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斜坡生发的STEM主题课程
2020-05-19王琴
王琴
一、活动源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大班幼儿提出“能连续拍球”的目标建议,因此平时孩子们活动经常要用到球。受场地限制,我园的球统一放在一楼资源室的柜子里,孩子们需要用时都得到那儿去拿,来来回回非常不方便。怎么办?孩子们建议把放球的柜子推到操场上。当他们把柜子从资源室推出后,却发现因为操场边上有三级台阶,球柜下不去。有个小朋友说:“柜子下面有轮子,如果能在台阶那儿做个“滑梯”,我们就可以把柜子直接推下去了。”
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触动了我:带领孩子们来一次STEM旅程!基于现实情境,让孩子们思考、设计、制作斜坡,自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使用工具,做好经验准备
1.量一量,发现问题
为了确定斜坡需要做多大尺寸,我们开展了实地测量的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记录的结果不一样。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测量的时候,没有将直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量物体的起点,直尺没有与被测量物体保持平行。基于发现的问题,教师设计了第一次科学活动“好玩的直尺”。
2.集体活动:好玩的直尺
教师让孩子们在仔细观察和交流中认识直尺上面的刻度线及数字等代表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对比结果,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
3.区域游戏,体验测量
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测量身边的各种物体,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充分体验测量的乐趣。
4.集体活动:我会用刻刀了
在设计斜坡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孩子要用刻刀将KT板刻成自己想要的大小和样子。孩子们平时很少有使用刻刀的经验,出于安全考虑,教师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集体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技能支持。通过活动,孩子们获得了以下关键经验:①认识了刀刃和刀背,刀片外面穿着铠甲是为了保护手不受伤害。②学会了正确推动、收回刻刀刀片。在刻制物品时,把食指放在铠甲上,将刀刃朝着需要刻的东西,不要朝着自己或别人。③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一般将刀片推出三格,刻画KT板比较适合。
5.区域游戏,自主创造
在区域里面,孩子们尝试使用刻刀刻自己喜欢的、游戏中需要的物品,丰富了游戏材料。
第二阶段:尝试构思设计,制作模拟斜坡
经过第一阶段的准备,孩子们已经会用直尺画线、测量,能安全使用刻刀,接下来我们开启了斜坡的模拟设计。
1.集体活动:斜坡,我来做
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两人一组构思、设计斜坡,画出草图。再根据图纸进行模拟制作,测试发现问题,商讨解决策略,优化完善斜坡。
2.区域游戏,深度设计
区域里,孩子们熟练地使用刻刀,为防止刀片掉落,他们想出了在刀片尾部绑一根皮筋的办法。孩子们设计了有缓冲带、双车道、带防护栏的各种斜坡。
第三阶段:实际安装,发现斜坡异同
设计方案初具雏形,接着,我们联系了家长志愿者根据杨正慧小朋友设计的斜坡等比例放大。安装后,请孩子们实地仔细观察:安装的斜坡与自己设计的斜坡有什么不一样?下面为什么要增加木条呢?通过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如果从斜坡上面经过的东西太重,木板会承受不住,下面增加木条是为了更好地承重。
第四阶段:探索多样工具,区域木工创意
1.观察发现问题
在巡视时,我发现教师把孩子们搜集的锤子、钳子、扳手等工具都牢牢地固定在木架上,孩子们只能摸一摸,认一认。我与教师交流:这些工具放在这里,目的是什么?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引导教师顺应孩子们的兴趣,鼓励他们认识、探索这些工具。
2.投放木工工具
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木工工具特别感兴趣,决定再投放一组,观察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不会迁移前期的活动经验,与工具发生新的有趣的故事。
3.诞生木工创客
教师制定了“我是木工小创客”區域游戏方案,循序渐进支持幼儿的探究。
游戏目标
1.在敲敲、拧拧等实践过程中,了解各种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2.尝试设计理想中的物品,并用木工工具和相应材料制作出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3.遇到问题学会与同伴合作,感受团队的力量。
材料准备
各种木工工具,木料,竹棒,无毒胶水,专用围裙,棉手套,小扫把,护目镜等。
游戏玩法
玩法一:尝试半成品组装,初探工具用法。
玩法二:尝试自主设计,制作简单作品。
玩法三:团队合作设计,制作主题作品。
游戏延伸
小创客到各区域去了解同伴需求,开展私人定制活动。
用于支持探究的提问:
1.你的作品和原设计图有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这样改变?
