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稼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

2020-05-21沈辛怡

音乐爱好者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声艺术歌曲演唱者

沈辛怡

《玫瑰三愿》是一首在音乐色彩与文化内涵方面都获得过极高赞誉的艺术歌曲。它不愧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歌曲创作的经典。

《玫瑰三愿》的创作背景及文化内涵

歌曲创作于1932年,恰逢中国动荡时期,战乱夹杂着革新,社会矛盾极端激烈。词作者龙榆生时任国立音专教师,一览校园内满地凋零的玫瑰,触景生情,一时心怀愁绪,写下了这首词,随即由黄自先生谱曲。此曲描绘如凋谢玫瑰的柔弱女子,虽心有不甘,却又无奈至极,内心无限的憧憬只能寄予玫瑰,以情载物。此曲以人声、钢琴、小提琴的形式呈现,正是意在表现玫瑰的三个愿望:一不要被吹打,二不要被攀摘,三不要凋谢,借此喻人,希望得到人们的关爱,盼望未来的美好生活。

词作者龙榆生是著名学者,在词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此曲的词颇有宋词闺怨词的特点,模拟一个脆弱女子,抚花自怜,借玫瑰诉说自己的心声,实则是作者感叹世事艰难,对新时代到来的期许。词委婉动听,宛若一女子娓娓道来的生动故事。中国是诗之国,乐之邦,“诗”与“歌”向来不分家,词本身就极富音韵美,这也是《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成就之高的关键之一。

《玫瑰三愿》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一方面来自于其如诗词般优美的歌词,以及如流水般细腻的旋律组织手法;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这首歌曲背后的时代特征。寄情于物是诗词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这朵玫瑰的象征意味与文天祥诗词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如出一辙。它以一个惜花女子的形象,如泣如诉地流露出愿“风雨莫吹打”和“长好不凋谢”的美好愿望。随着一句句歌词的流出,情绪逐渐增长,最后甚至有几分呐喊的意味,显然已经不似一个柔弱女子惜花的口吻了。这首歌曲的背后,正是当时四万万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情怀。最后一句“好教我留住芳华”收束时的突弱,与之前的情绪产生强烈对比,似有几分无奈,又似满怀着美好的期望,令人深思。歌曲旋律的起承转合,与歌词巧妙地结合,短小的结构中情绪却如此丰富而多变,令人不禁赞叹。

《玫瑰三愿》作品分析与奏唱表达

《玫瑰三愿》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歌曲可分为引子(1—4小节)、A段(5—13小节)、B段(14—28小节)三个部分。全曲由E大调贯穿,B段高潮伴有向VI级(同名小调)方向的离调。全曲情感丰富,色彩多变,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柔弱而对美好未来充满渴望的女子形象。

引子与A段的发展基于同一个动机a,旋律响起时,小提琴和钢琴同时演奏,音高上小三度上行,后接级进下行,缠绕式的音程关系与旋律走向使歌曲一开始便有乐器模拟人声哀叹的效果,再次重复时是以上行二度模进的方式来进一步递进情感。推动到下一句时,旋律的走向发生了变化,采取大跳以后音阶式的轨迹下行。这种从一个张力到另一个张力点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对未来有期盼的表达。节奏从音乐的弱起到正拍,使听众的呼吸被牵引,更富纠结的情绪。除此之外,作者意料之外地使用了非调式主和弦来起始,在第一小节采用了调式IV级上的大七和弦,那极具特色的和声音响效果为该曲增添了一丝神秘朦胧的色彩。从以“情”带“琴”的感觉开始演奏,以半触键弹奏第一个音符,手指自然跨越到第二个音,并体现出这是个逻辑重音,这使得后面音的轨迹产生回收感。第二组音乐依此类推,但第三组产生变化,最后回到主音。在引子结束的同时,人声开始。

