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有效支持

2020-05-19孔起英张俊华希颖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幼儿园疫情家长

孔起英 张俊 华希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针对孩子们不得不暂时宅在家中的情况及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很多幼儿园老师都采用线上方式与孩子和家长展开了各种各样的互动。然而,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公众关切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严禁幼儿园开展网上教学活动”。那么疫情期间,幼儿园教师究竟该怎么办?基于这一问题,2020年2月28日下午,全人教育研究院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孔起英教授、张俊副教授,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华希颖博士,南京市四方幼儿园副园长阮珏,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教研主任杨柳,以及全人教育研究院的资深讲师徐莉,组织了一次面向全国幼儿园教师的在线研讨活动。

问题1:面对疫情,在幼儿入园前这段时间,我们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情?做这些事情基于什么样的思考?这些事情都是适宜的吗?

对于这些问题,张俊副教授认为,幼儿教师心系孩子是值得称赞的。有的幼儿园做得非常好,他们的工作不仅富有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幼儿出发,体现幼儿本位的理念;能够从家庭生活的实际出发,体现生活教育和亲子教育的特点。当然,也有一些幼儿园把原本就有问题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直接搬到了网上,更有甚者还排了课表给家长,让孩子在家里进行在线学习。这是把当面灌输变成远程灌输。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关于禁止幼儿园开展线上教学的规定是非常正确的。

南京市四方幼儿园阮珏副园长回顾了他们幼儿园这段时间的经历。阶段一:满腔热情地迷失在抗疫的热潮中。刚开始,他们从原教学计划中找出合適的内容,老师化身为主播,录制一些师幼互动的游戏。同时也征集家庭志愿者,请孩子和家长推荐一些家庭亲子小游戏,游戏内容和形式不限,但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阶段二:自从提出“严禁幼儿园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后,老师们开始反思“我们的做法是不是属于开展网上教学呢?如果是,应该怎么办呢?”随后,老师们通过线上研讨发现,虽然部分游戏性较强的活动内容对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老师接触不到孩子,他们在组织孩子开展线上互动时容易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会忽视家长的角色。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和家长参与线上互动的兴趣容易消退。阶段三:在思考与分析后,开始平心静气地重新回归到孩子的真实生活。从了解孩子当前的生活状态开始,挖掘出更贴近孩子的一些亲子活动和游戏。比如,可以从吃饭、穿衣、睡觉等这些幼儿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中发掘和建构更有生活气息的活动;在元宵节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们包元宵、吃元宵,进行线上猜谜活动,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灯等。

对于幼儿园老师的顾虑,张俊副教授认为,教师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可以在做的过程中研究、反思和调整,保持研究意识就有助于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判断什么是真正适宜儿童的,最终的依据还是儿童,即孩子是否喜欢,他们有没有真的投入,以及是不是获得了成长。应该把教师对孩子和家长的游戏指导看作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真正体现了“大课程”的思维。在这种大课程系统当中,教师从前台转向后台,通过指导家长以及配合家长的亲子教育活动来间接地起作用。

问题2:我们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吗?孩子的家庭情况如何?我们班的家长需要什么?

孔起英教授认为,首先需要厘清一个观念,就是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的外延更大一些,它包含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种家园一体化的教育,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教育的主体。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家长进行亲子互动的主体价值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是家长毕竟不是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员,因而要想让孩子得到高质量的陪伴,作为专业人员的幼儿园老师对家长进行高质量的支持与教育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第一,厘清教师和家长各自的角色定位。在教师无法直接面对幼儿开展活动的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其实是家长指导者的角色,这种对家长的指导是一种亲职教育,也是一种成人教育。亲职教育的内容是教师指导家长在家开展家庭教育。家长既是亲职教育的受教育者,又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双重角色。无论是教师的亲职教育,还是家长的家庭教育,终极的目标都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那些直接在线教学的做法,既没有正确理解自己(教师)当下的角色,也没有理解家长当下的角色,忽略了家长的主体地位,当然也忽略了幼儿的学习特点。

