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抗击重大疫情的历史智慧

2020-05-19朱一华

各界·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智慧历史

朱一华

摘要:疫情,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出现。中华民族在与疫情的斗争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了一套集“预防、宣传、救治、善后”于一体的完整理论和有效方法。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历史智慧对于今天的防疫抗疫事业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击疫情;历史;智慧

疫病,古已有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疫病的斗争史。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录以来的3500多年历史中,有明确记载的重大疫情多达500次,大约平均每7年就有1次举国震动的疫情。面对肆虐的疫情,中华民族从未屈服,而是一如既往地抱着坚定的信念,不断与疫情顽强斗争,取得一次次辉煌胜利。在中华民族抗击重大疫情的艰难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集“预防、宣传、救治、善后”于一体的完整理论和有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的典型案例,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因此,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地剖析、审视、总结历史上抗击疫情的经验做法,于今日大有裨益。

一、提前预防,是阻止疫病产生和蔓延的首要环节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卜辞中就有了通过洗手、洗面等方式抵御疾病和瘟疫的记载。此后,注重预防克服疾病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有了多方面、常态化的预防措施。一是保持个人卫生。先秦时期的律令规定,为保持清洁,官员每隔五天就要进行一次沐浴。《续汉书·礼仪志》云:“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灰为大洁。”可见,汉代官员与百姓已经有了通过清洗沐浴,去垢除菌,抑制疫病产生和流传的习惯做法。二是注重饮食健康。古人尤其注重饮水卫生,通过确保源头水质,来控制和减少疫病的产生和传播。夏朝时就开始凿井汲水,逐步取代没有卫生保障的河水。汉代史书记载:“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告诫人们“凡果落地,隔夜尚不可食,而况虫蚁食者乎?见之者切不可食。”古人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切断“病从口入”的可能。三是保持居所清洁。为了防止病菌传染,商周时期古人就选择高亢向阳之地设置居所,并实行人畜分居。南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提醒人们:“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清代的《鼠疫抉微》告诫人们:“防避疫邪之法。当无事时,庭堂房屋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洁净。房间窗戶通风透气。”

二、广泛宣传,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之举

为了让民众快速准确地知晓疫病的症状和救治方法,古代政府在扩大宣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努力。唐玄宗为了达到“务于速效”的目的,“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要求各州县把《广济方》中常用药方简洁明了地抄录于木板石条上,在州府大道和村坊要路长期榜示。此种做法,不仅普及了疫病常识,而且可以迅速对症下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宋朝以后,对抗击疫情的宣传逐渐标准化、专业化、常态化。北宋仁宗时期专门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医学书籍的普及度和使用率,成为了中央政府考核地方官吏抗击疫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后,官府在民间推广的医书不断创新体例,内容上追求简明实用,形式上侧重简便易携。随着抗击疫情宣传方式的不断革新和完善,治疗疫病的医学书籍明显增多,抗击疫情的能力也大幅提升。

三、及时救治,是抗击疫情的重中之重

古人对疫病患者的妥善治疗,一是注重发挥官吏群体的中坚作用,二是采用隔离治疗的科学方法。疫情发生时,官吏群体责无旁贷地成为抗击疫病的主力军。隋唐以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官吏组织医疗人员具体救治,已然形成定制。唐朝大和六年,江南疫情横发,唐文宗下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为了保障药品药物及时供应,元朝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惠民药局”,皆备良医妙药,形成了自上而下抗击疫情的强大网络。早在商周时期,隔离治疗的思想已经产生,并且提出了“介疾有喜”的正确主张。隔离治疗的地点起先是政府因时制宜设立的临时性医救场所,隋唐时出现“四时供承”的常设性疫病隔离医院。宋朝开始大量设立隔离场所,宋真宗时期在各路设立“病囚院”,宋徽宗时期在各州县广泛设立“安济坊”,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清朝时为避免天花传染,有针对性地设立“避痘处”。隔离治疗思想的深入发展和隔离场所的大量建立,有效遏止了疫病的传播,对快速消灭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做好善后工作,是抗击疫情取得圆满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疫情过后往往伴随生产中断、经济凋敝、流民剧增等不利因素,做好善后工作事关社会安定和国家发展。古代政府多措并举,以求尽快消除疫情后续影响。一是“开仓赈济,安辑流民”。疫情一过,灾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开仓赈济的做法,不仅能让灾民果腹度日,还可以让流民就地休整。西汉初元元年,关东水灾导致疾疫横行,元帝下诏“开仓赈济,赐寒衣”。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下令:“去冬天降疫疠,吾甚忧之。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二是减免赋税,恢复生产。组织百姓生产自救是促使国家尽快恢复元气的有力措施,而对于遭受大疫之后的灾民而言,减免赋税尤为紧要。面对“关东大疫”,汉元帝曾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东汉元初六年,“会稽大疫,除田租、口赋。”三是安葬死者,抚养遗孤。疫情之后,往往会出现“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景象。对死者的安葬和遗孤的收养关乎人心稳定。汉平帝元始二年下诏:“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唐代大和年间发生灾疫后,文宗指示地方官府对灾后遗孤进行登记造册,在保障供给两个月口粮的基础上组织其亲戚收养,并且要求持续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王文涛.汉代的抗疫救灾措施与疫病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智慧历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