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校报转型与发展探析

2020-05-19朱可馨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融媒体

朱可馨

摘要: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机关报,在高校新闻宣传、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随着融媒体时代带来威胁和挑战,高校校报只有转变办报思想、挖掘新闻深度、加强媒体联动才能实现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校报;转型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校报定位

(一)融媒体的特点

“融媒体”概念重在“融”,是将纸媒、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介的采编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再通过不同的传播介质传播给受众。

(二)高校校报的定位

权威性。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其权威性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领大学生思想文化方向、构建师德师风价值体系、给师生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等工作中无可替代。

资料性。纸媒内容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可变更性。严谨的资料整理与采集可以使纸质媒介成为值得永久保存的文献档案。从此意义上而言,高校校报不仅是高校主流的媒体形式,更是可以长期保存的档案史册,在记录学校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融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校报发展困境

(一)人员限制、队伍力量不强

随着校园媒体种类的增多,校报专业从业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大部分校报编辑除校报工作外,还要负责大量日常性事务工作,学习思考时间少,业务水平难以提升,影响出版质量提升。校报编辑部门人员存在年龄偏大,对新兴媒体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有限等特点,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语境下,不能很好地发挥校报编辑队伍力量来充实校报内容和扩大校报传播影响力。

(二)时效性差、出版周期滞后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要素,而绝大多数高校校报都是旬刊、半月刊甚至月刊,出刊周期比较长,还要经校报主编、宣传部负责人、校党委分管领导等逐级审定之后才能出刊,这时候的新闻已成了“旧闻”,降低了新闻价值,久而久之,师生对校报的关注和期待就会随之下降,这无疑让高校校陷入了艰难发展的困境。

(三)内容程式化、互动意识薄弱

作为高校党政机关的喉舌,校报的语言风格多偏向于校领导讲话、学校会议、学校工作等内容,有些甚至是对已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发过的新闻进行再次报道,内容呈现过于程式化,缺乏新鲜感。加之校报这种“上传下达”的单向传播方式,缺少了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反馈渠道,导致有效传播力达不到。

三、融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校报转型发展策略

(一)转变办报思想

高校校报过去“单向灌输”的传播形式,给广大师生造成了刻板、生硬、缺少温度的印象,缺少了新闻宣传载体的互动、沟通性和灵活性。因此,作为高校校报编辑来说,转变固有的办报理念,从校报文章的选取、编辑都应充分运用融媒体时代语境下的媒体传播特性,编辑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以深度评论、深度访谈、典型事迹、图文展示、幕后故事等紧扣学校主题、深入人心的办报风格来满足师生的需求。

(二)挖掘新闻深度

在现在人手—部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大學校园里,传统媒体要想脱颖而出,就得从内容着手,积极策划出具有新闻深度、新闻温度和新闻厚度的特别报道。要结合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点工作和师生们关心的热点事件,主动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并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来进行引申式报道和舆论引导,打造高效校报“高品质内涵”。

(三)加强媒体联动

在融媒体时代语境下,只有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媒体联动,才能加强师生参与,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实行网报互动。在学校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投稿、网络时评、热点留言板”等互动专栏,定期发布师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留言互动,推动报广联动。大多数高校都出版了校报文艺副刊,稿源来自学校师生,通过校园广播的形式,让师生通过“听报”的方式实现参与。

四、结语

总之,在融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校报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但转型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校报只有不断发挥特色优势,逾越发展困境,有针对性地整合提升,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型与发展。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