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

2020-05-20张元圆张曼曾豪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张元圆 张曼 曾豪

[摘    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国家发展、民族昌盛、政党生存的坚实基础。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态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1994年至2019年7月CNKI数据库中篇名含“政治生态”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样本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文献量、涉及学科、来源期刊、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政治生态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演进阶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生态研究态势良好,成果较丰富,但没有形成核心作者集群,作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均不高。研究内容上,政治生态的内涵不断丰富,分类更具体;其内在逻辑包括实践、主体和制度三维理路。对于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性、导向性、民主化、法制化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政治生态;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D0-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20)03-0077-10

2013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1](p148) “政治生态”首次在党政文件中被提及。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论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此,“政治生态”引起了政界、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热点话题,研究成果呈井喷态势。那么,整个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当前学术界关于政治生态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进一步研究的趋势是什么?本文试图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政治生态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政治生态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完整呈现出国内从1994年(国内最早的关于政治生态的核心期刊文献始于1994年)至2019年7月政治生态研究的总体概貌,以期为政治生态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CNKI始建于1999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为全社会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其收录数据库十余种,涵盖范围广、涉及学科多、资源丰富。收录期刊论文数量多、范围广、影响较大,是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参照数据库。本文按自定义检索方式,在限定年份(1994年到2019年)、限制篇名(政治生态)、限定期刊论文类型(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情况下进行检索,共得到559篇文献,① 其基本覆盖了这一时期该领域主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笔者将这559篇文献数据以“作者姓名、所在单位、期刊名称、发表年份、文章页码范围、关键詞、摘要”等信息为记录内容,以Refworks为文件格式进行下载保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为载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政治生态的研究现状、热点与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方法,即通过数据挖掘和图谱分析,把握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以客观、定量的方式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演进特征,避免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过于主观的问题。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具有开放性、可视化性等特征。“它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能够显示特定知识点在一定时期的研究布局、发展脉络及前沿领域等,是梳理知识结构的重要工具。”[2] 所以,近些年来成为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倍受研究者喜爱。鉴于此,本文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对当前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从整体概貌上把握政治生态研究的宏伟图景,把握研究热点和前沿,以期为后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政治生态研究现状的计量学分析

(一)年度载文量

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可以反映出该领域一定阶段的研究情况。如图1所示,国内最早的关于政治生态的文献始于1994年,2004年起研究成果平稳上升,2013年之后,政治生态研究成果快速增长,2016年实现新突破,形成政治生态的研究热潮。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与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息息相关。200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深入贯彻落实。此后,政治生态研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成果逐渐呈现。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政治生态”一词,强调“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1](p148)。并利用各种场合,反复阐释政治生态的重要性。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3] 2016 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就如何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新时代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基本遵循,学界对政治生态的研究进入白炽化阶段。可见,在中央政策的导向下,政治生态研究受到政府政策影响较大。

(二)涉及学科与来源期刊

通过了解研究主题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更精准地把握研究对象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走势。如图2所示,559篇文献共涉及15个学科,主要包括有政治、公共管理、历史、新闻传播、文学、法学、教育学等,政治学科占了74%(413篇),其次是公共管理9%(52篇)。可见,政治生态研究涉及的学科多、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政治学领域。

“通过研究已经发表的文章来源期刊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研究主题的分布领域和该领域来源刊物的水平及特点,并可以为相关主题的研究走向提供依据。”[4] 表1列举了政治生态载文量排名前10的主要来源期刊,其载文量均在10篇以上。发文量最多的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期刊《领导科学》,关于政治生态领域的文章,刊发多达46篇;其次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39篇,再次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主办的《理论导刊》17篇和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探索与争鸣》14篇。可以看出,政治生态研究主要来源期刊均为党政理论刊物,内容以党建主题为主,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遍及全国各地,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

