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中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观察

2020-05-20林美丽谢萍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8期
关键词:护理人员活性用药

林美丽 谢萍萍

(厦门市海沧医院,福建 厦门361026)

血管活性药物主要是指用来调节患者机体血管的舒缩状态,并通过改善机体微循环、转变血管功能等来发挥抗休克功效的药物,主要分为血管扩张药物、血管收缩药物两大类;此类药物对于抢救危重尤为关键,但就目前的临床用药情况来看,部分患者对于血管活性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一旦输注中的剂量稍有变化便会导致其血压、心率等大幅波动,最终威胁患者生命[1-2]。持续质量改进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上的重视控制各环节、过程质量的一种管理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我科安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数字随机法的方式选择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期间在心内科两区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一病区行持续质量改进的60 例作为研究组,本组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龄在26-68 岁之间,均值(46.29±3.5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 例、高中24 例、大专及以上17例。另一病区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的60 例作为对照组,本组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龄在26-67 岁之间,均值(46.01±1.9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25 例、大专及以上15 例。对比两组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强。

1.2 入组、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微量泵入血管活性药的患者,持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排除标准:本次所选研究对象仅能排除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者,排除有药物过敏病史者,排除生存率<72h 者,排除言语交流障碍者。

1.3 方 法

对照组采用血管活性药常规护理,即遵医嘱配药用药;严密病情监测,观察循环变化;落实输液管路维护,观察穿刺皮肤的情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的静脉通道内,不允许同时输注其他药物;设置警示标识;另外,护理人员落实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药理作用,告知注意事项,同时进行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安抚。研究组则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3.1 构建持续质量改进小组 成立血管活性药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作为质控组组员。小组组长应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探讨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工作流程;改进时间、期限等等。制定完善的血管活性药专项管理制度,规范流程;开展血管活性药的用药安全护理质量监控。定期组织开展用药的安全教育,与此同时,小组组长还应邀请药师及科室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共同检查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对护理质量造成直接影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1.3.2 分析不安全因素 (1)血管活性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证:比如在使用了米力农后,护理人员又遵医嘱在米力农的静脉通路上直接静推呋塞米;静脉滴注灯盏花素后,使用了重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等。

(2)微量泵的应用不正确:护理人员对于微量泵的操作失误或不熟悉,致使药物输注不足或过量,最终影响到治疗疗效。此外,微量泵卡槽与输液器不相匹配,或仪器有故障等等,也会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3)护理管理不到位: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考核等不到位,缺乏强有力的检查手段,护理人员风险防范的意识较为薄弱等。

1.3.3 制定改进的目标 质量改进小组应根据血管活性药物静脉泵入的流程、操作规范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同时,张贴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机制以及药物配置的计算方法,药物配伍的禁忌表等,从而做到护理人员能够百分百掌握血管活性药物静脉泵入的流程,百分百掌握药物配置计算方法、确保交接班百分百符合交接班制度等等。

1.3.4 改进对策 (1)强化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力度:科室应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血管活性药物用药安全的讲座和培训并考核,并邀请药师、心血管临床医师及微量泵的工程师授课,从而确保小组成员能够熟练地掌握药物泵入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报警设置及维护方法,确保操作的规范,最终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2)加强对用药安全的监控:科室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血管活性药的安全管理指引,内容涵盖药品管理及给药安全集束化管理策略、给药安全管理质量追踪表、风险评估、输注管理及病情监测、应急预案等项目,并成立质控小组,每日核查,重点监察新进护理人员、进修护理人员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包括:配药、给药、微量泵使用、警示标识等环节,以最大限度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倡导参与管理模式,教会病人及家属识别药物的种类及用药后的反应,鼓励病人及其家属参与药物的管理,认识静脉炎及外渗的表现,协助护士进行用药的核对及观察等,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督促其遵守给药操作流程。

(3)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用药指导和教育:血管活性药物有其特殊性,因此,科室制作了宣教指引手册及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处方。护理人员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前,应详细为患者讲解各类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治疗原则、潜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的方法等,以提升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认识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明确告知患者家属,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期间,不得自行调整输液的速度或微量泵输液的速度,并向其讲解输液过慢或过快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嘱患者尽量卧床,如若需要翻身、起床或移动肢体等,则应保证动作的缓慢,以防因体位的改变而导致药物外渗或体位性的低血压。

(4)规范血管活性药物管理的规程:科室将血管活性药静脉泵入的流程、操作规范制成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文献等方式,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配伍禁忌表及常用血管活性药配制方法,一起张贴在科室治疗室的显眼位置,以保证护理人员在药物配置时,能够“心中有数”;比如:在应用了米力农后还需静推呋塞米,则应另建立一条新的静脉通道。

1.4 效果评定

(1)采用本院自行设计拟定的用药知识掌握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干预后对血管活性药物合理应用的掌握度,总分100 分,基本掌握(≥85 分)、部分掌握(75-84 分)、未掌握(<75 分)总掌握度=基本掌握+部分掌握。

(2)对两组干预后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总分是100 分,90 分-100 分为非常满意,80 分-89 分为基本满意,低于80 分一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3]。

(3)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4)检测并记录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行双侧检验,且P<0.05 时,差异有统计意义。其中,采用x±s 描述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用药知识掌握度

研究组对用药知识总掌握度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率

研究组对护理干预的总满意率是94.29%,较对照组的71.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血管活性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用药期间,出现深静脉导管堵塞1 例,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深静脉导管堵塞2 例、回血处理不当3 例、换泵方法不当3 例,总发生率为22.86%;研究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对比两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

干预前,两组HR、CI、MAP 等指标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R 呈明显下降趋势,而CI、MAP 等呈上升趋势,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R、CI、MAP 等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对比两组用药知识掌握度

表2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表3 对比两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x±s)

3 讨 论

血管活性药物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必不可缺的一类急救药物,但因部分患者对该类药物十分敏感,且微量泵输注时对输注的速度要求极为严格,给临床医护人员增加了难度[4]。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其不仅强调最大限度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持续改进;将其用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中,具有以下积极意义:(1)持续质量改进注重全员参与,大大提升了改进成功的几率;持续质量改进能够转变护理人员被动管理的意识,并将质量管理从个人上升到全员,形成了全员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良好局面,确保质量控制和管理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2)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进而提升整体护理管理的质量;持续质量改进是在病区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并由小组人员对每个环节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护理薄弱环节,便立即拟定预防对策,迅速整改;这样,不仅提升了护士长管理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保证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监督,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升科室的凝聚力。(3)持续质量改进更注重的是预防工作,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还能够大大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5]。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开展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组,其对用药知识总掌握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活性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R、CI、MAP 等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傅泽英等[6]研究结果基本接近;进一步验证了,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过程中开展持续质量改进,能够进一步规范用药的流程,保证用药的安全性、确保用药的效果。

综上所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过程中开展持续质量改进,不仅有利于降低用药不良事件,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护理人员活性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航天器表面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3,4-噻二唑取代的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真菌活性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