓的眼中,是看不到张家的这些银钱业字号的。因为他家的这么多银钱业字号,没有一家是在临街栏柜上营业的。他们的业务全部都在院内房屋中开办。银钱行业所占的房院大都是三进院,也有少数两进院,但临街的门面房一般是住人或者辟为小货铺,经营小百货,或米面布匹等,院内的东西厢房才是办理银钱业务的场所。在钱铺中,一般都有一间是掌柜的寝室,在这间寝室的地下无一例外都建有“地窨子”,字号的银钱都存放在地窨子中。但地窨子的门锁钥匙有专人掌管。这种设计,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这与钱行不在临街门面而要在中院的道理一样,也是为了安全起见,这就是张家有一个银钱铺,就要配备一个货铺的原因。事实上,他家的那些与钱行数量相等的小货铺纸铺药铺等等,这些铺子都赚不了多少钱,之所以开设,就是为了装潢门面保护钱庄安全。
张家的商号在寿阳十大户中是首屈一指的,当时民间有这样一段顺口溜:
寿阳有个富员外家住北乡在宗艾
宗艾寿阳开买卖
九天两永十保泰
我先把这“九天两永十保泰”字号名称列出来,看究竟有些啥。
九天:
天保泰(钱铺) 天锡恩(放账铺)
天和合(钱铺) 天和顺(钱铺)
天保源(钱铺) 天锡光(钱铺)
天保贞(钱铺) 天锡隆(钱铺)
天元和(钱铺)
两永:
永和义(药铺) 和合永(六陈行)
十保泰:
保泰兴(花布行)
保泰隆(纸铺,与下州聂家合开)
保泰贞(杂货) 保泰通(钱铺)
保泰丰(粮店) 保泰诚(药铺)
保泰义(不详) 保泰和(不详)
保泰恒(杂货+钱铺)
保泰通(钱行,在太原)
此外还有:
万和成 永和当
保和义(纸铺) 天锡隆(太谷)
永和诚(药铺,在太原)
聚和玉(药铺) 永和玉(绸缎)
天庆德(天津行,在石门)
保元信(杂货行,在河曲)
天和元(钱庄,与下州阎家合开)
以上是目前已知的31个字号,但这并不是张家所有的商号,因为传说张家散落在外地的分号很多,未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事隔近百年时间,已经是无法得知了。何况究竟在哪些地方有买卖,也不太清楚。目前只知道在寿阳城、太谷、太原、石家庄、天津和东北这些地方有商号。至于人们传说的在盂县、平山、包头、张家口有买卖,甚至有的人还说在南方也有,这些说法目前都无法证实,因为没有见到任何可以采信的证据。
二德堂房顶
张日士家的银铺业经过二十多年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得意岁月,后来却遭遇了一件意想不到的麻烦事,结果使张家的银钱庄号出现了不小的挤兑风波,竟导致了钱铺行业塌方一样的衰退。据说某年,张家在太原的宝泰通分号(钱行),存人一个不知是什么军官的三百份钱,每一份钱价值300元现大洋。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某一天,这位军官突然来银铺中要提他的三百份钱。结果,保泰通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现大洋。因为这三百份钱的本钱就是9万元现大洋,加上利息,一共就是10多万元现大洋。要知道,银行的钱是用来周转运营的。只有贷出去才能有利润,银钱是不能放在库里的。保泰通掌柜与这位军官商量说延期几天给他,结果军官不干,不知是他要调走还是什么原因,立马就要提现,银号实在没有办法,无法兑现。军官一上火,带领兵丁一下子就摘了张家二十多块牌匾,张家的买卖立马就瘫痪了一多半。张家随即先在自家钱庄进行融资拆借,抽调现洋。结果风声扩散,引起了存款户的恐慌,形成了一场挤兑风潮,张家钱行的信誉大受影响,从此张家钱行业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这一事件虽然总算过去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蒋冯阎中原大战。当时社会上人心慌乱,生意难做。大战的结果是阎冯战败。阎锡山在战争期间令山西几家银行大印钞票,终致晋钞贬值,最终形成晋钞毛荒,整个山西经济形同瘫痪,张家商铺当然不能幸免。就这样半死不活的,盼望着能等到情况好转。谁知却等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侵入到寿阳,噩运随之而来。日军不仅大肆掠夺粮食等农副产品为日军所用,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对商品流通严加控制。同时不择手段地打击商号、哄抢商号,甚至采取没收商号的手段。当时在宗艾就有晋源隆、全字号等十三家商铺被日军查封,除部分找关系说情送礼并贿赂日伪军头目被开封外,其余全部被没收,所有商品和财物全部被日军拉走。没被没收的几家,所花费之数额,也和没收差不了多少。这一事件吓得各商户都提心吊胆,朝不保夕。张家商号经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惊吓和摧残后,商铺关闭的关闭,停业的停业,已经是再也无心发展,也不敢发展,其实也有些无力回天了。当时宗艾各商号大都持观望态度,收缩经营,张家也只能是收拾残局,与大家一样苟延残喘。轰轰烈烈的张家商号,几近于销声匿迹了。
宗艾东阁和瑞像寺庙门
有关张日士的学历,目前有两种记载,一是廪生,见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文昌宫布施题名碑》,碑上大书“经理人”二十一名,内有四家商号,人数实为十七人,张日士名列第十六位,题名为“廪生张日士”。这就说明,张日士是读书人。这点不假,而且还是属于公家补贴食用的廪膳生。这廪膳生是普通生员经过岁考和科考两次考试的一等前列,才能取得廪生资格的,也就是说优等生员才能有幸成为廪膳生的。
另一记载是档案中“光绪八年以后各贡生”名单。在这个名单中记载有:“张日士,宗艾人,廪贡生。”我们知道,廪贡生,是调选府、州、县学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或廪贡生,意为以人才贡献给朝廷,所以称为贡生。还有一种说法,说张日士的廪贡生是花钱捐来的,但提供不出证据,这就不得而知了。
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那么张日士只能在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年这个时间段内考取贡生,或者是在这个时间段内用钱捐买。因为若过了这近三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就废除了,怎么能取得廪贡生呢?
关于张日士的家庭经济情况,据新中国成立后知名人士座谈会记录称,张日士家中拥有耕地120亩,蓄有两头骡子,有两辆铁车,两辆轿车,家中雇佣做地的农夫九人,其中有全劳力四人(据说所雇九人为一家人),雇有做饭师傅一人,另有小跑腿小使唤一人,有羊工,养羊14只。规定做地者每年以三七分粮,东家七,做地者三。农忙时,东家的牲口也和别家变工。
张日士家有房屋三处,77间(不包含字號用房)。其中有长工院一处,住房院两处。
张日士家的商号都各有经理,当时叫“掌柜的”,各负其责。另有总会计。他对商铺一般都不大操心,倒是很在心家务,经常上地看做地的干农活,去看庄稼长势。当时人们还编有顺口溜一段,说张日士:
出门坐的轿车的 上地带的火锅的
穿绸的来摆缎的 大小老婆一对的
张家迁徙宗艾以后的第六代时,共有兄弟四人,各自分立,同时又各有堂名。张澄之父为四门,俗称为四房,四门四房都一样。据传,张澄原是长门中人,因四门无后,因此将张澄过继到四房为嗣。关于他们的堂名,世传有三种说法,至于哪一种为正确,这些不太重要了。我在此一一列出,以飨读者,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