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志议论类文言文阅读

2020-05-21董丽丽国云平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断句画线加点

董丽丽 国云平

【锁定考点】

1.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3.理解并翻译句子;4.断句;5.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掌握作者观点;6.概括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7.评价人物形象;8.品析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9.联系实际写出个性感悟。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文略,见课本)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體⑤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⑦,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⑧为庭实⑨焉。

(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建善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⑤体:体悟。⑥虚受:虚心接受。⑦贞:坚贞,坚定不变。⑧之:代词,指竹子。⑨实:充实。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2)宜乎众矣____________

(3)固以树德____________(4)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一处)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性直,直以立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____________、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5.【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手法。

二、《出师表》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文略,见课本)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曾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曾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2)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____________(4)使得至前陈曲直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可以一战

B.而未曾不推以忠恕也

朝而往

C.水陆草木之花

弗之怠

D.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乙】文中包拯这个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为政与做人的道理。诸葛亮建议后主____________,包拯告诫后世子孙____________。(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三、《富贵不能淫》阅读

【甲】景春曰:“……”

孟子曰:“……”(选文略,见课本)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1):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l.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往之女家____________(2)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3)或败奔____________(4)同敞危坐不去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焉”解释为“怎么,哪里”的选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翻译下列句子。

(l)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甲】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佩服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6.【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文略,见课本)

【乙】若石①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②。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旦出而殷钲③日入而燎辉④宵则振铎⑤以望;植棘树墉⑥,坎⑦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躯⑧逐麋来,止其室之隈⑨,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躯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塊。躯人立而爪之,毙。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若石:人名。②藩:篱笆墙。③殷钲(yinzheng):殷,震动;钲,原为乐器名,这里指能敲击出声的器物。④燎辉:点燃火把。⑤铎:古代响器,形状像大铃。⑥墉(yong):高墙。⑦坎:作动词,挖坑。⑧躯(chu):一种虎属猛兽。⑨隈(wei):本指山或水弯曲的地方,这里指房子的拐角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C.有虎恒蹲以窥其藩 常常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发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则无法家拂士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若石不知其为貙也

其如土石何

D.投之以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若石隐于冥山之阴”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告之于帝

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宵则振铎以望

5.翻译下列句子。

(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若石“于是弛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这个故事恰恰印证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

五、《鱼我所欲也》阅读

【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选文略,见课本)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④驾辞而行。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li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趣:赶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

(3)孔子辞不受_____________(4)今说景公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一处)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以刀劈狼首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不知丘亦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作者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孑L子不肯接受齐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王一/插图)

猜你喜欢

断句画线加点
给电影加点特效
画线也能算乘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泡脚可以加点药
为腼腆胆怯加点“料”,秀出你的不同凡响
妙用标点巧断句
配花朵
如何对“画线部分”提问?
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