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小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05-20赵波
赵波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家的前提下,实现“生活美、口袋富、底气足、身心益”,尽快绘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近年来进行了积极探索。
苏南小镇乡村振兴面临的战略机遇
顶层设计和機构改革让乡村振兴掷地有声。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中央1号文件再到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党中央一次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显示了中央做好“三农”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从江苏情况看,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与实施,强烈释放着各级党委政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的信号。其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重组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然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充分释放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活力,为农村大力创新、开发活力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让乡村振兴信心倍增。苏南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体系建设起步早、配套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一定的基础。从溧阳市社渚镇情况看,该镇共有22个行政村,绝大多数自然村已实现村级主干道硬化工程,个别村已经实现户户通水泥路。该镇近年来还在突破区位优势上有了新的突破,S360省道及104国道、沪宁、宁杭、扬溧高速和宁杭高铁环绕四周,芜申运河和正在建设的扬广高速、S456穿境而过,成为连接苏、锡、常与皖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产业支撑和本地特色让乡村振兴方兴未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苏南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如溧阳市以旅游业带动的农村美岕、民宿、农副产品、茶文化等特色,让溧阳农业有了打造诗画山水般田园乡村的底气;社渚镇则以“中国青虾第一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而声名远播,目前已基本形成养虾、售虾、虾料企业、深加工企业等青虾产业链。下一步该镇还将从提升青虾品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等方面入手,将青虾产业发展成生态产业、富民产业、旅游产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社渚镇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做到“五个强化”。
强化总体布局,让科学谋划先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分“三步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长期历史性任务,要求“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结合本地区农村现状,应该及时盘出“家底”,充分调研,针对各地区、各镇、各村不同的现实情况,量身定制符合地区实际的振兴方案。切不可做“拍脑瓜”工程、“大拆大建”工程、“盆景”工程或“一刀切”工程。
强化产业布局,让科学产业先行。“黄土地里造不出金娃娃。”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光靠在土地上做文章,不可能真正做到富民强民,必须在加强产业链上下功夫,科学布局一、二、三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重中之重、长远之策。社渚镇青虾产业规模达6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青虾养殖基地。但该产业年产值仅6亿多元,虽然带动了一批农民致富,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如何放大青虾产业带动效应,有效形成完善的三产融合产业链,是社渚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溧阳市在全域旅游推进上大做文章,365公里“1号公路”犹如一条长长的项链将溧阳的处处风景和特色串联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全域旅游开发新思维。社渚镇可以以“寻找童趣之路”、荣盛康旅等项目为契机,在青虾、傩戏、农耕等项目上寻求突破,在“1号公路”边衍生服务业。同时,在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生态环保的好项目上下功夫,让群众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强化机制松绑,让活力农村先行。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空心村”现象是当前影响农村发展的典型问题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土地利用空心化和人才空心化。必须通过政策突破,打通农村闲置资产通往乡村振兴之路,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一是户籍制度问题。目前,农村户口落户城镇后,就无法回迁农村。但往往有很多在外功成名就的人反而想回乡居住,要积极创造政策环境可以激发这部分人回乡建设的热情。二是闲置资产有效利用的问题。通过股份制、专业合作协会等形式,变通农村建设参与形式,激发农村创新活力,不断引进外来资本和力量,促进农村创业、投资如火如荼开展。
强化乡风文明,让思想解放先行。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做到“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乡风文明建设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在保护和传承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方面不遗余力,做到适度开发。二是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广大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认真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移风易俗改陋习。近年来,溧阳市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农村旧俗基本属于被“管制”状态,稍一松手,“脏、乱、差”立马现出原形。从农村垃圾量可以看出,每到逢年过节,大吃大喝、大操大办、垃圾随手乱扔,农村一片狼藉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必须抓牢精神文明建设这条主线,改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自发爱护生态环境。
强化人才助力,让队伍建设先行。目前,在农村管理人员和创业带头人等方面普遍缺乏专业人才。一是村组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村干部队伍在农村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创新意识不强、行动力不快等问题普遍存在,必须加强农村管理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善用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要大胆启用敢闯敢拼的新生代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留住能带着群众干的干部。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人才队伍“有模范、有竞争、有动力”的“组团式布局”,不断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二是创业人才的引进。农业是一个周期长、回报慢的投资过程,农村创业团队成功概率远远小于城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以“乡愁情结”“人文情怀”等软实力让创业人才既心甘情愿又无后顾之忧。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党委副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