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英语教与学互动的有效模式
2020-05-19刘妍
刘妍
摘 要 依据英语教与学的特点,为教与学互动提供理论基础,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英语教与学互动的基础。“阶段侧重”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扫除了英语教与学互动的障碍;精讲精练是有效解决荚语教与学矛盾的基本方法;“五技并举”全面发展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教与学;互动理论;素质教育
当前,英语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的矛盾。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素质。如何使这个目标与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可回避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中国英语的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等具体情况下,着重解决学习者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各种类型学生都能在和谐竞争的气氛中得到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包括应试、复习、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言堂”“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按照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思路建构学习金字塔,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各年级、各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要通过循序渐进来促进知识学习与吸收,以不断让学生乐知、乐学、乐悟,在认识上因此产生一种成功、自励自信的良性循环,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克服困难的自觉行为,并转化成推动他们自学前进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三个环节,以便保证循序渐进思路的有效实施。一是全面了解把握学生的素质,了解学生智力、学习能力、基础等差異,使教学有的放矢。二是稳定推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不能操之过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在稳步地形成和提高。三是强化机制,注重养成。
一、“阶段侧重”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扫除英语教与学互动的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阶段,英语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练习材料和题型训练,并要求学生在阶段复习中多动手动脑,主动归纳、总结、梳理所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考复习分为“阶段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又侧重于“阶段训练”。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教育角度来看,阶段训练的侧重点是基础知识。专项训练侧重于能力培养和解题技巧的点拔,综合训练侧重于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有阶段训练中打牢了基础知识,才能在解题技巧、应用英语能力上让学生运用和提高,使学生达到质的飞跃,阶段侧重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阶段侧重着重加强和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教与学互动扫除了障碍。教师在实施过程,要注意抓好“三评”,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更加主动投入学习,更多获取学习经验,使教与学真正互动起来。
二、“精讲精练”有效解决英语教与学互动的基本方法
“精讲精练”是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短期内消除知识盲点的教学方法,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求达到考纲、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具体做到对考点、疑点、难点、重点的具体分析与讲解,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方结合,用讨论、讲评、归纳、总结、竞争等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精心讲解,点拔学习中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学生自觉归纳学习、跳出题海,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双边活动的增加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减轻学生在学习阶段的紧张心理和压力,是英语教与学互动的基本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一是精讲。精讲不是少讲,要求教师以“大纲”为准绳,把精力放在每一阶段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有时可只讲几个词、词组、语法项目。二是精练。精练是少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安排有侧重的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安排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训练。三是精串。精串不是乱串,要调动学生求知学习欲望,通过多种形式把知识点、语法、词汇等串联起来讲解,让学生归纳、整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和知识的系统化,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五技并举”全面发展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最终目的
英语教学目的是针对教学大纲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必须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上下功夫。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翻译。翻译作为英汉对比的手段,可以使学生发现语言的本质差别,在复习时运用翻译手段可以使多种语言现象和多个语言点结合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使学生举一反三,纵横对比,方便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五种技能的全面培养,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习信心。
这是一种快捷、高效的复习法,是科学、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有效促进师生教学互动,达到把英语语言教学纳入整体素质教育目标的科学的英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张永志.浅谈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26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