(三)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

1.核心作者

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发文量息息相关。普莱斯有一个观点,大约10%的杰出科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量占全部论文量的一半。“一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对于学科的贡献率不同,对学科发展贡献率大的作者被称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集群形成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是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既引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对非核心学术研究人员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5]为了准确把握政治生态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和集群分布,本文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公式(M=0.749√Nmax,其中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篇数,N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对从事政治生态研究的代表性作者进行了统计。通过计算得到M=2.2,即核心作者最少发文量为3篇,发文量最多的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陈鹏和山东大学的刘希京,均为9篇;其次是山西大学的董江爱,发文5篇。表2统计了对该领域有重要贡献的所有核心学者。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1994-2019,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Author,Top N=50,得到作者合作图谱,见图3。在作者合作图谱中,节点字体大小表示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字体越大表明发文越多,对该领域的贡献越大。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强度。结果显示,网络节点数量28,连线数量为24,网络密度为0.0079,Modularity Q=0.8333>0.3,这意味着划分的模块是显著的,但Mean Sihouette =0.15<0.5,聚类特征不明显,说明政治生态研究领域大部分主要作者都没有合作关系,没有形成核心作者集群,作者合作程度有待提升。

2.研究机构

如表3所示,政治生态研究相关机构的情况介绍。自1994年以来,中共中央党校总共发文24篇,其次是山东大学17篇。研究政治生态的机构主要以党校、社科院、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为主。对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发现机构间的合作连线微乎其微。可见,关于政治生态,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弱,亟待增强。

三、政治生态研究热点主题与演进阶段的可视化分析

以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为载体,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从而掌握政治生态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进阶段,為把握进一步奠定基础。

(一)政治生态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核心,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也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可以了解政治生态领域的研究主题,如果一个关键词在某研究领域反复出现,则说明这个关键词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之一。

本文将559篇政治生态研究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保存为记事本,经过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转换,然后新建项目,设置时间跨度为1994-2019,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Keyword,TopN=50,用最小树进行裁剪,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的科学知识图谱。一共得到102个关键词节点,131条连线,其结果如图4所示:

新版的关键词节点是用十字架来表示的,十字架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就越多,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关键词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十字架周边的紫红色代表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紫红色越宽表示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知识链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不一定和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大小呈正相关性,也有的关键词出现频次高,而中介中心性小,反之,也存在。如果有些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中介中心性大,那毫无疑问,就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政治生态这个关键词便是明证。

如表4,统计了政治生态领域研究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政治”“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中介中心性为1.07,频次335,位居第一,足以见得它在政治生态研究中的重要性。其次,便是“中国共产党”,其中心性达到0.43,说明“中国共产党”也是政治生态的重要研究主题。从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的大小可以推测出政治生态领域的大致研究内容,其中显而易见的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和基本经验。

(二)政治生态研究热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高频关键词间的亲疏关系,深入挖掘有效信息,揭示目前国内政治生态研究的主题和热点。基于关键词共现,对关键词共现的聚类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得到8个聚类标签,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知识图谱以政治生态为核心,朝四周延伸扩散。影响力大的聚类有建设、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党内生活、选人用人、政治文化、官员等。标签#0“建设”,可以推断学界对什么是政治生态,如何建设政治生态进行了集中研究。标签#1“中国共产党”、#2“制度治党”、#3“党内生活”及#6“政治文化”,可以推断出学界从政党制度、政党文化等方面入手对政治生态的逻辑理路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标签#2“制度治党”、#3“党内生活”、#4“选人用人”、#5“官员”、#6“政治文化”、#8“吏治”,表明学者们对政治生态建设的路径和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科学知识图谱所展现的主要聚类维度,对政治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推演和归纳总结,总的来说,把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

政治生态是什么?这是政治生态研究的起点。关于政治生态是什么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其中的要义。齐卫平认为,“政治生态就是社会发展中人们关系相处的环境。”[6] 田长生进一步指出,“政治生态是一个政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存的政治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生活现状的集中反映,它与自然生态有着类似的特性,是社会发展的软环境。”[7] 冯留建,张伟又补充强调,“政治生态主要指政治活动与政治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其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和作风问题。”[8] 基于此,杜运泉通过梳理政治生态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学界对政治生态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政治生态泛化为政治生态系统,甚至误读为生态政治;二是把政治生态窄化为从政环境、政治风气或官场生态。而杜运泉认为这两种对政治生态的理解都是不准确的,他认为政治生态简单来说就是政治生活的状态,具体而言是特定政治系统内各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总体性状态,这种状态也受政治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会在政治系统内部生成一种环境和氛围。[9] 总的来说,学者们对“政治生态”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基本涵盖了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本质特征,这有助于构建政治生态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后来人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政治生态的逻辑理路生成

