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索面
2020-05-19朱敏江
朱敏江
面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符号之一,而索面便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面食。
面桁、面柜、面箸、支架,做索面所需行头较多,因此往往要几家人一起才能置办下完整的一套。在老家时,每次做索面,母亲和婶婶们都会一起动手,早早地将面柜清洗干净,将竹制的长面箸洗净晾干后,用菜油一根一根从头到尾抹得油光瓦亮。
进入初冬,便到了家人们为做索面而忙碌的时节。头天晚上,在母亲的招呼下,女人们将面粉和盐按比例称好放入冷锅,倒入水进行充分搅拌。擂面团是体力活,父亲和叔叔们自然争抢着来做。他们挽起袖子,双手握拳照着面团锤去。几番下来,面团表面不断变得光滑,内部也开始变得均匀。
轮番擂动后,面团进入了面板。球形、椭圆形、长圆形,在女人们的巧手中,面团变幻着各种立体图形,最后在揉搓中定型为一根长长的圆条。在面板上洒了一些干面粉后,她们边揉搓,边将圆条由里向外一圈圈、一层层盘绕在宽大的磨浆桶里。
第二天天黑魆魆的时候,女人们便已经忙开了。她们先将发好的面条以“8”字形,一圈圈搓绕在两根相距十多公分一端固定的长面箸上。她们双手有节奏地搓绕着,动作娴熟,就像在编织一件异常考究的艺术品。从底部搓绕到箸端,然后轻轻取下两根面箸,将一根两端卡住面柜,另一根下垂挂放在面柜里。如法炮制、依次搓绕,直至所有的面条均挂放于面柜中,最后盖好面柜。
因为几道工序都离不开一个“搓”字,“搓”和我们浙南的方言“索”意思相近,索面便因此而得名。
架好面桁,面条也在温度的催化下“熟”透了。此时,女人们从面柜中取出绕着面条的两根面箸,将其中一根插入布满圆孔的面桁。接着一手拿着另一根面箸牵引面条轻轻向外拉抻,一手拿着空面箸压在面条上配合着滑动,面条就像练舞的少女开始舒展起超凡的弹性。待到面条充分展示韧性后,她们便根据长度调好距离将另一根面箸也插入面桁。随后两手各拿一根空面箸轻轻压着面条来回慢慢滑动,并不时将面箸伸进两层面条中间上下扩张,避免面丝粘连。在如此循环中,一根根面条吃着面箸的压力,不断悠然地变细变长,幻化成一缕缕白色的细丝,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幕纯洁的“白纱”。
不得不佩服农家人的智慧,没有掌握多少化学知识,却能将盐分、水分和面粉完美组合在一起,赋予面条神奇的韧性和弹性,任由拉抻而不会轻易折断。等到将面丝的韧性彻底拉抻至顶点,女人们便将两根面箸收起插入相邻的两个面桁孔中,再从面柜中取出另一副面条进行拉伸。
一幕幕“白纱”在农家小院次第展開,远远望去,就像几位仙女正拨动柔软绵长的琴丝,为人们演奏一首空灵悠远的古典乐曲。满桁如丝如缕的索面,玲珑曼妙,飘逸洒脱,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王母娘娘看到院子单调,特意派出织女下凡,为人间织出一件件银缕衣,也为院子织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此时,我们几个孩子搬来竹椅守在院子里,以免鸡鸭等“不速之客”闯进来。我们可不敢有丝毫大意,因为鸡鸭们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叼下几根面丝就跑,破坏眼前面桁上绝美的“白纱”。
在冬阳和柔风的共同作用下,面丝在我们眼前发生着神奇的变化,随着水分慢慢蒸发,原先异常柔软的面丝开始慢慢变干变硬。自然地风干,让索面拥有了光鲜白亮的炫人光泽。
做完一家就做下一家,以后的几天,谁都不会缺席,几家人会继续一起做索面,直至每户人家都收下几篾箩的面。合作做索面,无形之中拉近了几家人的关系,也成了维系亲情和邻里友情的最好纽带。
索面因为做工特别考究,制作不易,显得弥足珍贵,在我们家乡,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产妇坐月子,或尊贵的客人到来才会烧制索面。因此我很庆幸家里有一位会做索面的母亲,可以比一般的孩子多一些吃索面的机会。
每当家里有客人时,母亲就会烧制浇头索面,这是家里待客的标配。在柴火的燃烧下,锅里的汤水开始翻滚,母亲便瞅准时机将索面下在锅里。在另一口稍小的锅中,母亲切好鸡蛋丝、冬笋丝、腊肉丝、豆腐皮、豆腐干、油泡片、黄花菜,将各种农家菜品精致搭配做成浇头。起锅了,母亲一手拿勺一手拿筷子,将索面舀到宽大的白瓷碗里,然后舀起浇头浇在纯净透亮的索面上。浇头和面汤缓缓交融,碧绿的葱花点缀其间,香气和色泽构成了超强的立体冲击。
母亲将面碗端到桌上,只见浇头在白色的大碗上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圆锥形。客人们怕吃不完浪费,往往在开吃前会用筷子夹一些索面放回锅里。母亲看见了,马上又会给客人加一勺浇头。再看那大碗,顶上还是一个漂亮的圆锥形,这一夹一加之间,农家人的待客之道得以尽情诠释。
客人的到来也给我带来了口福,因为我往往也能得到一次大快朵颐的机会。在日子不甚宽裕的年代,我真希望每天都有尊贵的客人到来,这样我就能蹭上一碗诱惑力十足的浇头索面。柔韧、咸香、爽滑、鲜美、暖胃,在干冷的冬天,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浇头索面,就是解馋的最好美食,也是心灵的最好慰藉。
时代的脚步快速前行,各种制面机器也应运而生,它们强势入侵各类面食的制作流程中。在先进制面机器的催化下,很多的面食也变成了“短平快”的产物,原先烦琐而讲究的制作工序慢慢消失,只能在记忆的长河里依稀找寻。
但在众多面条中,仿佛索面是最不解风情的,仍旧“固执”地保持着原来的所有工序。手工揉面,手工搓条,手工绕箸,手工拉抻,自然风干,手工收面,全程让机器很难有一丝一毫的侵入机会。在这个冰冷制面机器横行的时代,索面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特有工序,维护着自己的手工美名。
如今,索面顺理成章地成了家乡的一种特产,做索面也成了一种新兴农家产业,它们为乡民们增收致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我想,正是对纯手工的极致追求,让索面能够成为捍卫传统食品工艺的一道风景,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也许,这就是它所揭示的一种生存奥秘吧!
如今,我们全家都已搬到城里居住,但母亲还会应邀回老家和大家一起做索面,每次少不了带一些做好的索面回来,而我当然也能沾光品尝到这一美食。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官路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