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路径分析
2020-05-19曹梦梅
曹梦梅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实施主体之一的县级政府的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县级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级政府职能;转变路径
为切实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带动乡村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上升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随后还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明确指出了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带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更是加速乡村发展、解决城乡发展矛盾的基本策略[1]。只有将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发展[2]。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发展的一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战略实施主体的县级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治理体系不够健全
长久以来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都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忽视了乡村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过去我国政府以全能型政府为发展理念,大包大揽,干预村民自治和村委会事务决策管控,在社会治理和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中忽视了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广泛性,使乡村治理主体单一,造成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二)政府行政效能有待提高
政府行政效能是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统一,地方政府工作繁重,经常是“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但是政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群众满意度低,参与意识差,与群众沟通难度大。开会检查铺天盖地,各种创建、专项工作层出不穷,为应对上级检查,传达贯彻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各类县级会议不断,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配置还需加强
过去我国政府是全能型政府,政府同时扮演者生产者、经营者、监管者等角色,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弱化了对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公职人员服务意识欠缺,安于现状,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影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治理理念尚未形成,基层治理主体单一
由于我国国情影响,长久以来我国基层治理的主体为地方政府,治理主体单一化,没有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这使得乡村振兴发展的主体即农民的中坚力量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政府主导社会、社会依赖政府,农民群众缺乏独立的社会意识,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与意愿极低,社会组织未能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政府孤掌难鸣。
(二)思想理念滞后,公共服务意识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文化影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基层工作人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本质认识不到位,基层工作人员对农民群众的关心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服务意识落后,没有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要,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由于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淡薄,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度低,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政府形象,也降低了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政府财力有限,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消费立税改革相机出台,县乡预算外收入大幅下降,县乡级政府财力匮乏。巨大的财政负担,严重影响了县级政府职能的实现,受考核体系等客观内在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更多的侧重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方面,而对于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投入资金就无法得到保障,导致乡村建设和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县级政府职能转变路径分析
(一)多元主体共治,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内容,只有加强农业农村基层工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健全组织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加强带头人隊伍建设。二是培养农民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3],而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因此要积极引导群众的参政热情,打通农民参与村镇治理的途径,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对基层治理的责任感[4]。三是培育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引导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此来弥补政府供给不到位的地方,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公众需求。
(二)坚持财政优先保障,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落实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每年新增财力优先安排用于农业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业农财投入比例。不断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创新乡村振兴投资模式,加大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发展。
(三)转变思想理念,提高公共服务意识
县级政府要转变传统的“官本位”的思想,深入推进作风整顿,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要时刻清醒认识自己是人民群众公仆的身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在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优化农业农村发展,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放在首位,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己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以民生为导向的职能转变方向,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星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8.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 nt_5325534.htm》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4]于建嵘.县级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