厘清政治生态的逻辑理路是构建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和探索政治生态建设路径的前提,为此,学界对政治生态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大量的梳理。陈文新指出,“人民群众是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逻辑;人民政治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逻辑;新时代人民政治主体的实现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时代逻辑。”[10] 贾晓强、闻竞通过强调“巡视监督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性,谈到制度治党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演进路径。”[11] 刘先春,敖小茂指出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成逻辑,是“现实的个人”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精神追求和自利性的物质追求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必须以党内制度法规的强制约束力来构筑权力运行的空间,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渗透力来引导党内政治生活。[12] 赵立永和郭建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指出“习近平同志重塑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是围绕着实践之维、主体之维和制度之维三个具体维度开展的。实践维度是为了解决党内政治生态严峻的现实问题;主体维度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制度维度重点是抓好党章党规党纪的严格执行。”[13] 通过学界的大量研究,初步梳理出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在逻辑,为指标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3.政治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政治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政治生态建设程度的重要手段,为净化、优化和重构政治生态提供方向和标准。为此,学界就构建政治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孔川从政治生态的内涵出发,指出“政治生态评价体系要遵循系统性、价值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14] 孙照红以基层政治生态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政治生态测评体系需要从政治主体、文化、制度和行为等多维度进行,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原则,同时要注重其实践指向和群众意见。”[15] 孙艳春、陈雪莹在构建政治生态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领导班子满意度、选人用人满意度、干部作风满意度、社会环境满意度”[16] 四个维度。基于此,刘希京指出“测定某一政治体系的生态状况的主要指标,就制度层面而言,主要包括政治体系权力来源的正当性程度(民主化程度)、政治体系运行的法治化程度、基本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政府权力的限制程度、政治过程的开放透明程度(清廉程度),以及外部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与政治认同程度”[17]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以不同的理论为依据,构建了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4.政治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良好的从政环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学者研究政治生态的落脚点。冯留建、张伟认为,“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生态,必须营造廉洁高效的行政生态,必须培育民主法治的社会生态。”[18] 任剑涛从政治生态的中国现状出发,指出“优化中国的政治生态结构,成为中国成功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决定性条件。其中,民主化、法治化成为中国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重中之重。”[19] 桑学成、周义程从内外因入手,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態,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全面从严推进制度治党为主要着力点,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气神持之以恒地推进政治生态的治理和重构。”[20] 谢金峰“从政治生态修复出发,指出政治生态的修复要强化治‘病根,大力推进政治生态制度建设与执行;突出抓‘导向,树立好选人用人风向标;着力强‘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克‘顽疾,加大巡视巡察力度;正面树‘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文化;着力抓‘关键,发挥‘一把手带头示范作用”。[21] 靳志强“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规律、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政治生态的价值诉求为中轴,从政治结构、观念意识、公共权力、政治文化等方面出发,论证了科学、系统治理政治生态圈及其要素的具体路径。”[22] 可见,学界从多角度入手,分别论证了政治生态建设、修复、治理的具体路径,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方法指引。

5.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今中外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都可以为今天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借鉴。为此,学界从各个角度凝练了政治生态的建设经验。齐惠从古代吏制对官吏的选拔、管理和退出三个关键环节中汲取政治生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她指出,“在进入环节要多途并举、重视正途,形成结构合理、源头清洁的政治生态;在管理环节,要统一严格、能上能下,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在退出环节,要畅通渠道、能进能退,增强政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3] 罗平汉立足于延安时期,归纳总结了延安时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经验。他指出,“理想信念是政治生态形成的根本,严格的纪律要求和规矩意识是政治生态形成的保障,民主的政治理念是政治生态形成的基础。”[24] 张勇从后发国家政治生态的演变角度入手,指出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具体包括:“第一,重视国家建设,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和公共利益认同,进而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精神;第二,重视道德建设,形成辨别是非对错的普遍价值观;第三,重视关键少数,高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第四,根本途径在于民主和法治,在于制度建设。”[25] 从以上的相关论述可以得出,学界已经从各个角度提炼了多种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三)政治生态研究的演进阶段分析

