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靖边县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
2020-05-19高金良
高金良
摘要:乡村民俗文化作为依附于农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育农村社会的一致性和构建社区共识。靖边县的民俗文化随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而逐步强化,一些传统民俗特别是集体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和民间技艺处于后继乏人,甚至有濒临失传的境况。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靖边县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出发,分析靖边县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进而探讨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乡村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靖边县的民俗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研究发现,靖边县的民俗文化既保留了大量传统乡村文化元素,又深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进步与复古并存的发展态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靖边县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
(一)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
乡村民俗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农耕文明中形成并积淀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主要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以及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二)乡村民俗文化内容的变迁
按照乡村民俗文化的内容,可将乡村民俗文化分为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游艺的民俗三个方面,总体来看,近四十多年来靖边县乡村民俗文化内容变迁的基本特征是:新式的、现代的、文明的民俗文化基本确立并占据主要地位,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变乱重新焕发光彩,带有迷信色彩、落后因素的陈规陋俗仍有一定空间,中式的民俗文化深深扎根于广大乡村并占据主导地位,西式的一些文化风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
1.经济的民俗方面,生产、交易、消费生活习俗更加贴近城市。农民的经济收入除了农牧渔业生产之外,还有来自务工、商业、创业等途径的收入;农民对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等科学观念逐步提高,不再单纯追求大鱼大肉,转而重视营养的科学搭配;农民对服饰的时尚性、舒适度要求逐步提高,也强调个性的展示;农村住房基本实现楼板房,甚至在我县东坑镇出现商品房,农村居民从过去的相对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居住过渡,农民更倾向住在镇上、公路边等交通更为便捷的区域,更有甚者有些农民已在县城里购买了商品住房。
2.社会的民俗方面,靖边县的乡村民俗在保留诸多旧俗的基础上更加趋近文明。如婚庆礼俗呈现新旧结合、中西结合的特点,结婚自由、离婚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观念,网恋、闪婚等在靖边县的乡村早已不是陌生字眼,在结婚仪式上则出现亦新亦旧、亦中亦洋的趋向,旧时普通婚俗如“站大小”等,虽有简化但仍然存在,中式婚俗与西式婚俗在同一婚礼上亦有展现。生育观、教育观、择业观方面的变化也非常显着。如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被较普遍接受,优生优育的意识非常强烈,农村产妇进城到医院分娩,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中青年一代农村居民更愿意到城市中寻找就业机会等。
3.游艺的民俗方面,传统的乡村游藝民俗与农村居民农牧耕渔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农民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经济民俗发生变迁,游艺民俗也处于失去生活营养的窘境。特别是广泛流传在靖边这块土地上的信天游,它语言质仆,曲调优美感人,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人们喜爱的的民间音乐形式,因而经久不衰。靖边信天游就是即兴演唱,无拘无束,张口就来。歌词的内容大都是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正因为它贴近生活,易学易唱,所以不分男女老少,张口就唱,便于流传。但是现在文化消费的快餐化、网络化对乡村民间文学和文娱活动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正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因此,如何留住“我们的最美乡愁”, 已极具紧迫性。
二、靖边县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靖边县的乡村社会被整体纳入一体化的进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多重因素在乡村民俗文化的建构、解构与重构中产生重要影响,直接推动乡村民俗文化的巨大变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的烙印
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社会流动性增强,从而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四十年多来,中国乡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转移,这种转移以候鸟式迁移为主、输出性转移为辅,绝大多数乡村人口的最终归宿仍然是乡村,而把城市作为他们暂时的驿站。靖边县的人口流动也逐步显现出农闲进城、农忙回乡,或者春节在乡、平时在城的状况。
(二)文化繁荣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中国乡村,日益被纳入一个各种文化交融的开放环境中。乡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大范围经济交流,带来城市文化的融入、西方文化的渗透,乡村民俗文化的面貌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点。实际上,乡村民俗虽然不断吸纳着新文化元素,但始终保留了乡村文化的某些特质,从而表现出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变迁的某种文化韧性,乡村民俗变迁中出现的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叠加,亦是农村社会应对社会变迁的一种生存策略。
(三)网络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开放与互动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长期闭塞的乡村与城市同步,也改变着乡村民俗文化。过去正月拜大年非亲自登门不可,即使天气恶劣,路途遥远,也要崇礼守信。如今电话、短信、微信拜年已成为时尚,特别是微信视频通话功能的开通,以及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使得人们“随时见面”成为可能,社会交往方式从面对面变成了线连线。曾经的看秦腔戏、听陕北说书等民间娱乐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的快手、抖音等娱乐APP。当然,乡村民俗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的,互联网在解构乡村民俗文化中一部分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新的乡村民俗,如重视治理效率、遵守规则和规范、重视交往主体的平等互利等。
三、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举措
城市文化的强势挤压和乡村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主动融合。长此以往,乡村民俗文化将会呈现同质化并日渐衰落的趋势。因此,保护、继承和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势在必行。
(一)引导乡村民俗文化建设方向
政府应发挥政策导向和宣传教育优势,在农村地区做好主流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加强对乡村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把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引入课堂,开设知识性、实践性、表演性强的课程,选择乡村民俗文艺教育读本、音像资料等,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政府要正确引导乡村民俗文化建设的方向,对民俗文化建设中已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错误思想、消极活动进行制止、取缔,为建设农村民俗文化提供良好环境。
(二)保护、开发乡村民俗文化
政府对农村民俗文化要采取保护性的策略,在保留、弘扬本土农村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基础上,积极鼓励乡村民俗文化交流,注入现代内涵,做好乡村民俗文化“抢救”工作。要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技艺,使乡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将商品经济机制引入民俗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与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实现乡村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对乡村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
农民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文化的融合对乡村民俗文化形成极大挑战,部分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应加强农民对乡村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克服传统狭隘思想,用发展眼光看待乡村民俗文化。同时,对外来文化应持辩证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乡村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过程中,仍然保持自身的发展方向,展现时代和中华民族特点。
乡村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靖邊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底蕴丰厚,挖掘和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对于靖边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弘扬乡村旅游文化深挖民俗文化内涵[J].经济论坛,2017.
[2]石奕龙.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与保护[J].神州,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