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和逆向设计
2020-05-19潘静
潘静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从教十几年的笔者来说,有时候凭着经验觉得自己已经对工作游刃有余了,却常常不确定学生到底还有哪些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会不理解,脑子不好反应不行作为解释的原因,往往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读一读記一记多写几遍也就应运而生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为了成功地推动理解,我们必须逆行思考,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真正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一、明确目标,架构理解
逆向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我们有很多教学手段,但所有的教学手段都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就是能打通学生的思维,基于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后续学习的铺垫,这里,架构理解是必不可少、事半功倍的。
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的大门,它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
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三)》第1课时中,学习目标为: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感受新的数位顺序表的产生尤其重要,所以在初步认识小数意义是为了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能运用单位之间的关系换算成小数形式,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在计数器上表示小数,从而引起计数器的扩充。“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出0.2?”“对比小数部分的数位和整数部分的,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得到扩充与思考,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才能更好地建立好数感,为进一步比较小数的大小,计算需要小数点对齐等等都做了位值的铺垫。
二、量规指标,要素设计
有什么证据能表明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什么样的评估任务或证据能够抛锚于单元中,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为了确定学习的理解程度,我们需要获得什么样的证据?
(1)需要一些真实的表现性任务。教学目标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具备挑战性和可能性。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照顾这种真实性。
在计数器上表示“0.2”,这是一个与真实世界相联系的情境,需要学生去判断元认知的计数器与现在的冲突在哪里,但是有整数数位的扩充经验,具备创造的经验与能力,能探索,并且画一画、试一试的形式能获得真实的“测试”材料。“扩充”这扇大门打开以后给了学生不断调整和反馈的机会,这样的任务最终指向目标。
(2)需要用量规评估理解。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应以什么指标来判断和区别学生的表现呢?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面、哪些内容来判断学生的表现是否成功?应该如何描述并区分质量水平、熟练程度以及理解层次之间的不同?整体型量规可为学生作品提供一个综合的印象,并对产品或表现产生单一的分数或等级排名;分析型量规将产品或表现划分为不同的特征或维度,并分别进行判断。
我们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光只是一个期末的总分(整体型量规),还需要很多平时点滴学习的过程材料(分析型量规),平时的我们更注重正确与否,很多时候都是非对即错的双向题,其实很多时候看不出学生的理解程度,所以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状况百出,都和不理解有关。我们要关注学生表现,也要关注理解,引导学生自评,预测关键误解等,动手操作、给出解释都能为理解扩充证据。
(3)需要抓住一些要素设计。以前我们常常只关注自己如何设计才能完成内容,现在我们必须要转向思考:谁是学习者?他们需要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开展学习?任务中各自表现如何等等都是我们要关心的。最佳设计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确保学生了解所学单元的目标以及原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工具、知识,以及技能来实现表现目标;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来重新思考大概念,反思进展情况,并修改自己的设计;为学生评估进展和自我评估提供机会;量体裁衣,反映个人的天赋、兴趣、风格和需求;合理组织,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理解,以上这些都是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三、深度学习,重在理解
成功的教学不是使用一大堆技术,也不是给学习者反馈许多词汇,而是通过词汇、活动、工具、引导性反思、学习者的努力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是一个复杂的、交互的成就,而不是单向的技能组合,教学成功的终极指标是——结果。我们能把教学目标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情的情境切入,设计正确的体验,激发引导学生者思考和研究,对知识梳理,建立教学流程的顺序,厘清主要概念,随着工作进度的展开,学生获得持续性体验,反思中往前一步一步行走,会质疑,能建构,促进学生思维,这样才是基于理解的教与学。
追求理解的教学是一项需要终身投入的工作,就像理解一样,是不断深入——探究——质疑——再探究——反复进行才有的收获。读完这本书,很多思想和观念深深打动了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困惑的原因,但想消化其中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经验积累,慢慢品,理解义无反顾的教学之路需要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确保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这是我毕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