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试验区生态治理政策的变迁

2020-05-19付玉林

乡村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

[摘 要] 毕节试验区成立30多年以来,经过了一系列生态治理政策变迁,其生态治理政策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改善,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为此,本文梳理和回顾试验区生态治理政策的变迁,以探析今后毕节试验区生态治理政策的发展趋势,为其他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治理;政策变迁;毕节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7-119-3

生态治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加剧而出现的[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变得日益严峻,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球在生态治理上也逐步达成共识。1988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试验区要发扬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尽快打开试验区工作局面。毕节试验区成立30多年来,我国各届国家领导人都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对毕节试验区生态治理提出一系列政策方针,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使毕节试验区摆脱了贫困,走出了生态“怪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但其生态治理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今后的生态治理工作面临考验。

1 邓小平的生态治理政策及成效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还结合中国国情,号召人们植树造林来绿化祖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先后提到环境保护问题和植树造林事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行为主体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保障。1981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已相当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全国人民必须采取相关行动保护生态环境。1983年,邓小平谈及农业时指出:“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2]我国生态治理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关于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由此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在这一时期,毕节试验区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也大力响应国家生态治理政策,开始植树造林,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问题。早在1986年,海雀村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时常晴天尘土漫天,雨天泥沙铺地,原村支书文朝荣决心开始带领村民植树造林、保护家园,改变这种生态环境恶化、落后贫穷的局面。他认真思索到,海雀村的贫困根源在于生态环境恶化,由于环境问题,当地庄稼收成才會如此少。由此,他开始动员村民们上山植树,经过不懈动员与劝解,村民慢慢接受并积极参与,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光秃秃的山坡上长出了树林。如今,海雀村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林场达到893.33 hm2,林木经济估值4 000多万元。1988—2018年,海雀村农民人均收入从33元增加至8 493元,而且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至82.5%。毕节试验区还有其他类似海雀村的地方,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人们逐渐走上了脱贫的道路。然而,这时国家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意识还很薄弱,毕节试验区在生态治理方面还存在缺陷。

2 江泽民的生态治理政策及成效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治理政策。第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指出:“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同年10月,江泽民亲临毕节试验区贫困乡村,视察扶贫攻坚工作。他指出,贫困地区的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务实作风,要做好扶贫工作,要加大科教扶贫力度,尽快使广大贫困农户解决温饱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法制化进程。江泽民在1996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提到,我国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避免走资源浪费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同时,为了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第三,全国人民要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许多地方已经严重缺水,要节约用水并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南水北调工程。

在此阶段,毕节试验区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荒漠化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水源得到长久有效保护。吴长书、糜小林、王福忠等一大批践行生态环境治理的奉献者,始终牢记毕节试验区的使命,坚持不懈地摸索,为毕节试验区奉献了整个青春和满腔热血。试验区这一时期生态治理仍存在问题,即水资源相当短缺,工业排污总量仍在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总之,生态治理体系需不断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仍要不断加强。

3 胡锦涛的生态治理政策及成效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胡锦涛同志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系列思考与实践。第一,他提到经济不仅和环境同时抓,而且要大力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4]同年,胡锦涛在中央国家机关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到贵州视察,在修文县与毕节试验区交界的六广河大桥上,胡锦涛亲切接见了试验区党政主要领导。胡锦涛强调,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要不断加强,不能有任何一丝懈怠。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其中就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胡锦涛同志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解决我国生态治理等问题。要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得运用好科学技术。第三,胡锦涛多次提到生态问题是全人类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全人类团结起来为生态治理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生态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这一时期对于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不但以改善生态、发展经济为目标,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第一,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成效,水土流失明显降低。第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第三,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实现3个同步增长。第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第五,源头污染得到控制,农村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第六,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经过一系列治理之后,得到极大改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毕节试验区人口密集、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就,但是仍处在生态建设的相持阶段,局部地方破坏与治理同时存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4 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政策及成效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面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形势,习近平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發展的千年大计。”[5]除此之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着重提到要为人们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7]生态文明走向新时代,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也体现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2018年7月19日,习近平在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好重大环保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2019年,习近平曾多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中要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

在实行了一系列生态治理政策后,毕节试验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绿色产业和扶贫攻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建立了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保护体系。在造林绿化实践中,百里杜鹃风景区等成为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并且成为旅游胜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地方纷纷建立了生态化产业,治愈了石漠化严重的毕节试验区。近5年来,毕节试验区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制定了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评制度等。2017年,全域内重要江河湖泊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9.47%,比控制目标高出6.1%。大力实行水源保护工程后,毕节试验区污水处理厂不断增加,水源地水质大幅度提高。大气防治污染行动的实施,使得2017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2%,所有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在94%以上。此外,水土保持工程效果较显著,其中“3356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治理取得了成效。

虽然毕节试验区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人们的生态意识仍有待提高;环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毕节试验区要改变传统宣传方式,运用网络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引导更多人才流向毕节试验区;要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毕节试验区绿色发展。

5 结语

毕节试验区一直坚持着“近期做示范,远期探路子”的战略定位,成立30余年以来不断探索脱贫道路,不断总结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经验,在毕节试验区生态治理中既坚持稳扎稳打,摸着石头过河,也十分重视开拓思维和大胆创新,一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总体上来看,毕节试验区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参加生态治理,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柴茂.洞庭湖区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21.

[7]陈金清.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付玉林(1995—),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阈下的互联网与生态治理
浅析轻度盐碱地整治生态工程技术
城区河道现状及生态治理途径分析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
德国生态治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迪
政府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