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时间段某一领域研究演变的情况。“时区视图是在二维坐标系中分析研究某一领域的关键词节点,在不同的时区中放置不同时间段出现的节点,其所放位置的高度将随着时间的延长依次增加,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从左到右、自下而上的知识演进图。”[26] 关键词时区图谱,既能表明关键词节点之间的共现关系,又可以显示关键词节点最早出现的时间,从而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演进轨迹。

本文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区间为1994-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选取每年前50位的文献,经过CiteSpace软件数据处理后得到政治生态关键词时区的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同样,图中十字型大小反映了关键词词频大小。

从图6可以看出,政治生态研究热点演变呈现出从集中聚焦到分散关注的特点,非常直观的展现了研究热点的演进轨迹。鉴于此,本文将政治生态研究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开始萌芽阶段(1994-2003年)。该阶段研究比较分散,研究成果较少。1989年王沪宁出版了《行政生态学》一书,分析了政治圈、经济圈和文化圈与行政系统的互动关系。此后,少数学者围绕行政生态学进行了相关研究。1997年刘希京发表了《生态政治新论》一文,提出了政治生态理论,并从内涵和外延上与国内学术界传统的政治生态理论区分开来,指出生态化的政治包括“内生态”和“外生态”两个层面。接着,2002年刘希京发表了《从政治生态视域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文,他从执政党的作风入手,论述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这一阶段,是政治生态研究的萌芽阶段,代表性的文章较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不多。

第二,逐渐发展阶段(2004-2012年)。该阶段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政治生态研究营造了有利的条件。200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为2004年研究成果的逐漸增多提供了文件支撑。2004年开始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进行了系列研究。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政治、政治生态、政治学、政党制度、政治生态学等。黄胜林通过分析我国与西方政治体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党内权力结构的差异,论证中西方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方式各有特点,得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结论。臧乃康在论及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时,指出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态之间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这种变动首先来自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治文明系统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小康社会政治生态处于更替变动时期,要实现政治生态的系统平衡,就要比较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研究的主题更集中。

第三,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5年)。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促使学界加大对政治生态的关注度,使得研究成果大量涌现。2013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会议、各个场合反复谈到营造政治生态,为这个阶段政治生态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提供了条件。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首次提出要净化政治生态。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3月召开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谈到“政治生态”。该阶段的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腐败、反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从严治党、选人用人、政治规矩和党内民主等。可见,该阶段的研究十分集中,涵盖当前政治生态的现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以及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最终目的。

第四,突破爆发阶段(2016-2019年)。该阶段是政治生态研究的爆发期,主要得益于党的重要文件的出台。2016年10月24日到2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学界围绕这两个文件,对全面从严和政治生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呈井喷态势,主要的热点关键词包括党内政治生态、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基层政治生态、政商关系、党内监督等。从该阶段的热点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界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具体路径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四、政治生态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学术界关于政治生态研究成果的分析,厘清了研究的现状、演进阶段及主要内容。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下一步可就在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视域、研究范式等方面深入。

(一)研究主体:加强合作,凝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态受到政界、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研究者多是各自为政、多点开花。从CiteSpace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核心作者间的合作很少,研究团队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表明研究个体间合作程度较弱,而且没有形成成熟的科研团队。政治生态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仍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这就亟待加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升科研实力,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出谋划策。因此,下一步研究应该加强国内学者以及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包括中央与地方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地方不同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遵循就近原则,充分利用资源,互通有无;国内与国外的合作,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几乎都是不断优化治理政治生态的过程,可以吸收国外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增强政治生态治理的实效。

(二)研究对象:分解目标,互相补充

政治生态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既涉及政治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又涉及政治生态相关实践调查。既需要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又需要建设好基层的政治生态。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顶层,对于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生成理路、指标评价体系、路径和基本经验等层面。当然,县域政治生态治理、基层党组织指标评价体系等学界也有所研究,但是成果不多,尚未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的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分解研究目标,一方面,从横向出发将政治生态划分为具体的类别,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明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从纵向出发将政治生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入手,划分阶段进行研究,既可以知晓整个政治生态建设的演进历程,又可以明晰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生态建设的差别及拓展空间,为今天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可供参考的基本经验。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