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0-05-19汪敏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润物无声净化美育

汪敏

如今,我们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为国育才思想,可见“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首先,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用美育提升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康、崇高的审美力,为德育教育铸造一把打通心灵的钥匙。

德育教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法国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在其《默想录》中这样表述:“心有自己的逻辑,而理智对此却一无所知。”有人说,美能够涤荡人的心灵,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学的、艺术的范本和学养,培养、提升学生文学的、艺术的感受力和审美力,唤醒他们对内心的尊重,滋养、丰富他们善感、美好而崇高的心灵,从而向真、向善、向美、向爱、向崇高。

语文课程的美育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又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 是语言的美育,用语言的净化来净化学生的思想、心灵。语言的净化,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净化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做好范例。其次是净化学生的语言。净化学生的语言,需要教师用时间和耐心以及巧妙的引导,来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自觉改正。

第二,是绘画、音乐等艺术的美育。正如诗文中往往寄寓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道德观念一样,画家也会在客观事物的形象中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诗文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而借助音乐的美育来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德育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具有十分的优势。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的形式,使音乐与诗文内容相融合,加深学生对诗文意境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家提倡诗教,把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这种“文以载道”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德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受业”“解惑”的同时,还承担着“传道”的大任。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文章所载之道,从而对学生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道德情操、思想价值观念等进行引领和影响。比如,学习巴金的《小狗包弟》、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等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价值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学习毛泽东、曹操、李煜等人的诗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志向与国家、社會、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关系;学习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忠与孝、亲情与国家、事业(职业)等的关系;学习辛弃疾、陆游、杜甫等的诗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爱国情怀……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美育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和影响。

猜你喜欢

润物无声净化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马则中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马启雄
刘作平
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身心净化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净化水泵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