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枯荣,人生自守
——论紫砂壶“根”的创作

2020-05-21吴文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生命

吴文新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产于宜兴,深受其地域文化的浸染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从传统粗陶实用器发展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可谓聚天地之灵气、集人文之美蕴。紫砂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相辅相成,集艺术与传统工艺于一身,深受人们喜爱,发展至今,紫砂壶已经不仅是一种实用器,更是雅致生活方式的代表,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蔚然成风,寄托了人们的情趣和志向,满足了人们日常家用和欣赏把玩的双重需求,正如作家林语堂所说:“中国人只要有一把茶壶,走到哪都是快乐的”,可见紫砂壶在国人心中的价值和其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紫砂壶是传统的艺术,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人们的审美如何变化,紫砂壶始终不能脱离传统的根,若是一味求新求异,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最终只会让紫砂壶脱离本质,变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发展的根基,成为毫无特色的“四不像”。因此,现代紫砂艺术始终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之上,注重造型样式的创新,注重文人的寄情寓意,注重审美功能与个人精神情感的释放表达,使作品独具趣味,既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又不失古色古香的本质。如今,紫砂行业百花齐放、人才辈出,很多艺人尝试着融合传统与现代,强调主观感觉,强调手工制作,他们的作品具有双重特点:一是继承传统,加以改造;二是创新表现手段,用现代的艺术手法演绎当代紫砂,大大丰富了紫砂造型艺术。紫砂壶“根”(见图1)便是这样一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作品,此壶是典型的花器,纵观整壶,其壶形如同一截苍老的树桩,壶身以圆器为基本形制,饱满敦厚、扁而不塌、形体丰满、沉稳有力,身筒并不是规则的几何形,却体现了自然之趣,富有生命的张力,器身通体自然古朴,表面上下凹凸如古树瘿,纹理清晰、粗糙不平、宛然天成,凸显了老树的沧桑,近于自然感,深得野逸之趣;壶盖为嵌盖,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浑然一体;壶流与壶把取树干为型,表面饰以凹凸不平的疤结,纹理粗糙,将树皮的肌理演绎得惟妙惟肖;壶钮也如同一段弯曲的树干,为拱桥状,不规则半圆形孔状勾勒出虚空间,中和了壶身的敦厚,可谓虚实相宜。此壶还采用贴塑的装饰技法,于盖面饰以枝叶和花朵,绿叶的枝叶彰显着勃勃生机,几朵看似不起眼的黄色小花彰显着春的到来,分外可爱清丽,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秀美之气。作品选用优质原矿泥料制成,其色泽醇厚古雅、贴近自然,彰显着大地的气息,整壶泥料、造型与装饰相互搭配,将老树树根经历岁月和风雨的沧桑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沧桑之中又蕴藏着深厚的生命张力,几朵小花的点缀更是凸显了生机,使整件作品更为生动自然。

图1

此壶无论从形体结构,壶嘴、壶把搭配,都借助于自然形象触发的“顿悟”,整体贯穿着自然法则。作品形象、立意十分新颖,但在工艺手法上也是继承了传统,沿袭“供春壶”的制作技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整壶在制作上看似随意,但实则用心、用情,建立在严谨的法度空间之上,整壶用写意的慧眼来看物象,用生动的造型激发情思,用质朴的气质创造意境,用精炼的手法追求达意,达到“顺物自然而不容私”的境界。整壶从造型比例到壶面纹理凹凸有致、阴阳均衡,都是经过精细设计的,却毫无矫揉造作之痕迹,表现出原始朴实的外在形象,流露出天人合一的哲理,并给人以一种安静的、内敛的、富有“禅意”的意境,从而通过造型来引伸出造型以外的某些内涵,使作品承载超越视觉内容的精神意义,成为文化与精神的共同载体。苍老的树根,经历过人间的风风雨雨,阅历了世上种种的盛衰、荣枯、生死的变迁,让人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伟大,油然而生一种豁达豪迈的心境:人生在世,难免沉浮,有得有失,只要我们尚有生命,就应该珍惜,无论前路如何,都应该尽兴而活,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

紫砂壶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是因为其质朴素雅的特点,与中国文人所追求自由淡泊、返璞归真的生命形态相契合,因此真正成功的紫砂作品必然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和天然雅致的灵气,紫砂壶“根”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浑然天成、简约朴素,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整壶以构造意象和艺术相象相结合,外形体满、雍容大方、结体工整,达到功能与法则的统一,整器清秀大气、形神兼备,将枯树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是枯木却也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强大。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生命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购买紫砂壶忌4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