2.在制作过程中,你碰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
3.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工具?你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
4.介绍介绍你们的作品。你们的作品有没有让你感觉遗憾的地方?如果下次制作,你会怎样调整?
孩子们每天在木工坊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用半成品制作小板凳,自己画图设计并制作新式小板凳,自行设计多功能飞行器……各种各样的作品不断从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他们体验着自主设计、创作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思考
(一)幼儿篇——这是一场惊险、刺激、好玩儿的旅程
1.孩子们用科学开启探索兴趣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让孩子“提出你的问题,探索找到你的答案”,教师让孩子置身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2.孩子们用技术创造更多可能
什么是技术?深奥、烦琐的讲解孩子们只会晕头转向。真正想要孩子们理解这些技术,需要让他们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在“我会用刻刀了”“斜坡,我来做”活动中,技术的焦点在于刻刀的使用,切割的时候是用刀刃还是刀背?将刀片推出来多长刻KT板最合适?孩子们在体验中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渠道。恰当使用技术的过程正是孩子们技术素养提升的过程。
3.工程素养成为孩子实现理想的推手
工程素养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审视,用适合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斜坡,我来做”中,孩子们在模拟安装斜坡时发现了一系列实际的问题:怎样安装斜坡才能既稳定地黏住台阶,又不让车颠簸?台阶安装斜坡后行人从哪儿走?怎样保护行人和车辆的安全?这些问题便是工程设计的起点,孩子们通过讨论、设计、制作模拟斜坡,用玩具车在上面开一开,试一试,在反复试验中终于得出“斜坡设置要比推车宽、铺设缓冲带减缓车的颠簸、安装护栏保护行人”等解决策略。在STEM教育中,工程素养不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包括严谨的思维方式。
4.孩子们用数学改变世界
在STEM教育中,不仅仅需要让孩子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要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在“好玩的直尺”课堂上,教师用生动有趣的任务将孩子引入对事物的观察,通过测量、比较、类比,让孩子们感受测量的趣味,理解测量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在此次STEM课程中,孩子的收获还包括:计划、质疑、沟通、帮助、专注、坚持、自我保护,等等。通过此次STEM旅程,孩子们从心底肯定了自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这是让参与此次活动的所有教师倍感欣慰的地方。
(二)教师篇——这是一次充满挑战、惊喜的学习历程
说起做主题课程,很多教师会心存种种怯惧。提起STEM,更多教师则是一问三不知。
1.怯惧思考。很多教师被日常教学磨平了挑战自我的激情,习惯于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如果要開展一次从未尝试过的STEM主题课程,教师怯惧自己的知识储备、专业支持不够,无法追随孩子的兴趣。
2.怯惧危险。一开始,教师们心中充满了担忧:万一孩子把手割破了怎么办?万一孩子用锤子去敲别人的头怎么办?万一孩子钉钉子伤到了手怎么办?种种来自安全上的害怕让教师束手束脚。
3.怯惧质疑。在课程审议时,有教师提出:认识直尺,练习使用刻刀,《指南》上没有这样的要求,其他人会不会质疑我们让孩子们学习这样的内容?
尝试做STEM主题课程,是我们对自我发起的一次挑战!在挑战自我、挑战质疑中,我们勇敢地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区,真正去直面孩子,尝试读懂孩子、支持孩子。行走在STEM课程的路上,我们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开放、自主、安全的探索空间,努力让他们充分展示独特的自我,努力让每个孩子和教师享受“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的幸福。