第二,理清调查的思路,即要解决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两个问题。在调查内容上,有一个基本的导向,就是问题意识,也就是要看到家长的现实问题与需求,以及孩子的具体情况与需求。比如,家长有不同的家庭情况:自己不复工还在家照看孩子;自己已经复工但在家办公;自己已经复工外出。那么,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与孩子互动的主要抚养人是谁?有什么困难?再比如,孩子的一日生活是如何安排的?他们对疫情的反应如何?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疑问?对哪些问题和现象感兴趣?孩子的情绪状态如何?在理清调查内容的思路后,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在线调查。

第三,依据调查的结果制订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有两条基本的原则需要教师注意。第一条原则是指导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就像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指导家长也要因家施教,不能把幼儿园教材上的内容直接搬到家里面来进行,而是一定要结合当下的家庭生活来进行。第二条原则是指导方式要有可操作性,不讲大道理,要让家长能真正实施起来。

教师只有调查了解了当下宅家的孩子和家长的特点,才能做到高质量的指导,进而,家长也才可能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围绕“有效的支持应该始于了解”这一观点,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教研主任杨柳老师在具体操作层面作了分享。首先,他们通过线上访谈、家长问卷的形式,对疫情背景下幼儿的经验和需求、家长的经验和期望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家长们的普遍期望。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各班以“生活教育”和“疫情主题”为抓手,把幼儿在疫情期间所经历的真实问题作为疫情的主题,探讨疫情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话题。比如,现在为什么不能出门,在家可以做些什么等。

由此可见,鹤琴幼儿园的老师们没有急于把课程资源发给家长,而是支持家长去挖掘生活教育的价值。老师们根据年龄特点,制订了小、中、大班寒假生活记录表(疫情版),鼓励家长重视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比如,小班幼儿自己用勺子吃饭,勤洗手等;中班幼儿尝试用筷子吃饭,给玩具消毒等;大班幼儿学习系鞋带,绘制《疫情小书》等。

此外,相对于有些幼儿园让老师做主播,鹤琴幼儿园开展了让小朋友当“小主播”的活动。“小主播”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后自愿报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们在园长引导下,注重去挖掘小主播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是体现家长和幼儿在做中学,在活动中获得成长的故事。最后,杨柳老师还分享了“家长教家长”的方法,即如何通过各种线上的方式为家长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

问题3:我们该怎么支持这些家庭和孩子?

1.运用各种适宜的、有趣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阮珏副园长分享了近期她们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方面所做的事情。从当前疫情及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收集一些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并推荐给家长,比如小动物六步洗手法,关于细菌、病毒的绘本等。同时让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是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与保证。其次,为家长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建议。比如,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要大声地赞美孩子;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时,家长严肃而轻声的提醒、耐心反复的示范,远比大声呵斥更管用;也可以请孩子来当小老师,教一教家里的其他成员,这样也更有助于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全人教育研究院资深讲师徐莉分享了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注意事项。比如,在家庭卫生习惯方面,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玩具的清洁和消毒,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学习正确的戴口罩的方法等,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入园后的生活也有很有的幫助。在提高身体免疫力方面,建议孩子有规律地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此外,建议家长不要过早地给孩子减少衣服,以防感冒,并适当增加一些亲子体能活动。

2.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借鉴心理治疗中的游戏治疗、艺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幼儿压力

孔起英教授认为,长期居家不外出,不仅是成人,幼儿更需要心理的支持与抚慰。

首先,要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什么。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合作,尊重他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能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稳定协调的人格;(6)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一般会在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是心理求助的一种信号。所以,家长可以关注孩子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是情绪表现。孩子是否存在烦躁、郁闷、害怕、焦虑、抑郁、情绪低落、容易生气、哭闹等一些表现;第二是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比如有没有比平常更黏人,有没有呆坐着不动、沉默少语、兴趣减少、精神不集中,甚至发生遗尿、吃手、暴力倾向等退行性的行为;第三是生理上的表现。比如孩子是否有厌食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等问题。当然,这三个方面,大多数孩子不会有严重的表现。我们提出这些是提醒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关注,预防为先,但是也不要杯弓蛇影,对号入座。

