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积累经验 提升质量观念
2020-05-19熊玮
熊玮
摘要:质量观念的建立,需要实践和操作体验来辅助。在教学中,设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必不可少,教师应当基于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不断帮助学生完善感知,提升质量观念。
关键词:实践;经验;直观体验;动手操作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的学习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质量问题,学生也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观念,但对于学生来说,物体的质量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不关注,更谈不上灵活应用质量单位了。因此,让学生初步建立质量的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运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课前实践,唤起经验
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都属于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往往存在共性,所以教材的编排上有一定的类似。教材虽然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质量的表象,但是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应提前将学生置入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环境中,有效地将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为了唤起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更好地实现生活与数学的对接,在教学前我设计了一次实践作业:
1.和妈妈一起到菜场,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多少?再帮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2.到超市看一看,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做单位的,各是多少克?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
3.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举例说一说。
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初步感知克用于计量较轻的物体,千克用于计量较重的物体,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通过购物观察物体质量和拎一拎感受物体质量,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对轻、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克与千克的运用有初步的感知,部分同学能根据物体质量的轻重比较准确地运用合适的质量单位。
二、直观感受,建立经验
量感体验是个体的,非传授可得,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自我建立。为了让学生更充分、直观地体验,除了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和测量工具,我还在课前给同学们发放了“学具准备单”(如下表),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更充分。
1.两袋不同质量的食品。
2.一件1千克的物品。(男生) 一件1克的物品。(女生)
(一)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
(1)出示一个口香糖、一小袋饼干。
请一位同学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g”表示。
(2)感知1克。
教师:拿出1克的物品放在手心掂一掂。
教师: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分组活动,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我给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袋子,里面装了一些东西,请组长将2分硬币拿出来,给大家掂一掂,说说大约是多重。
教师:这枚2分硬币就是1克,请同学们把袋子里的其他物品也拿出来掂一掂,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是1克呢?
(二)认识千克
1.出示盘秤。
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
除了指针、刻度,还有两个字母“kg”。
2.认识、感受1千克。
(1)“kg”是“千克”的字母缩写形式,“千克”是一种质量单位(板书: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两大格就表示2千克……
(2)在秤上放两袋盐,指针指向“1”。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两袋盐的质量是多少吗?(1千克)
3.深刻感悟1千克有多重。
(1)请几位同学上来掂一掂两袋盐,说说感受。
(3)各小组交换一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一下是否一样重,进步感受1千克。
(3)组员之间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再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比一比这些物品比1千克轻还是重?
认识“克”和“千克”,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让学生体验1克和1千克的感觉,只有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亲自参与,掂一掂,直观感受质量的存在;说一说,深刻体悟对质量的感受,再比一比,形成对单位名称直观生动的理解。
三、课后体验,累积经验
事实上,对于质量的体验并非一堂课就能达成,应延伸到课后的活动中。我将盘秤放在教室里,找了专人负责。每个孩子都拿出身边熟悉的物品,如文具盒、书包、课本等,先估一估,再在盤秤上称质量,然后来掂一掂、拎一拎体验这种感觉。从而提升估测的能力,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随后,我在全班进行了一次后测,来检验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合理判断能力。
在( )里填上合适质量单位。
一个西瓜重5( ) 一只山羊重3( )
一个梨重200( ) 一支铅笔重5( )
一只鸡重3( ) 一条鱼重1( )
小明的体重是25( ) 笔记本电脑重2( )
经过统计,全班49个学生参加后测,全对有35人,占71.4%;错1个有9人,占18.4%;错2个有4人,占8.2%;错3个有1人,占2%。
质量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自我感受中逐步生成的,不可急切。经历多次这样的活动,学生通过体验,不断调整心目中的“质量表象”,建立l克和l千克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质量,为实际生活中的估量打下基础,让数学在生活中真正发生。
(责编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