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品牌活动与融媒传播激活副刊

2020-05-19陈广江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副刊

陈广江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传播格局、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看到的信息也纷繁复杂,如何在文字中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甚至追求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是读者和媒体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主要就如何通过品牌活动与融媒传播激活副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副刊;品牌活动;融媒传播

副刊历来是报纸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从2013年开始,《德州晚报》以“全国女子诗会”为抓手,探索“以主题策划与融媒传播激活副刊”,到2020年,连续举办8届诗会,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报纸副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笔者结合活动的组织、版面的编辑,谈几点认识。

一、主题策划“顶天立地”,活动接地气、有生气

《德州晚报》自2011年3月创刊以来,就提出了“民生湿地,文化高地”的办报宗旨,先后推出了“原创”“记忆”“怀念”“悦读”“德帅街”“老照片”“文史”等一批集思想性、可读性、知识性、历史性于一体的副刊版面,举办了“中秋诗会”“元宵诗会”及小说、散文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文艺活动,不遗余力地提升报纸文化传播力。

2013年初举办的“庆三八”第一届全国女子诗会,是年轻的《德州晚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文化活动。之所以选择全国女子诗会这个主题策划,是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为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诗会在创办之初就设定了“精短诗、大阵容、面向大众、深入内心”的理念,面向全国和海外女诗人广泛征稿,并鼓励10行以内、既明晰晓畅又富有意蕴、具有直指人心力量的小诗和短诗。在不到两个月的征稿时间里,全国各地400多名女诗人投来3000余首诗歌作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语诗人也竞相投稿,涌现出大量佳作。

2013年3月8日,《德州晚报》以8个版面的篇幅推出了首届诗会的代表作品,并配发了部分女诗人的照片,引发诗坛关注,社会好评如潮。

二、高规格组织,确保内容优质“硬核”

副刊如何才能站在繁杂信息的顶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呢?答案是优质内容。媒体融合时代,各种同质化的“鸡汤文”占据了读者的手机屏,高水准、发自内心、充满力量的诗歌,无疑是读者希望看到的,也理应是地方都市报所要努力的方向。

正基于此,全国女子诗会不仅强调规模大、范围广、参与者众,还在作家邀请方面追求高规格、高层次的标准,在诗歌内容方面秉承“精短诗、大阵容、面向大众、深入内心”的理念。据不完全统计,文杰若、毕淑敏、汪国真、舒婷、屠岸、梁晓声、冯秋子、梁衡、张同吾、黄宾堂、洪烛、石英、桑恒昌等众多知名作家、诗人,纷纷题词以示祝贺,并相继走进德州,开展相关活动。大咖云集,共话“诗和远方”,大大提升了诗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在举办诗会的过程中,《德州晚报》还邀请知名作家、诗人、学者在德州开展参观走访活动,零距离了解德州扒鸡、德州黑陶、德州金丝贴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让诗会成为《德州晚报》的品牌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德州的一个文化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德州地方传统文化。

名家大咖的参与,让诗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举办以来,每届诗会都能收到全国及海外女诗人寄来的众多首诗歌作品,作品层次也呈现高水准的特点。

三、融媒传播与良性互动,提升副刊传播力、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德州晚报》副刊也紧跟时代,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不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国女子诗会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的各流程,都非常注重融媒传播。不仅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全方位、多角度对活动进行报道,诗会编委会每年还为每一位知名诗人制作专题页面,展示其作品和风采,并邀请德州广播电视台知名播音员赵兰女士,在《德州晚报》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一档“赵兰读诗”栏目,每期重点推介2至5名女诗人,持续一两个月,将诗会以全媒体的形式再次推向全国。

在做好本地推广的同时,《德州晚报》还邀请各地诗人和广大读者参与到读诗活动中来,写诗、读诗、谈诗,让“诗和远方”可知可感可见,近距离的互动让读者对活动和报纸更加关注,诗人和诗歌真正走出“象牙塔”,重新回到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彰显了诗歌的力量。

通过全国女子诗会活动这个载体,《德州晚報》编委会还建立了微信群,把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女诗人凝聚在一起,建立起常态化展示、交流、切磋的文学平台,也为副刊日常编排诗歌提供了持久保障。

(作者单位:德州晚报社)

猜你喜欢

副刊
抗争烽火中的轻骑兵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新媒体语境下副刊的多样化探索
融媒体时代副刊如何提升影响力
报纸副刊如何加强新闻化运作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关于副刊的去与留
副刊突围要注重时代性和新闻性
报纸副刊要体现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