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教学实践策略探析
2020-05-20熊维
摘 要:文章基于生态课堂理念,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困境,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依托广州市信息技术教材中系列化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自主分层—合作学习的框架下,以活动为主线,从课前先学先行、课中分层合作、课后双向反馈三个环节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动静结合,完成知识的内化,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营造和谐共存的教学生态,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1-0046-03
生态最初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现在也被教育学领域所使用。近几年,生态课堂理念,正越来越受到教学领域重视。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态思想和视角,观察课堂师生、环境和精神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生态的和谐共存理论来推动课堂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课堂打造为各要素良性生态平衡的体系。在这种理念下,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唤醒学生天赋,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素养,也实现教师自我课程能力的发展,师生共同成长,协同发展。
广州市小学信息采用了“以知识为基点,以活动为主线”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整套教材以“单元—课—知识点”的三级体系结构来构建,而每一课又以“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来组织。这样的编排方式,改变了按计算机知识来组织学习内容的方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熟悉事物开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小学信息课堂教学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实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相比,实践操作多、师生互动、课堂活跃度高,加之小学生管理难度大,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导致很多小学生都比较任性,依赖性强自律性差,对其他人考虑较少,使得课堂常呈现两种模式。
1.严管型课堂
教师对上课纪律、行为规范要求严格,轻视、低估和否定学生的感受,或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或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在教师的高压下,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失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课堂失去生命力。
2.放任型课堂
教师对学生没有目标和要求,分发任务后,让学生自我管理,允许学生自主自由探究,缺少监控反馈。只有非常乱而嘈杂时才不得不进行控制。學生活动五花八门,课堂看似热闹,但课堂活动漫无目的,形动无神韵;课堂看似丰富,也只是多媒体充塞课堂,课堂虽“动”,教学变味。
二、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构建的构思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经过对生态课堂概念及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在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来改变现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立足教材,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从课前教师的先行先学、课堂中学生分层—合作、动静结合、课后双向反馈提升这三个环节着手,通过锻炼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师生、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课堂建构。
三、信息技术生态课程的构建策略
1.课前:以先行先学主导课堂环境生态的构建
特级教师李观博曾说:“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这个强烈愿望的唤起靠的就是教师课程力的提升。
教师先行先学后的精心预设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寻找解决的办法。精心设计通常包括精心的设计与构思,思考恰当的方法与策略,包括新理念的践行,新教学媒体的引入等。它最大优点除了原有专业素养作为基础,更有新知的输入。
在进行教学预设前,融入教师之学,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有机融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生态课堂构建过程中环境生态的形成打下基础。
如在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小小数据分析师——Excel表格数据的计算”中,教师改变了以往以落实知识点与技法训练为主的思考模式,课的设计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电子表格的计算,以解决故事中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开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后又回到现实生活中,以制作自动单位换算器为引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路程计算、麦料计算……拓展任务不仅仅是任务,更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简便方法,真正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堂的创新、出彩,重点是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这无疑是以教师对教材教参的认真研读和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为基础的。具备核心素养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数据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之中。
教师课前对课程的建构,不仅要关注双基的落实,更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课前的精心预计是主导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科学性和引领性的关键,为生态课堂构建奠定基础。
2.课中:师生互动促进课堂生态平衡的形成
(1)分层—合作,促进个体发展。“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都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开展的教学策略。就分层教学而言,目的不是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希望通过对学生智力能力、兴趣特点等的定位,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难度、深度,进而获得和自己最近发展区相匹配的知识和信息,让每个个体在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努力的信心。可以说分的宗旨就是利用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发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不同个体的合作来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协作意识和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积极发展。
分层—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处境不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为他们的学业创造了有利于查漏补缺的提高机会,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展示自己的优点提供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相互结对子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总之,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就是立足个体实际,实现最优化的发展。让学生活跃在课堂上,在自主交流、互相合作中找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从而形成合作互助、分享智慧的意识,促进课堂生态良性互动。
(2)动静结合,实现真正成长。根据生态课堂理念,课堂教学中师生作为知识和信息的加工者和建构者,都是课堂的主体,是互利共生的平等关系。在教师调控下,按照构建“动静和谐”生态课堂的基本流程:情景引入,提出问题;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综合学习,学以致用;梳理小结,评价归纳;调控“动”的节奏,引领学生自由地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觉醒并伴有训练;让课堂自然而生“静”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研究主体。
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组织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线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化有形为无形,让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使其从亲身经历的活动实践中,倾注热情,体验感悟,发展个性。
有了“动”就有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有了“静”就有了学生主体的思考,如在第一册画图单元的“野生动物园——‘曲线工具”中,当学生通过“跟着做”(模仿学习),习得了一个弯的曲线、两个弯的曲线的新知识和技能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果想在河面上画出波光粼粼的感觉,你还能不能画出这种多个弯的曲线来?”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却显现出教师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沉浸其中,并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下一个环节“动手做”(多个曲线组合的复杂图形及曲线的变式)的顺利完成做好了铺垫。
动中有激情,静中有智慧。动能让学生活泼起来,知识动起来,学生学习活起来。静下来更利于观察、倾听、思考和顿悟。课堂呈现出动静两种表现形式,动起来的实践和静下来的提炼,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形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
3.课后:双向反馈激发课堂生态良性循环
课后的反饋调整是教学主体双方对于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课堂调控的重要过程。
一方面是生对师“教”的反馈。可以从每一个学生上课的表情、上课的反应、完成任务、回答问题以及教师的课堂观察等环节反思本节课的实际效果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还可以在课后私下问学生的收获或建议。效果好要有经验积累,效果差要找出原因。
另一方面是师对生“学”的反馈。可以从教完每节课后,可以对教学情景设计进行回顾总结,考虑所设计的情景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可以反思教学策略,引导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方面有哪些创新,教法上有何新招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如在画图、Word文档或PowerPoint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作品展示和作品评价的环节,学生对作品的他评和自评一直是个难题,经过反思实践,发现在学生评价前先提供一个支架效果会好很多,画画作品评价时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请你来点评,如:这幅作品用了_____工具,画_____,画得好不好,因为_____。色彩是否和谐,画面是否完整……
通过生态课堂师生双向反馈,激发课堂教学在平衡中失衡,从而良性互动,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结语
在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中,我们通过教师课前的先行先学精心预设、在课中再依托分层合作模式,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观察师生在课堂模式转换中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和有益的提升,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总是动态变化的,课堂中的人与教学环境联系的相互作用,通过彼此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当然,营造生态课堂,多元对话,协同教学,动静和谐,不能寻求单一教学模式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冲突集中于同一时间段予以解决,但我们可以遵循以上策略进行推进。只有真正处理好人与课堂彼此间的合作关系,才可能真正地建立起科学的生态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在构建生态课堂的大方向下,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发全,谢芝玥.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王朝康,金婧.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J]. 中小学电教,2018(7).
[3]杜亚丽.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4](美)EUGENE P.ODUM.生态学基础[M].孙儒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熊维(1980—),女,湖南岳阳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