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提升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思考

2020-05-20曾青生孙园曾娜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获得感五大发展理念思政课

曾青生 孙园 曾娜

[摘要]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主体自觉性、内容现实性、师生互动性三个特征,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应然与实然矛盾、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矛盾、知行的统一与隔离矛盾。文章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抓住创新“力”、把握协调“度”、培植绿色“情”、激发开放“气”、达成共享“境”五个途径促进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五大发展理念;获得感

[作者简介]曾青生(1965- ),男,江西赣州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园(1974- ),女,江西赣州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江西  九江  332007)曾娜(1992- ),女,江西赣州人,上海商学院,讲师。(上海  20149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0-0107-06

2017年5月,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因此,将学生的课程获得感视作思政课追寻的价值旨归和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已成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笔者立足思政课获得感的本质特点,对影响获得感提升的几组矛盾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了提升高职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以期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一、思政课获得感的本质蕴含与特征

获得感是指人们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既有来自物质层面的,也有源自精神层面的。思政课教学中的获得感则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个体发展要求和社会适应需求的满足,通过思政课学习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精进,由此产生的主观满足感。由此可见,思政课获得感形成的本质是大学生对思政课显性与隐性教学内容在认知认同接受的基础上,主观上有“获”与“得”的感觉。

1.主体自觉性。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的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而主体是具有自觉意识的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获得感的形成和评价主体是大学生,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容现实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与大学生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相联系,即与大学生的生活境遇、生活实践、生活期待建立关联,才能促使大学生产生获得感。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应从现实性出发,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中寻找问题,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心理诉求、理论需要等,只有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惑,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矛盾点、时政困惑点、学习生活烦恼点,在赋予大学生正能量的同时,满足其成长成才需要,不断提升其获得感。

3.师生互动性。师生之间不仅是单向度传输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过程,更是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获得感强的教师必然会有效带动教学效能的增强,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感的提升。因此,思政课获得感的互动性特点也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上,思政课堂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以及课后问卷访谈反馈的“满意率”“认同率”等指标数据的向好,直接正向强化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价值感,使其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好互信。

二、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矛盾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而且应该分析的。对思政课获得感而言,剖析教师的应然与实然、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知行的合一与隔离等矛盾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路径。

1.教师的应然与实然矛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种素质。这是对思政教师应然状态的具体要求,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现实中的实然状态制约了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校的奖励与考评机制还有待完善,应充分发挥机制的保障与激励作用,不断促进教师生成获得感,从而带动学生获得感的增强。

2.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矛盾。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务实,注重实用型技术技能学习,但自信心相对不足,行动自控力与自律性还有待提高。高职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迅速普及和手机逐渐智能化的时代,他们习惯用网络语言交流,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碎片化、读图化,这对教师获取信息的节奏性和时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年龄偏大的教师而言更具挑战性,教师普遍需要一个适应、学习和转变的过程,以致师生交流对接状态发生错位现象,使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受阻。

3.知行的合一与隔离矛盾。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是双向的,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但是,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仍有诸多难点,一是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育模式,重理论讲授而轻实践体悟;二是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遇到许多学生管理问题和风险控制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師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导致思政课厚重的理论知识难以与鲜活的实践相融合,阻碍了大学生的认知与行动的知行合一,从而弱化了获得感的生成。

三、“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特点及矛盾关系的阐述,笔者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以为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战略性,是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发展理念。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学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更先进的“配方”、更精湛的“工艺”、更时尚的“包装”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思政课所需要的“力”“度”“情”“气”“境”。因此,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推动思政课实现由“有”到“优”的转变。

1.抓住创新“力”。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政课要想抓住创新的第一驱动“力”,就要做到创新教学理念、创新话语表达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

第一,创新教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往往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纷繁变化,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为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的提升注入新鲜的动力。一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从人的特点出发,才能取得工作实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把学生“懂不懂”“会不会”“信不信”“行不行”作为思政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二是树立“以需要为引领”的教学理念。高职学生不是训练有素、掌握熟悉技能的“机器”或“工具”,而是有想法、有渴望、有担当的有志青年,他们有成长成才的需要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应以学生需求为引领开展日常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感的有效提升。三是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由半成熟到成熟、人格由半独立到独立的人生阶段,同时面临着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对思政课的“接受”不可能是理性先导的,而是与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遇到的最迫切问题相联系。

第二,创新话语表达体系。创新话语表达体系能够使思政课更容易被“00”后大学生所接受。例如,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话风独特且气质优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老师,说话风趣幽默而富有亲和力,他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马克思生平,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亲近感。创新话语表达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善于将教材语言“翻译”成教学语言,将报告语言“翻译”成学生语言,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活泼时尚的网络语言、耳熟能详的名言佳句、亲切轻松的叙事方式,把抽象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抽象的理论“活”起来、浓缩的观点“立体”起来,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不断提升其获得感。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新颖的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状况与获得感的强弱成正比。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分专题教学法、翻转课堂、情景剧表演、辩论与讨论、优秀微电影展评、视频歌曲观看、红色家书诵读、诗词大赛、校外实践基地参观、企业及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主题调研等多种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科技的支撑,积极打造智慧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2.把握协调“度”。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影响思政课获得感的几组矛盾关系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重要方面,把握好协调矛盾双方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度”,才能促进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提升。