A段是叙事性段落。人声进入时,钢琴部分實际上跟引子是一样的,柱式和弦以典型的八六拍形式一直演奏到A段结束。该段落一方面在与玫瑰的“对话”中展开,优美婉转的旋律配以娇艳绚丽的玫瑰盛开场景,却在慢慢蓄势,将伤感的情绪一点点扩大,因此演唱者在A唱段需以含蓄的情感来表达,注重情感递推,例如第一句“玫瑰花”标注piano,第二句“玫瑰花”则标注piano mezzo,音强上的细小变化也足以体现情绪的深化。递进的A段末句采用9拍收尾,增加旋律音长,以此让情绪蔓延,让听者回味无穷,停歇一个呼吸口之后,迎来情绪的爆发段。

B段是全曲的重头戏,描写的是玫瑰的“三愿”。B段开始时演奏的形式就产生了改变,长琶音的形式贯穿了整个小节,从VI级和弦开始第一层,到II级和弦结束为第一个愿望。第一愿的旋律较为平缓宁静,像是在对着无人的空气喃喃细语哀求。歌词“我愿那”怀揣委婉的情绪,语气婉转,但到了“妒”这个字眼时,情绪马上有了一个跨越。作者将“妒”这个字与前面三字的辅助音进行完全区分开来,采用六度大跳的方式强调情绪的激动,节奏更为密集,旋律中滋生出了一份紧张感,这种情绪的表达极度考验演唱者及演奏者。从V7和弦开始,到I级和弦结束为第二愿望,第二句“我愿”是第一句的上行模进,依旧是怀抱着恳切的心情。歌曲中从VI级的V7和弦开始,向VI级和弦离调解决,进入II级3/4和弦,在V级的VII 5/6和弦处结束,此处为心中的第三愿望,也是全曲的高潮。左手的琶音和右手的和弦组合成的音乐流动形式,表达期盼、哀愁和渴望。音乐随着琶音从低音向高音的转化,情绪也随着波动。琶音演奏需要演奏者有很好的技巧,连贯性和表达能力同时体现,和弦需要在正确的拍点上出现。

单从B段的三个“我愿”来看,作者在音乐作品中的变化重复运用得极为恰当。歌曲中的标注分别是第一个“我愿”poco agitato,稍微激动;第二个“我愿”con tenerezza,温柔抒情;第三个“我愿”则是forte,强有力的。力度由forte mezzo到piano,最终到forte,整首歌曲的情绪都是步步递进而来的。这种递进变化的过程一方面考验演唱者、演奏者的情绪控制,另一方面牵引着听众去探寻歌曲中的内涵。

该歌曲具有三重奏的性质,因此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关系作者也做了很多设计。曲中小提琴声部与人声声部的关系形成了类似复调的进行,运用经典的模仿复调手段,使小提琴延缓至人声声部的后一小节拉奏旋律,人声与小提琴之间乐句的一抛一接,能够为演唱者和演奏者提供音乐连贯性、情感连贯性上的支持。因为旋律线相近,所以这里也对小提琴演奏者有一定的限制,必须保持与演唱者一样的情绪和语气来演奏,形成前后呼应。另外,演唱者是在音乐的弱拍上开始的,所以需要合作者有共同的节奏感,这样才能完美链接。一旦音乐继续发展后,双方就可以通过前期的磨合和交流更加默契地完成以后的作品。

此外,为了更好地呈现《玫瑰三愿》,表演者还需对以下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风格把握:《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诞生于特殊的年代,因此表演者需要把艺术作品以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故事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它放在时代大背景中去理解,在哀叹现世的同时不放弃对未来美好的期许。这对表演者来说是引路的第一步,若整体风格有所偏颇,将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风格特征与表达方式。因此,只有了解相应文化背景下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够从本质上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还原作品、演释作品。

情感渲染:原谱中对于人声声部力度、速度的标注不少,但这些只是推动情感的辅助,处理演唱时的情绪是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量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每一个都是不可复制的单品,不只是其程式化的创作,演唱也是极为重要的二次创作。对于演唱者来说,兼顾技巧与情感并非易事,尤其是像《玫瑰三愿》这样篇幅不长、唱词不多,所要表达的情感却非常丰满的艺术作品。要在小篇幅中集中地表达情感,需要反复地琢磨與练习,并将重点逐步由技巧转移到情感表达上。

