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2020-05-19王久英
王久英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呈现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数学知识,获得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途径和策略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采用充满感染力和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种东西没有感情、没有声音、没有颜色,但却是无价的吗?然后展开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时间的表示方法加以认识,知晓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另外,教师可以多支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如: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这时教师既不能用语言刺激学生,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严厉责罚,而是要对学生的不足予以及时指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使学生获得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关注,即依赖感性认识来学习、掌握、理解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创设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进行情境创设与课前导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及情感体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当然教师对学习情境加以创设时,可以讲解生活化的数学故事,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或解决问题,快速融入到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营造良好的知识学习氛围。如学习“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如三角尺、自行车的框架等,进而引出三角形概念,使学生深刻认识与理解三角形。
三、布置生活化的训练习题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性内容,习题训练相对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布置生活化的训练习题,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提高练习效果。如讲解“简便算法”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等式:146-89=146-100+11;这时有些学生无法理解该等式,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解释,如:小明和奶奶去超市购物,奶奶手中共有146元钱,购买单价为89元的篮球,奶奶在结账时拿出100元,收银员找给奶奶11元,即146-100+11。通过这样的方式,能用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展示抽象的练习题,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更好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理论,准确且清晰认知数学知识。比如学习“统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在体育课堂上喜欢参与哪些运动?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会对周围同学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初步接触信息的整理与收集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关于整理和收集信息的有效方式,获得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終极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将生活化数学知识回归于实际生活的机会,以便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巩固学习成果。同时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弥补传统题海战术教学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思维过渡为逻辑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感受及情感体验。通常数学生活化教学质量取决于实践,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收获知识与成长。以“千克和克”为例,完成课堂讲解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超市,自行选择喜欢的水果,在称重结算时进行克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对课堂所学知识加以检验,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之,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来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如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布置生活化的训练习题、注重生活化的教学实践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海燕. 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35):243.
[2] 胡建彬.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速读(上旬),2018,(9):182.
[3] 李德堂.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7,(2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