第一,把握“教师的应然与實然不一致”这一主要矛盾关系中“改进实然状态”的重要方面。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对高职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应然状态标准很高、要求很严,但这不能成为思政课教师不改变实然状态的理由。要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纯洁性,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落实思政课教师系列政策的指导和监督,促使学校及时帮助教师消除教学改革的顾虑,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努力用自身的思想魅力、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共鸣”,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政课的特殊价值与地位,在“立心铸魂”中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四个方面的统一。只有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与素质、教学理念与情怀提升了,才能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

第二,把握“师生对接与错位”这一矛盾关系中“教师要主动调整错位状态”的重要方面。思政课获得感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主动研究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平台,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寄予厚望,把青年一代称为“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走近大学生、倾听大学生、关照大学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现状与期待、心声与呼声,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动态,努力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与闪光点,这样就为思政课获得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可靠的前提。

第三,把握“知行合一与隔离”这一矛盾关系中“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融合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方面。手机拥有海量的资讯、即时的通信、快速的浏览、刺激的游戏、时尚的购物等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眼中最大的“敌人”,课堂上教师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战争”每天都在无声地进行着。因此,思政课教学如果延续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一定会弱化。思政课教师只有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才能使思政理论课走到学生“身边”,从抽象转化为具象,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认知转为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推进,健全经费、安全、场地、奖励等配套机制,积极打造实践教学精品项目,努力挖掘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主题和组织形式,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培植绿色“情”。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教学讲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给予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深厚的情感滋养、深刻的思想启迪,积极营造亲切温暖、生机融洽的良好教学“生态家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第一,深切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为大学生传授可量化考核的知识原理与结论,更要注重人文关怀,传授“幸福之道”“自由之道”“发展之道”。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智慧,将认知升华为情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既获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事实性判断之“真”,又获得道德品行素养等价值判断之“善”和“美”,使学生学会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

第二,深厚的情感滋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思政课培植和谐的师生情需要教师用深厚的情感来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热爱学生。综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无一不强调爱在教育中的非凡意义与作用。在“爱”的繁体字中间有一个“心”,教师要多用真心、真情、真意去关爱每一名学生,尤其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业落后学生、离异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要给予更多的情感和关爱。其次,思政课教师要理解学生。高职学生年纪轻、阅历浅,有许多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现,思政课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最后,思政课教师要赏识学生。赏识有巨大的力量,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思政课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表现出的真善美,使学生不断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相互信任非常重要,可以促使思政课获得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生成。

第三,深刻的思想启迪。思政课具有理论性、逻辑性、思想性,其表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给高职学生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震撼,直接促成获得感的提升。例如,通过讲述我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社会变革都没能改变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只有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使大学生从历史逻辑、思想启迪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全面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

4.激发开放“气”。开放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政课自信开放“气”是指思政课要有面向世界、面对现代化、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大气、底气与豪气。

第一,大气。大气是指思政课教师的视野要广,要善于构建观察中国的“两大坐标”,即历史纵向维度视域下我国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全球横向维度视域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通过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坐标”的对比,可以鲜明直观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优势与自信,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底气。底气是指思政课教师的功底要厚,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随着世界格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知识的快速更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等,终身学习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等有利条件,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例如,由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推出的“学习强国”App,已经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青睐的学习平台。

第三,豪气。豪气是指思政课教师的自信要足,要充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方面,豪气与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机与活力。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获得了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仍在不断充实与完善,并发挥着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豪气与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建设的壮丽成就,还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的丰硕成果,都使学生充满爱党、爱国的豪气与自信,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思政课获得感最有价值的彰显。

5.达成共享“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升高职思政课获得感视域下的共享,主要是指教学共参与、资源同分享、角色双转换。

第一,教学共参与。思政课教学包含“教”和“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大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双方要在了解彼此成长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在教学互动中做到信息共享、知识共担、价值共承、意义共有、思想共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第二,资源同分享。互聯网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5G与AI等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库的开放性、共享性、扩展性和可靠性,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开展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的学习,在分享显性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分享隐性知识和有益经验。

第三,角色双转换。对思政课而言,高职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对社会、企业和家庭而言,高职学生则是教学内容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这两种角色的转换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产生倍增效应。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企业(顶岗)实习实训等,使学生将获得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积极情感、正确价值观等向家庭、社区、企业、社会、网络等进行更广阔范围的传播宣扬,让每名学生成为弘扬正能量的“小亮点”,最终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时必然会遇到问题与困惑,从而激励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促使其带着更浓厚的兴趣、更深的体悟参与课堂教学,这两个层面彼此促进,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总之,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有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感与铸根塑魂的历史责任感,不断深化自身对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积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教学实践,通过抓住创新“力”、把握协调“度”、培植绿色“情”、激发开放“气”、达成共享“境”五方面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刻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陶倩,易小兵.增进思政课师生获得感的若干关系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33-35.

[2]王润稼.美好生活的显扬: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可行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6):89-93.

[3]李楠.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143-146.

[4]陈德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的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04-107.

[5]房广顺,李鸿凯.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8(2):56-61.

[6]王会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四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86-90.

[7]兰奎.基于“获得感”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2+1”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导刊,2017(12):78-82.

[8]张斌奇.构建独立学院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思考——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J].才智,2017(25):116-117.

猜你喜欢

获得感五大发展理念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