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2020-05-19郑兴月

健康大视野 2020年9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中西医结合

郑兴月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

Abstract:Objec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research.

Key words: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emorheology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9--01

目的主要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對照组(4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所在医院2017年6月~2019月10月收治的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及治疗标准,年龄41~80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25±3.57)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38±3.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患者进行常规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降脂稳斑、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等治疗。同时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扩充患者血容量,营养脑细胞,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吸氧。患者发病初期常伴随脑压升高、血压升高、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必要时及时适当降低颅内压,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日1~2次,或给予甘油果糖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调和阴阳、补气行血药物为主。处方:牛膝10g,地龙15g,桑寄生15g,熟地黄15g,红花10g,丹参15g,川芎10g,黄芪30g,黄精15g,桂枝6g,全蝎6g,白术15g,桃仁10g,赤芍10g,当归15g。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若有舌体强硬、活动不灵活、言语不流利症状,加郁金15g,石菖蒲15g,胆南星15g;若有口眼?斜症状,加僵蚕15g,白附片15g(先煎);若有手足肌肤麻木不仁症状,加法半夏15g,枳壳15g,茯苓15g;若有血压升高症状,加钩藤15g(后下),菊花15g;若有心悸多汗症状,加五味子30g,太子参30g,麦冬30g;若有便秘症状,加郁李仁15g,火麻仁15g。连续治疗2周。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0,P<0.05)。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具有病死率、致残率、发病率高等特点,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失语、偏瘫等神经缺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患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研究表明,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但该病治疗过程较复杂,如若只从单一方面治疗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应该采取多途径、多层次的康复训练和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病机为瘀血与痰浊互结,脉络受阻,血不能荣、气不能行,经络痹阻、气血瘀滞所致。因此,治疗主要以化痰开窍、活血补气通络为主。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补气;归尾活血;川芎、桃仁、赤芍、红花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具有化瘀通络、活血醒脑之效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临床特征为病情凶险且发病迅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意识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常采用西药治疗该病,虽取得一定效果,但长期应用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如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情绪异常、吸烟酗酒等,其发病诱因主要与心脏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肥胖等有关。临床表现包括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发病时出现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肢体瘫软、强烈痉挛及两手紧握、牙关紧闭、大小便闭、出汗等症状,治疗后能够恢复神志清醒,但常会留有言语不畅、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后遗症。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以男性居多,常在睡眠或休息时发作。中医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发生与中风后筋骨失去营养滋润、精血亏损、肝肾虚弱、风痰阻滞、脉络瘀阻、气血虚等有关。中医治疗以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祛痰息风、清热解毒、补气行血、通腑泄里等为主,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辨证治疗,同时配合扩溶、抗凝降纤、抗自由基损伤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低颅内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王永炎.再度思考提高治疗脑血管病疗效的难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164-1166.

孙塑伦,高颖,孙建宁,等.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8,59(2):175-180.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中西医结合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不同温度的造影剂粘度对CAG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