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当代传播问题讨论

2020-05-20肖博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语传承儒家

内容摘要:当代社会,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评价国家实力的重要内容。近年国际上、社会上都盛行学习国学,但随之而来的争议和国际上的抵触情绪也非常多。本文讨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在中國与外国传播的情况对比来分析:为什么儒学价值观能在中国传播久远,但却难以使部分其他国家信服和接受。

关键词:《论语》 儒家 价值观 传承 世界

笔者认为在讨论“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传播久远,而世界并不接受”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到底包含着什么内容。认清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的本质,是我们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前提。所以笔者将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问题入手,再从它在中国传播久远的原因和世界不接受它的原因中进一步展开本文的讨论和分析。

一.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的内容

在中国人灵魂的更深处,《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通过代代的传承,铭刻至其骨髓。其中蕴含着孔子的哲理学思、治国之道等多种儒家价值观,涵括对不同身份的要求,还有对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对鬼神问题的“敬鬼神而远之”。这些观点中都蕴含着儒家的哲思和伦理,虽有部分与现代价值观不符的矛盾情况,但大多数都是当今社会可以传承、习得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在文章中,笔者所讨论的价值观是《论语》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为前提。

提起《论语》,世人应该会想到贯穿其中的理念“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论语》中提出的对君子的要求,在文化传承中,《论语》的内容越读越薄,价值观逐渐凝炼,大致分为仁义观、自然观、中庸观、正人观。这里笔者详细论述与世界价值观矛盾较大的儒家仁义观、自然观、中庸观。

《论语》中的“仁”与“礼”是相统一的,“仁”和“礼”是仁义观的主要内容,是《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的基础内容和一切前提。孔子认为“仁”的根本精神是“爱人”,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礼”是“克己复礼”,遵守礼仪、约束克制自己,“发乎情,止于礼”是也。《论语》将“仁义”中的“义”作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标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君子不为获取私立而与人争夺,要诚实守信、遵守规则。所以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从中国人身上投射出来,是讲求孝悌、严于律己、重义气等品质。

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是对自然的崇敬和顺应,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孔子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世间万物应该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要顺导与升华自然,而不是反自然。儒家讲究与自然“天人合一”,在《阳货》中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是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自然观延续到生活中,便发展成为节俭朴素的生活观,即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俭生活。节俭朴素也成为我们历代传承的中国传统优秀品质,是《论语》中的价值观发展到现代的代表之一。

“中庸”原意是把握好度量,适可而止,是儒家一种追求和谐的表现,就如《论语》中所说“过犹不及”,中庸观认为办事、言行应该恰到好处,才是最完美的中庸。《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儒家中庸观很典型的体现,即追求“文”和“质”的和谐,两者都不为过,才是真君子。但是中庸观发展到现代,已经有一些扭曲和误读,在当下的时代,“中庸”被视为懦弱无能、随波逐流的贬义词,被简单的认为是走中间道路的意思。是《论语》中价值观被误解最深的一个。

总之,《论语》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相辅相成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状态的思想体系。它其中仁义观、自然观、中庸观、正人观所体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品质。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则有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的表达,但无外乎不超过这个范围。

二.《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在中国传播久远的原因

首先,从历史原因来看,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当时受到了统治者的冷落,但在汉代就取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虽然后代受到道学和佛学的冲击,但整体来说还是处于主导思想的地位,统治者都愿意用儒家“孝悌”为核心的伦理精神来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宋代时,科举取士将《四书》定为官书,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便确立了。在从汉到清的近两千年中,儒家思想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并且在大多数时,都是至上而下的影响,效果更加霸道。

从民族性格来看,中华民族在黄河发源,群居生活,自给自足,是勤奋、热心、团结的一个民族。再加上儒学两千年的熏陶,在清朝时,深受儒家影响的民族性格就早已经形成。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从民族性格上体现出来,即孝顺、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礼貌谦让、诚实守信等。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后,是稳定、难以移除的,这也是儒家思想在近代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猛烈冲击和抵制后,仍然屹立在人们头脑中的原因。

从文化传承来看,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著书立说,备受统治者的推崇,不仅通过政策至上而下的影响,而且通过著作传播影响和知识。儒学以及后学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使近代出现西方进步思想的冲击,或者“打倒孔家店”这类的抵制,儒学思想发展到现代也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但受市场化的冲击,儒学所提倡的美德品质仍受到利己主义的威胁,在中国人的身上逐渐淡化。这种威胁已经受到中国人自身的重视,正在不断拾起和强化的过程中,即便近几年有些价值观难免被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但是其正确价值观一直被传承和重视也可以从反方向例证。

