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后补充知识对文本解读的指导作用
2020-05-19潘世伟
潘世伟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插有课后补充知识的文章不多,仔细阅读、研究这些课后补充知识,你会发现它里面包含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对学习者解读文本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以金圣叹点评《过秦论》为例,探讨课后补充知识对文本解读的指导作用。
金圣叹点评《过秦论》内容具体如下:“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三言两语就把《过秦论》的内容、手法点透了。
“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一针见血。综观全文,“然而”二字联合的句子仅为“然而成败异变”,而从金圣叹接下来所说的内容来看,不应该是“然而成败异变”,而应该为“然陈涉瓮牗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然而”二字,实为虚词,表转折意。在文中,“然”之前写“秦如此之强”,“而”之后写“陈涉如此之微”,前后对比,寻求根源,探究出本文論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金圣叹的点评,也指出了本文的艺术手法——重叠和反衬。教师可依托本文,深入讲解,把它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此句中提到的“重叠”手法,在诗歌中有人把它归属为“构思立意”,也有人认为它为“艺术手法”,归属有异,作用却同: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节奏感、音乐美,起到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讲授本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重叠”之处,进行品评。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此句所说的“反衬”,则是“衬托”的细化。让学生了解本文“前半有说六国”是在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是在反衬“陈涉”,了解“反衬”手法,包括它的用法和作用,进而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内容,理解文本的情感。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这句话,先是纵览全文,点出本文的“题眼”,论述“秦”的过失,随后明确指出本文的论述方式:由题目开始,层层铺垫、分析原因,进而推导出本文的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种立论方式概括起来就是“现象(故事)——问题——原因”。考场上,选用材料往往从事件、事件中包含的热点来展开讨论时,可以借鉴此种立论方式。
总之,金圣叹点评《过秦论》课后补充资料,不仅对教师、学生理解《过秦论》具有较大指导作用,还对诗歌鉴赏及议论文写作教学具有启发和拓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