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趣的跳跃”为例谈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
2020-05-19尹强
尹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建议,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跳是走、跑、跳、投、攀、爬、钻七个基本动作中的一个,是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科学练习“跳”的动作对于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是有益的,可以达到《指南》中“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组织的一次中班集体活动“有趣的跳跃”,以基本动作技能学习为出发点,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
一、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发现教育契机
1.基本动作发展对于幼儿的意义
幼儿期到小学阶段是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幼儿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技能。合理的动作技能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还能增强幼儿的体能。有研究表明,幼儿期通过反复练习走、跑、跳、投、攀、爬、钻等技能,可以获取并建立稳定的“动作单元”,对今后的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幼儿园集体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动作学习
在幼儿园,可以通过晨间体锻和集体活动两种形式帮助幼儿顺利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教师和幼儿围绕一定的话题(目标)开展的活动。话题相对集中,可以针对一个动作进行学习。在组织以动作学习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方面,课程游戏化的指导意见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思路:选择合适的场景,充分提供材料,幼儿充分自主,持续足够的时间,教师深度观察,从中发现需要通过集体活动才能更好实现教育价值的契机。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路径: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发现教育的契机,这是符合课程游戏化的理念的。
3.观察幼儿运动经验,发现教育契机
在对幼儿进行观察之前,教师有必要掌握关于运动的核心经验。核心经验通常用来描述幼儿在社会性、认知、身体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教师只有明确了运动的核心经验,才能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观察与评价,下表是有关“跳”的核心经验。
对照“跳”的核心经验,教师在观察幼儿“跳”的行为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跳”这一动作,而是“起跳”“腾空”“落地”和“续跳”四个分解动作。教师可以对幼儿在每个分解动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找出幼儿“跳”的动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练习。比如,笔者在对自己班级的幼儿观察时就发现,幼儿往往会出现起跳时手的摆动和身体蹲伸不协调,腾空的高度不够,落地时不能保持平衡,不能有节奏地跳等问题,极个别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除外。
二、基于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设计活动内容
教师发现了幼儿动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选择以集体教学活动来促进幼儿对于“跳”这一动作的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是不适宜的。创设运动情境,用游戏的玩法或者规则作为对幼儿动作的要求,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达到练习的目的,才是幼儿动作学习的可行途径。关于“跳”的活动有很多,要促进幼儿“跳”动作的发展,绝不是通过一个或几个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将集体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幼儿园与家庭协同。本文所举的例子是关于“跳”的集体教学活动“有趣的跳跃”,主要解决幼儿腾空高度的问题。
笔者在幼儿园的紫藤长廊下通过横挂竹竿设置了可移动的不同高度的铃铛,让幼儿玩头顶铃铛的游戏。不同的高度照顾了个体,使得幼儿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铃铛的响声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腾空是基于幼儿的本能发展的动作,只要有适当的动作调整和练习就能提高腾空的高度。幼儿在使身体腾空到一定高度的练习中,交流与示范对于动作的学习效果明显。大多数幼儿都会在起跳阶段蹲伸,而没有蹲伸的幼儿只要通过观察同伴,就能掌握正确的起跳方法。
“头顶铃铛”是主要的活动环节,在一定時间内,如何让幼儿充分通过这个环节来练习?这就涉及幼儿空间感的建立。在移动性动作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空间探索的机会,如设置某个特定的区域,紫藤架下就是一个区域。移动的方向可以是原地起跳碰铃铛,这涉及上下;从一定的距离起跳碰铃铛,这涉及前后;在平地和一定的平台上起跳碰铃铛,这涉及低中高层面。在连续跳碰铃铛的环节,可以将行进路线设置为直线或者曲线,等等。通过空间探索,幼儿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对于幼儿的运动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这些动作还涉及快慢、加减速等,可以让幼儿探索运动中的时间。
三、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方法
在动作学习阶段,教师常用的指导方法是讲解、建议与动作示范,掌握适当的技巧能增强指导的适宜性。
1.讲解
幼儿的动作学习需要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讲解时要有意识地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动作经验。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过于抽象的动作要领对于幼儿来说无法理解。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情绪要饱满,要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其二,要生动形象,多运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具体的人或物,用幼儿能理解的词汇提出有关动作的要求。活动热身环节中,笔者是这样快速调动幼儿情绪,使其进入运动状态的:“小朋友们,今天我带你们坐飞机,你们想去哪里呀?”“小乘客们坐好飞机,全体乘客,把翅膀打开!我们有两架飞机,男孩子一架,女孩子一架,我现在是你们的机长。小乘客们准备好了吗?”“小乘客们,坐飞机时我们在高空,呼吸要平稳,应该怎么呼吸?对,用鼻子吸气,不要用嘴巴!”“在飞机上一定要坐好,不要从飞机上掉下来!”
笔者在组织热身活动时,特别注意使用了语气助词,渲染了活动气氛,这样能较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同时,笔者以机长的身份参与活动,带着“乘客”开飞机,幼儿对这样的游戏场景自然兴趣十足。在行进时,“飞机小队”会转弯,会“钻山洞”,幼儿在热身环节中以游戏的方式做好了运动的准备。
2.示范
在动作学习时,示范和讲解一般是同时出现的。这里的示范不一定由教师进行,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很多时候基本动作的示范可以由个别幼儿完成,而且因为身体条件和年龄相似,幼儿直接示范的效果更好。不管是教师示范还是幼儿示范,最好配有讲解,讲解的主要目的是产生动作意识,在行动和认知之间建立联系,让幼儿从本能的动作向有意识的动作过渡。示范时还要注意站位,教师或者幼儿的站位要能让其他幼儿清晰、完整地观察动作。笔者在活动室采用两列纵队面对面的站位,让所有幼儿能清晰地看到教师与幼儿的示范。示范的时候要正面示范与侧面示范相结合,多面示范让幼儿看到完整的动作。
3.建议
这里的建议指教师通过语言提醒或者暗示幼儿可以做什么。建议不是指令,幼儿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同伴间的模仿,达到动作学习的目的。一般来说,教师用一种柔和的口吻来表达,营造出民主的氛围,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听从或者拒绝。在通过建议指导幼儿学习的情境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都处于轻松的状态。在这种师幼互动的氛围中,教师的权威会隐去,而决定幼儿是否接受的关键在于建议的难度。幼儿会对难度过大或毫无挑战的建议置之不理,只有与幼儿能力相当的建议才会被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建议的时候,要综合考量场地、难度、幼儿的体能与运动状态等因素,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提出有一定挑战的任务,这样幼儿才会主动接受,而这样的练习效果也会更好。在笔者所组织的“有趣的跳跃”活动中,有纵跳头碰铃铛的环节,当看到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地完成时,教师向正在练习的幼儿提出建议:“有一个更难的挑战,你们想不想试试?在离铃铛一步远的地方放一根绳子,从这根绳子的位置向前跳,碰到铃铛。”孩子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时,会乐于进行更高难度的挑战。这个挑战把纵跳升级成向前向上跳,且有高度的要求。但在幼儿看来,还是头碰铃铛,只是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动作,并对动作做一定的规划。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激发幼儿的挑战欲,幼儿也在不断地进行“跳”的动作学习,并在努力完成任务之后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