歌曲伴奏:《玫瑰三愿》是一首具有三重奏性质的艺术歌曲,因此我们对其钢琴伴奏织体的安排、编配必定也要有所考量。伴奏声部与人声声部有机结合的相互衬托、相互呼应的关系,必然需要钢琴伴奏给予人声情感回应,构成完整的音乐表达。《玫瑰三愿》的伴奏织体中运用了七和弦与典型的三拍子音型,使歌曲旋律带有凄凉与忧伤的情绪,颇有回旋环绕之感。一方面,钢琴伴奏需要辅佐情绪的推动;另一方面,钢琴伴奏也不能盖过人声的风采。恰到好处的引导更有利于情感的融合,在乐句的抛接之间支撑起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整度与契合度。

从《玫瑰三愿》看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

艺术歌曲涉及的题材极广,又基于其唱词表达的手法含蓄,爱情、欢乐、惆怅、愤恨的情绪都能在艺术歌曲中找到抒发的出口。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歌曲解放了创作者的思想,给了词作者、作曲家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二十世纪初,我国艺术歌曲经黄自、萧友梅等一批学者、音乐家的创作与传播,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传唱。黄自早期赴美留学,经过系统的西方和声学的教育,因此《玫瑰三愿》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上是一首典型的中西合璧的音乐作品。其西方元素在《玫瑰三愿》的和声进行与乐式结构中完美呈现,而民族元素在《玫瑰三愿》中的体现便是唱词中传统古诗词“拟人”与“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中国艺术歌曲的中文唱词也是很大的特别之处,演唱者各异的唱词处理使得演唱的个性化与演唱者的二次创作更为突出。《玫瑰三愿》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众多歌唱家都演释过这部作品,如李谷一、廖昌永、曹秀美等。直至今日,《玫瑰三愿》仍受广大歌唱家与听众的喜爱。歌唱家们的演唱版本不尽相同,从速度、语气、音量起伏、气息、歌唱技巧与位置等都有独特的处理。

《玫瑰三愿》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与创作者将其西式中化的手法分不开。如果说艺术歌曲是一道精美的西餐,那么中国的作曲家们正是用了西方的食材加以中式的口味烹调,保留了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并不固守传统的规则,在艺术歌曲与大众接受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离不开与广大群众产生共鸣与联系,这就需要“由雅通俗”——“雅”指的是艺术歌曲本身具有的高雅艺术特征和韵味,“俗”指的则是符合广大听众群体的审美观念。

不管从《玫瑰三愿》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与规律,还是展望未来艺术歌曲的创作,都需要以可听性强、唱词浅显易懂而感人至深来打动听众。所谓的通俗,便是与广大听众沟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艺术歌曲本质上的规定与艺术章法,不能一味迎合听众,而模糊了艺术歌曲与其他虽质量上乘却有本质上艺术规范不同的流行歌曲、影视插曲等的概念。艺术歌曲这个体裁应有其一定的规范性与严肃性,若与其他歌曲混为一谈,无异于是取消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艺术歌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也得益于它在追求歌词的韵律、文学性与曲调的和声系统方面规范,这些艺术造诣都是经得起日积月累的推敲的。

今后对于艺术歌曲,无论是创作还是演释,都应着重于两个部分,即西方严谨音乐创作的技法提升,以及其与民族元素的挖掘融合。如何用西方严肃音乐的写作手法来演释中国古典文化元素与底蕴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中国风正掀起一阵热潮,我们的土地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宝藏,仍有许多传统的音乐元素与题材等着我们挖掘。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演唱者在演释中国艺术歌曲时,不仅要注重声乐技巧的运用与设计,还要注意中文唱词发声位置和原理与外文的不同。除此之外,还应该更细致地把握歌曲中情感的处理。

声乐教学的使命,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感受作者内心所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我希望本文能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让大家在声乐作品的研究中品味经典,感悟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人声艺术歌曲演唱者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