所以,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在于其主张适用于小农经济的伦理和阶级秩序,所以备受统治者重视,用来维护统治。而经过几千年统治者的推崇,儒学思想已经融入了民族性格中,有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的派系,这也相辅相成更利于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继续传播,发生影响,一代一代的传承。

三.为什么世界并不接受儒学价值观

首先,笔者认为世界并不是不接受好的儒学思想的价值观,而是不接受他们眼里的儒学思想的价值观。儒学思想之精深,不是一句话两句话、一本书两本书、一个人两个人能够讲清楚的,即便是中国人自己,现代能够真正读懂《论语》这一本儒学著作的人都极少,并且中国社会也对儒学价值观有误读,更何况是外国人看儒学。所以他们对儒学价值观产生一些误解、误读,而造成不接受,笔者认为是极其正常、可以改变的事情。其次,笔者这里的“世界”,指西方世界和美国,儒学思想在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影响直到现代还是非常大的。所以笔者后文的外国都是指西方世界和美国,不包括东亚、东南亚国家。

至于为什么世界不接受,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误读和矫枉过正,以及外国的误读和不了解,最根本的是:部分儒学价值观与外国的民族性格相悖。

在中国,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观,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发展到现代,受到西方思想和市场化的冲击,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前文提到的“中庸”,在现在就被误读为与极端相对的走中间道路的贬义词,与“墙头草”、“和稀泥”这样的词在有些时候划上了等号,完全缺失了“中庸”的思想内涵和深刻哲理,被片面的理解为平庸。正是中国社会的误读,所以也影响了外国眼里的中国,是造成外国不接受儒学价值观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外国还保持着旧的眼光俯视现代中国,在外国很多政客眼里还没有了解到现代中国真正的发展面貌,对中国传播的思想有着不加了解的鄙夷。旧的眼光,让外国从一开始就对它有偏见。

还有受市场化大潮和西方思想的冲击,精致利己主义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儒学价值观提倡的美德一度被社会遗弃,被利益至上、自私自利蒙蔽了国人的双眼,造成诚信、仁爱、孝悌等优良品质在社会中严重缺失。为了解决问题,现代社会中兴起提倡国学,但有时候有些矫枉过正,对儒学思想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拿来学习,造成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儒学价值观与外国的民族性格有相悖的地方。在思想启蒙之前,外国多是海洋文明,讲究契约意识,而中国是大河文明,自给自足,讲究礼义。从思想启蒙之后,外国提倡自由、平等的精神,这与儒学价值观的克己复礼,讲究阶级、尊卑秩序有很大冲突。其次,外国的价值观为征服自然,以人为中心,儒学价值观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外国的民族性格强调个体的发展,但是儒学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意识也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悖,在个人和国家之间,中国选择国家为上,而外国选择个人为上。

总之,世界不接受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笔者认为是其确实存在与外国民族性格相悖的观点,造成其无需学习的第一印象。还有部分外国人依然用旧的眼光看待发展的中国,用旧眼光认为中国的价值观一貫愚昧、落后,不值得学习。或者,部分外国人将目光投向现代中国,但是因为了解的不深入,且被中国社会自身的误读,连带造成了他们的误读和不理解。以上种种原因交杂,最后导致世界不接受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

四.总结

笔者认为问题既在外国,也在中国。外国既要摒弃旧的眼光和鄙夷的心态,深入了解中国真正的儒学价值观,中国也要将儒学价值观继续发展,贴近时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社会中出现价值观扭曲的问题,要寻求最优解,不能盲目的矫枉过正、过犹不及,这也是对儒学优秀价值观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左金磊.儒家文化的传承与普世根基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8(2)

[2]于晴.《论语》中儒家价值观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4)

[3](美)安乐哲著.吕徫,明晓旭,苏爱玲译.携重而行: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J].中国文化研究,2019

[4]章亮亮.《论语》对话精神的建立及其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6(3)

[5]王开元.《论语》自由精神新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作者介绍:肖博瑶,湖北大学2017级中文基地班学生)

猜你喜欢

论语传承儒家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