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前和后
2020-05-19曹叶秋
曹叶秋
设计意图
阅读区里投放了新绘本《三个笨学生》,孩子们对变色龙、小蛇和螃蟹三只小动物分辨前后方位的故事特别感兴趣,议论纷纷。同时,我发现部分孩子很容易混淆前和后的概念,因此追寻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借助儿歌,理解、分辨物体的前与后。
2.以自身为参照物,正确描述前、后、上、下等方位。
3.主动参与游戏,在游戏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绘本故事PPT,变色龙、小蛇和螃蟹的影子图片,为每个幼儿提供变色龙、小蛇和螃蟹的头饰各一个,三张小椅子(分别贴有红、黄、蓝标记)。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出示森林图片,引出“动物幼儿园”。
提问:今天曹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里逛一逛。听说森林里新开了一家动物幼儿园。看,这是谁?(鳄鱼老师)我们和鳄鱼老师打招呼!
2.分别出示螃蟹、小蛇、变色龙的影子图片,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提问:鳄鱼老师的三个学生也来了,他们喜欢捉迷藏,猜猜他们是谁?
①几号动物是小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弯弯扭扭的身体、椭圆形的脑袋)
②几号动物是螃蟹?他有什么?(大大的钳子)
③一号动物是谁?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变化身体的颜色)
(2)小结:鳄鱼老师有三个学生,他们长得不一样,所以每次鳄鱼老师教他们本领的时候总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
(环节自评:我以幼儿最喜欢的“捉迷藏”游戏导入,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进行整合,引导幼儿在游戏氛围中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观察三种不同的动物形态,了解其基本特征,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二、借助儿歌,认识前后
1.讲述故事,引出儿歌。
(1)观看PPT,讲述故事。(上课了,鳄鱼老师像往常一样,摇起了小铃鼓:“孩子们,快过来,老师要给你们上课了!”小蛇、螃蟹、变色龙赶紧来到老师的身边。“老师,今天您要教我们什么本领呀?”只见鳄鱼老师指着自己的肚子对学生们说:“孩子们,老师要教会你们分清前后。肚子肚子是前面,后背后背是后面。”)
(2)提问:鳄鱼老师要教小朋友什么本领?(分清前后)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看,这两个箭头代表什么意思?
(3)提问:摸摸你们的肚子,你们的前面有谁?(曹老师)摸摸你们的背,你们的背后有谁?(客人老师)原来鳄鱼老师是用这样的办法分辨前和后的。
2.了解螃蟹、小蛇、变色龙分辨前后的方法,学说儿歌。
(1)观看PPT,继续讲述故事。(鳄鱼老师刚说完,小蛇就大叫起来:“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
播放小蛇录音:眼睛眼睛是前面,尾巴尾巴是后面。提问:小蛇是用什么办法分辨前和后的?他是怎么说的?这个办法能帮助小蛇分辨出前后吗?(幼儿戴上小蛇头饰,模仿小蛇学说儿歌)
(2)观看PPT,继续讲述故事。(不一会儿,变色龙也大叫起来:“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
提问:猜猜看,变色龙是怎么分辨前和后的?教师用动作提示,随后播放变色龙的录音:鼻子鼻子是前面,脑袋脑袋是后面。(幼儿戴上变色龙头饰,模仿变色龙学说儿歌)
(3)观看PPT,继续讲述故事。(这时,站在一旁的螃蟹也大叫起来:“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
教师请幼儿看一看图片上的箭头(一个箭头由螃蟹的钳子向下指,另一个箭头由螃蟹的屁股向上指),先猜一猜,看能不能猜对,然后播放螃蟹的录音:钳子钳子是前面,屁股屁股是后面。(幼儿戴上螃蟹头饰,模仿螃蟹学说儿歌)
3.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寻找分辨前后的不同方法。
提问:为什么每个人的办法不一样,但都能帮助自己分清楚前和后呢?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呢?(脚趾脚趾是前面,脚跟脚跟是后面;眼镜眼鏡是前面,辫子辫子是后面……)
4.小结:分清楚前和后的办法还有很多,鳄鱼老师和他的三个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办法。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办法,真能干!