其次,对孩子进行抚慰和支持。当家长通过观察了解到孩子在以上三个方面(情绪、行为、生理)有一些消极倾向时,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认定自己的孩子已经心理不健康了,而应该是接纳他的真实的感受,对他更加包容,向他表达自己的共情心理。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借用心理治疗中的运动治疗、游戏治疗、艺术治疗的思路,和孩子玩一些游戏,帮助孩子缓解心理的压力。这些游戏包括:(1)身体接触游戏(抚摸、握手、拥抱等)可以直接快速地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抚慰和支持;(2)体育游戏(绕障碍跑、浴巾卷花卷等),孩子可以通过跑、跳、伸展等身体活动把消极负面的能量宣泄掉;(3)心理适应游戏,如躲猫猫、拍手歌等,可以帮助孩子放松身体,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4)绘画或手工活动,绘画中的自由涂鸦,手工活动中自由的撕、剪、捏、搓、揉等动作能够帮助孩子表达和宣泄不良情绪,恢复自我控制,减轻心理焦虑;(5)音乐游戏,这也是艺术治疗的一种思路,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歌曲和孩子一起边唱边玩。音乐的节奏、旋律可以使人的心灵舒展,情绪放松。(6)有关文学的活动,可以选择一些短小有趣的儿歌,也可以阅读绘本或者一些非常有意境的短小散文。这些作品可以让孩子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舒缓情绪,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7)角色扮演,可以跟孩子一起进行装扮表演,透过角色表演,将负面情绪做宣泄。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第一,不要勉强孩子做他不能胜任的事情,这样会打击他的自信心;第二,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不要恐吓甚至打骂孩子,这样会使得孩子更自卑、更胆怯;第三,不要欺骗孩子,因为欺骗会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第四,不要当着家里其他人的面批评或者嘲笑孩子,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3.重视生命教育,选择合适的话题和孩子交流

南京晓庄学院华希颖博士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处于疫情期间,很多人都会感觉生命是非常脆弱和宝贵的,我们都应该去反思生命的意义。时值春日,花儿开放,我们却不能出门。生活的变化也会引发孩子对于生命安全、自由,甚至生与死这些问题的思考。一些幼儿园老师也尝试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孩子的回答令人震惊和汗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交流有关生命、有关自由的话题。另外,在疫情中,很多平凡、普通的人为了他人勇敢地去做一些事情。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交流这些事情。最后,疫情当中,也发生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地域歧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讨论交流:我们该如何去尊重善待他人。

4.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我做起,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华博士还结合当下的疫情,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中,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对儿童也有很大的伤害。由于跟大自然长期疏离,城市中的儿童,特别是中国城市儿童的近视率非常高。另外还有肥胖问题,有很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儿童的肥胖率很高,而且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很多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使用塑胶场地,幼儿的室内活动很多,缺乏户外活动。即使去户外活动,孩子也常常只是简单的观察与欣赏,运用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机会非常少。我们知道,儿童是要充分地运用全身的感官来学习的。这就使我们想到,在疫情结束之后,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自然生态教育,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可能会成为今后我们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不仅要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美,更要学会去保护自然,并付诸行动,比如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这些都应该成为自然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研讨,老师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幼儿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出发点和源泉。有效的支持源于了解——疫情下,幼儿园教师要先了解幼儿的情况及其家长的需求,才能有效地帮助和支持家长更好地进行亲子教育。另外,生命教育、自然生态教育如何融合到幼儿园课程中,将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猜你喜欢

幼儿园疫情家长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家长错了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