(环节自评:在本环节中,我通过“肚子肚子是前面,后背后背是后面”这样的儿歌句式,帮助幼儿找到规律,并尝试创编。儿歌式的语言、创造性的讲述唤起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思维,同时又巩固了对前后概念的认知)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1.情景一:“滑梯”游戏,分清上下方位。
提问:下课啦,鳄鱼老师带着学生们出去玩游戏。这是什么?(滑滑梯)请小朋友们站在老师的前面!爬、爬,往上爬,爬到高处找洞洞,从上往下快快滑!
2.情景二:“小桥”游戏,分清左右方位。
提问:下一站是哪里?(一座小桥)快站到老师的后面来,我们一起看桥上的风景。瞧,左边有一只美丽的天鹅,右边还有好看的荷花呢。”
3.情景三:“躲避狮子”游戏,分清前后方位。
提问:嘘,这是什么声音?是谁偷偷躲在鳄鱼老师后面?(大狮子)快躲到小椅子后面去!可不能被大狮子发现哦!
教师:大狮子左看看,右看看,什么都没有看到,只好灰溜溜地走开了。孩子们,我们安全了。请回到小椅子的前面去。
(环节自评: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或周围环境的影响。情境化的活动能为幼儿提供具有感染力的环境和条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获得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三种游戏情境,再次加深幼儿对前和后的概念认知,并由以自身为主体拓展到以他人为主体的前后变化)
四、创设游戏,拓展经验
1.师: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按着顺序排队的方法分清前和后。(出示螃蟹在前、变色龙在中、小蛇在后的图片)瞧,谁在前?谁在中?谁在后?
2.“抢椅子”游戏,拓展“前中后”的知识经验。
(1)提问:老师这儿有三把椅子,它们也按着顺序排好队了。什么颜色的椅子在前面?什么颜色的椅子在中间?什么颜色的椅子在后面?
(2)幼儿戴上动物头饰,跟随音乐玩“抢椅子”的游戏。
(3)师:原来随着参照物的改变,前和后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到教室里再去玩一玩“抢椅子”的游戏。
(环节自评:“抢椅子”游戏将前和后的概念拓展到前中后。我引导幼儿自己看图,认识符号,将已学的经验进行延伸。三个朋友来排队,谁在前?谁在后?谁在中?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前后会随着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活动反思
数学绘本相对于其他绘本来说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轻松愉快地丰富数学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我充分挖掘绘本中的数学概念,引导幼儿在阅读中有意亲近数学,在愉快的活动中走进数学绘本的奇妙世界。
1.适度增减绘本内容。
本次数学活动来源于绘本《三个笨学生》,如果直接让孩子完整欣赏绘本,对于小班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我对绘本内容进行适当增减,减去了绘本中关于动物外形特征的描述性文字,增加了以小动物为主体的儿歌表述,帮助孩子以趣味性的方式理解前和后的概念。
2.动静交替演绎角色。
第一次教学活动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帮助老师找前后”和“两人三组找前后”,引导孩子在游戏中辨别前和后。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不能清晰地分辨出前后,因为概念化的方位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确实不容易理解。
第二次教学活动,我尝试引导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故事化、儿歌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孩子的角色意识很强,戴上头饰后,他们一个个变成了故事中的小动物,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反复说着儿歌,边说边做动作。自然的角色代入帮助幼儿巧妙地化解了認识前和后的难点。通过动静交替演绎角色,孩子对于前和后的空间概念有了进一步理解。
3.难易有度激发思维。
我充分挖掘绘本中箭头图标的指示作用,引导幼儿关注箭头代表的不同方位,自主观察箭头指向,猜测儿歌内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探索。幼儿从第一次根据儿歌内容理解箭头含义,到后来结合箭头指示及教师的动作提示猜测儿歌,最后完全根据箭头自主猜测儿歌。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思维得到激发,不断迸发出想象的火花。
4.有的放矢拓展空间。
活动过程中,我适时退后,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自主发现和拓展经验。在“抢椅子”的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将“前、中、后”的方位概念内化于心,并在游戏过程中外化于行。教师有的放矢退后一小步,幼儿前进一大步,在这样的进退中,幼儿的数学思维越来越活跃,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缤纷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